欢迎, 客人 | 注册特产屋 | 登录特产屋
手机版  二维码  | 领先的旅游特产门户网站 齐全的中国各省市县特产、国外特产,登记查询销售求购特产
东北特产:
辽宁特产 吉林特产 黑龙江特产 内蒙古特产
华南特产:
广东特产 广西特产 海南特产 台湾特产 香港特产 澳门特产
华北特产:
北京特产 天津特产 山东特产 河北特产 山西特产
西南特产:
四川特产 重庆特产 云南特产 贵州特产 西藏特产
华东特产:
上海特产 江苏特产 浙江特产 安徽特产 福建特产
西北特产:
陕西特产 甘肃特产 宁夏特产 青海特产 新疆特产
华中特产:
河南特产 江西特产 湖北特产 湖南特产
国外特产
亚洲特产 欧洲特产 非洲特产 北美洲特产 南美洲特产 大洋洲特产 南极特产
特产大全网 特产大全网
特色文化
www.tcdqw.com
用户名:
密   码:
          


特产大全网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tcdqw 就是域名,记住下次登录哦!
   特色文化 — 特产  —  特产 —  特产   

10771.皖南皮影,正在消失的舞台风景


推荐人:-特产屋   分类:     
相关查询:     特产店地图     特产店地图        旅游     旅游

   
    何泽华注目凝视着他的皮影,时不时抚摸把玩一下,这个40岁刚出头,看起来还很年轻的中年汉子,如此痴迷喜爱皮影,让人有些惊讶,也庆幸皖南皮影还有这样的“喜爱”之人。同时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到:这或许就是皮影戏千百年来传承不失的生命力!   第一次看到皮影,是在市文房四宝协会展厅,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一节小展柜,当我们的目光转投过来,一下子被里面色泽艳丽、玲珑剔透的“人物画像”吸引住了,这就是皮影人。
   隔着玻璃,我们细细观看。每个皮影人一尺见长,精雕细刻,细微处毫发分明,栩栩如生,仿佛甩着袖袍,蹬着方步就要从托垫的白纸上走下来。一问才了解,这些皮影人只是艺术皮影,多用于装饰性观赏。
   关于皮影,印象中只是那淡淡的痕迹,一张白色的帷幕后,跳动的影子。似乎从远古时代走来,带着寂寥与沧桑,在人们的冷落与遗忘中已消失远去……
   眼前的皮影人,让人恍然一亮,更勾起寻古探秘的好奇,皖南皮影究竟是什么样,皮影戏如何演出,谁还在关注皖南皮影……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来到宣州区杨林乡方村,这里,有一位名叫何泽华的人,他收藏了南方各时期的皮影7000余具,堪称南方民间皮影收藏第一人,他还是皖南皮影第九代唯一的传承人,在皮影的雕刻制作及表演上颇有研究。
   皮影收藏:每一件都是宝贝
   经过弯弯曲曲的村间小道,我们来到一幢两层的小楼房,外围大大的院子,种植了树木花草,这就是何泽华的家。若不是在他的亲自带领下,还真不容易找得到。
   进了堂屋,便看到了挂在墙上的一具具皮影,皮影显现深暗的底色,早已褪却了原本的光亮色泽,像是存放已久远,只是雕刻的精细依然如故。另一墙面上,一具用胶布粘在墙上的寿星皮影颇令何泽华自豪,“这已有400多年了,出自清代早期,较为珍贵。”在通向二楼的楼道上,几张巨大的皮影引起我们的注意,据何泽华介绍,这都是表演用的道具皮影,也是他现今收藏最大的皮影,高1.1米,宽0.9米,都是由整张牛皮制作而成,极为少见。
   让我们更吃惊的是,何泽华收藏的皮影是这样的多:堂屋大门两边,一具具皮影整齐捆扎堆放在两边,有近一人高。房屋西一间小房,是何泽华专用的皮影屋,里面更是挂满了,箱子里堆放满了。不同的皮影代表着不一样的人物形象,“生、旦、净、末、丑”,戏剧中的人物样样俱全。
   何泽华还拿出“红色皮影”让我们一开眼界,在文化大革命时代,样板戏催生出样板皮影戏,瞧皮影人王进喜、阿庆嫂等逼真形象,惟妙惟肖,“这样的皮影,全国都少见,皮影博物馆都鲜有珍藏。”
   如今,何泽华收藏了安徽南方清代、民国时期、解放以后文革前期大大小小的皮影7000余件,像是皖南皮影的“大集合”。他把每一具皮影都看成“宝贝”,据介绍,何泽华师祖何祥高生于晚清末年,年轻时以教私塾为生,闲暇时爱好皮影的雕刻,有“皮影一把刀”的美称,在何泽华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皮影的影响,他笑言,“骨子里都有皮影的血脉传承”。因痛心民间的皮影散落丢失的严重现状,十年前,何泽华便开始了民间皮影的收集收藏工作。
   早年,因为生活的艰辛和窘困,何泽华对皮影是边收边卖,以经营的理念管藏着皮影,随着生活的稳定,他不再“卖”了,尽管不时还有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其它国家的皮影收藏爱好者打听他找到他,希望买走几具皮影,开价也不菲,但何泽华拒绝之,“卖了就再也买不回来了,懂得皮影的人才知道它们的价值,它们太珍贵了。”何泽华轻轻抚摸着他的皮影,对我们说,更像是对一个有生命的物体而言语。
     皮影戏:无奈的衰落
   何泽华收藏的绝大多数皮影,只能静静地搁放一角,给人观看,因为年代久远,也怕损毁,它们已不再登台演出,演出皮影一般都是近几年制作。对外,何泽华是皮影收藏者,也是承接皮影演出的组织者。
   皮影戏演出多在春冬两季,演出的场数也并不多,这个炎热的夏天,何泽华并不忙。
   受村里的邀请,今年3月下旬,何泽华第三次在村中组织皮影戏演出,连演了三天。那个场面,我们并没能亲身感受,但是拍摄下的DV片记录了整个过程。
   南方皮影是全国四大皮影流派中的重要一支,重点则体现在皖南皮影上。据了解,皖南皮影戏又称“太平戏”,反映了人们驱邪避灾、祈求太平的愿望。请神敬神,是每一场皮影戏必有的首要程序。播放DV片,在搭台、请神等活动后,随着锣鼓铿锵声响,演出正式开始,咿咿呀呀的唱腔,杂揉着皖南花鼓戏唱腔和地方方言特色,让人听不懂。
     听皮影戏的人并不多,且绝大多数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年青人来听戏的甚少,一场皮影戏有二三个小时,能够把戏从头到晚听完的人也不多,何泽华言语中颇是无奈。事实上,农耕时代诞生的皮影戏,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而在不断“自殒”消失。何泽华解释,那是物质匮乏,交通闭塞年代,人们自娱自乐的重要方式,现在,电影、电视、网络充斥人们的生活,娱乐多元化,谁还会去听几个小时,又听不懂的皮影戏,没有演出市场,自然也就走向没落。    听戏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而演戏的同样也是。何泽华的演出戏班,由四位老人组成,最小的年纪也接近70岁,他们分散居住在宣州区洪林、孙埠、向阳及宁国等地,也只有有人请演戏,何泽华才会临时通知他们,演出的报酬也很低,一般一场演出下来,每人只有二三十元,很是辛苦。一年下来,他们也接不了多少戏。
   今年2月份,曾经跟随何泽华外出演出的熊寿博老人因病去世了,“又一个老艺人走了,现在会演皮影戏的太少了。”何泽华感叹道。如今,全市民间皮影剧组仅四、五担(一个剧组俗称一担),苦苦支撑的是几个老人。据了解,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要求也高,操竿、配乐,还要兼顾旁白、唱腔,没有师从几年苦练是难以掌握的,年轻人很难做到。倘若再过一二十年,老艺人们都不在了,皮影演技后继无人,皮影戏会是怎样?
   皮影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据史料记载,皖南皮影是明末清初,湖北移民带入皖南而兴起发展,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有人比喻它是乡间湖畔的奇葩,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自成流派。
   皖南皮影戏的声腔、调式、唱词、曲牌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表演更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何泽华的家中,记者看到,他收藏的皮影戏剧目脚本就有百余册,里面是密密麻麻的手写唱词,语言精练、准确,又生动诙谐。
   在皖南皮影戏萧落的今天,皮影文化又该怎样传承延续?
   事实上,在皮影收藏过程中,何泽华也着实成为皖南皮影文化的研究行家。每年,都有高校研究生、博士生及专家教授前来就其收藏的皮影资料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他还与来自法国等境外的皮影收藏家爱好者交流学习,传播皖南皮影文化。2007年1月份,带着演出班子的四位老人,何泽华第一次将皖南皮影戏演出亮相在中山大学,百余名观众一睹皖南皮影戏的风采。平日里,何泽华最主要的还是制作艺术皮影,而今,会雕刻皮影的人已寥寥无几,在他看来,皮影制作技艺的传承,更大程度上将会推动文化的传承。
   今年6月份,皖南皮影戏正式申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绩溪安苗节、赛琼碗,皖南木雕等13个项目同台“竞技”,何泽华对皖面皮影戏竞出,很有信心,他表示,皖南皮影戏已纳入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论如何,“申遗”工作将对皮影文化传承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据了解,自2001年开始,何泽华先后向安徽省博物馆、江苏民俗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皮影馆、中国皮影博物馆提供皖南皮影文物达5000余件,并捐赠了部分精品皮影文物,“博物馆是皮影文物收藏的归宿地”,何泽华感叹,因皮影现今收藏存放条件的有限性,他最大的愿望是开办一个私人皮影收藏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在博物馆中走进皮影,了解皮影文化,让皮影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从演出市场退却到收藏市场,皖南皮影面临着不争的发展事实,收藏是它生存的选择?这样的结局,对皖南皮影来说,能不能算是完美,不过,这终究让人有些黯然。
   采访结束,记者脑海中总是浮现这样的镜头:何泽华注目凝视着他的皮影,时不时抚摸把玩一下,这个40岁刚出头,看起来还很年轻的中年汉子,如此痴迷喜爱皮影,让人有些惊讶,也欣慰于皖南皮影还有这样的“喜爱”之人,让人不得不相信:这个有着400年历史的古老传统文化依然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去生存……
     (新闻来源:中安在线)


 






     分享到


    查看推荐人:-特产屋的其它特产


我要留言    留言人: 更多评价
印象:
内容:
  验证码*  (* 请在左框中填写小图中字母或数字)
 

 
 
 
 
淘宝推荐相关特产销售
 
 
本网站所属权:特产大全网 Email地址: 444853730@qq.com 官方QQ: 444853730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特产大全网  渝ICP备08100157号
Copyright. ©2008 tcdqw.com, All Specialty in the site.All Rights Reserved
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