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碗脱是石勒(1)发明的.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从离石左国城派大将石勒发兵攻晋,营地扎在柳林三郎堡.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灾祸连连,军粮筹集非常困难,就把荞麦磨成面粉熬粥喝.又一次,几个军士外出,误了饭时.回来后,荞面粥已结块,于是他们扒下来抓食.有人提议切块吃,他们就把荞面团切成块,随便撒了一些盐,越吃越香.吃完把剩下的一块切条,泼了些枣醋、蒜泥、姜末、葱花,给石勒端去。石勒吃后,大加赞赏,让厨房如法制作,让军士饱尝,吃后精神大振。当地百姓闻讯后,去军营观看,军士就让百姓尝新。百姓尝后,甚感新奇,就模仿着去做,从此在民间得以流传。刚开始在锅内熬煮,碗内盛放,晾凉即食,后来发展到一小碗盛面糊,上笼蒸熟,晾凉而食。外国传教士来柳林后,把刀、叉扎的习惯传到柳林,碗脱也由原来的筷子夹刀、叉扎食。
  
   碗脱制作前先要净化麦粒,将麦粒以湿布反复擦之,碾机脱皮,出机后用细箩筛面,簸去皮渣,再次入机脱皮,过箩,皮则净除,将两次脱皮麦粒共入磨机,筛面即可(现在街面上有现成的荞面,这一步可以省去)。面粉内和入适量的食盐、姜粉,用凉水和为硬面团,然后稍加冷水,揉为均匀的面条硬度,不断揉搓,使其盘“性”,待面团光亮利手,“性”盘好后,一些许冷水不断揉搓,使其稀释,变为糊浆,再用手朝同一方向不时加水连续搅动,稀释到面糊能挂住碗为宜。
  
   面糊条好后,入碗上锅(只盛八成),加盖以武火蒸之,约二十分钟即熟。趁热取碗出锅,用双筷朝一个方向飞速搅动,摊贴至碗口边缘,使碗内呈凹形状,置于阴凉处令冷即成碗脱。
  
   碗脱多冷食,切条、刀扎均可,以蒜泥、辣椒、醋、姜沫、香油为调料,就碗刀扎,以稠辣椒酱为主。冬天,多配豆芽炒食,有时也与羊杂碎混炒。
  
   碗脱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来坚韧、醇香,已成为人们招待亲友的必备佳品。
  
   备注:(1)石勒,上党武乡羯人,因排行第三,又称石三郎。公元327年,石勒大败前赵王刘曜,并率领三军奋勇直追,追到离石西北,在紫金山间安营扎寨。是时大汗。民无以为食,石勒命士兵采集榆钱,掺小米熬成“钱钱饭”(下次详说)充饥。并深入山庄赈救灾民。附近百姓为了纪念他,在紫金山修建了应侯庙,也叫石勒寺。在柳林修建了三郎庙。每逢祭祀,总要供奉碗脱和钱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