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开游节上的红妆器具。
 成为国宝
  今年6月,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县的“宁海十里红妆婚俗”榜上有名。这是继“宁海平调”后,我县的又一个文化项目荣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清以降,由于经济的发达,浙东地区重嫁奁,婚俗奢靡。一方面炫耀娘家的财力,一方面希望女儿在夫家具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富庶人家嫁女,不惜财力,婚嫁攀比之风日盛。十里红妆器物是婚俗的主要部分,并且形成了当地特有的生活器皿的造型艺术风格,这种通体红漆、局部贴金的家具器皿,有别于正厅、书房等共用场所的家具,放置于私密的内房空间里,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对十里红妆的奢侈追求,导致相关器具的精工细作。宁海历史上传统手工业较为发达,有“百工之乡”之称,当地的朱金木雕工艺和泥金彩漆工艺为丰富红妆器物的装饰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十里红妆规模声势之大,数量之多,门类之齐全,制作工艺之精湛,艺术价值之高,耗费之昂贵,均为全国罕见。“宁海十里红妆婚俗”荣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谓实至名归。
 走出国门
  在政府的多方扶持下,在十里红妆博物馆馆长何晓道的努力下,几年来,“十里红妆”声名鹊起,逐渐走出宁海、宁波,并向世界撩起了她的神秘面纱。2007年,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收藏的清末朱金木雕花轿连同80多件珍贵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参加“巴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受到国外观众的广泛关注。当时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会议的各国执委、各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使和法国各界人士数千人参观了展览。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教科文执行局主席还专门听取了何晓道的介绍,了解了中国浙东特有的婚嫁习俗,对这花费万工制作的艺术品感到惊奇。
 开拍大型舞剧
  前不久,以展现江南婚嫁习俗和江南女子爱情故事为内容的原创大型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在宁波市歌舞团正式开排。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剧本由我市和省文联、省舞蹈家协会历时两年共同创作而成,该剧于2007年被列入“浙江文化走出去”工程,2008年又被列入浙江省和宁波市的重点文化精品工程项目。据了解,在创作过程中,我市邀请了包括著名导演张艺谋在内的多名国内著名艺术家出谋划策。
  据王晓鹰总导演介绍,《十里红妆?女儿梦》紧紧围绕江南汉族的婚嫁习俗和广泛流传于浙江大地的风土人情展开,用中国古典舞和浙江民间音乐舞蹈元素相结合的手法,充分展现江南女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梦”。他说:“该剧处处透着‘江南文化'的味道,一开场,观众们看到的就是一座尘封许久的老宅,宅门上镶着一把巨大的铜锁。打开这座老宅,是一座藏着好多女人故事的小姐楼。全剧用《春?初恋》、《夏?定亲》、《秋?思念》、《冬?守望》四大篇章把女人的一生娓娓道来。承担《十里红妆?女儿梦》创排的是宁波市歌舞团。据悉,《十里红妆?女儿梦》将力争打造成一台可持续演出、能打入国际演出市场并向世界展示宁波文化、中华文化的博大和精美的经典之作,可与甘肃的《丝路花雨》、云南的《云南映象》、河南的《风中少林》媲美,成为介绍宁波文化的新名片。
  另悉,省有关部门经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论证和题材筛选,确定了《十里红妆》、《皮影王》、《情系龙泉剑》、《蓝印花布包裹的纯真年代》、《李渔的戏班》等十部电影故事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电影创作的首批选题,将在最近几年内陆续完成拍摄,首部推出的电影将是《十里红妆》。电影《十里红妆》将通过艺术的提炼和升华,以精巧独特的故事,将人物命运与“十里红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和深刻的思索。
 提升为一门学术
  不仅如此,“十里红妆”的学术研究也得到了深层次的发展。何晓道在政府部门协助下,与浙江省博物馆及上海、南京等地的文化专家进行交流、合作,开展学术研究;浙江理工大学机控学院和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还在“十里红妆”设立了实践活动基地,经过多年研究探索,何晓道出版了《江南明清门窗格子》、《江南明清民间椅子》、《红妆》、《十里红妆女儿梦》等专著,并开发出一系列有关“红妆”的仿古工艺品,其中今年刚刚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十里红妆女儿梦》,通过“女婴”、“缠足”、“闺房”、“女红”、“婚嫁”、“花轿”、“礼俗”、“婚房”、“妻妾”、“为人媳”、“美红妆”等章节,通过子孙桶、缠足架、绣花桌、麻丝桶、花轿、百宝箱等旧时代女人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大量器物,诠释了旧时代女人凄美的一生,勾画了旧中国浙东一带的女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赋予十里红妆以丰厚的学术内涵。
    (来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