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成果卓著
  近年来,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记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得到重点保护以及经济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基本建立,机构和队伍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保护意识不断深入人心。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岷县多年来组织普查人员长期深入18个乡镇的53个重点村社重点调查,通过采取普遍调查,重点掌握,现场采访,征集实物,数据统计,文字材料,录像摄影等办法,先后走访民间艺人100多人,摄影照片500余张,搜集拓印刻板窗花、年画500多幅,整理岷县南北两路花儿240条(首),并调查出了重点项目的重点传承人,挖掘整理了比较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大类39种。为岷县“非遗”的普查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中,该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充分的筛选论证后,选送的“二郎山花儿会”“十八位湫神祭典”“巴当舞”“洮砚制作技艺”“木版窗花年画”等被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二郎山花儿会”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协分别授予岷县“联合国民歌考察采录基地”和“中国花儿之乡”荣誉称号,确定岷县二郎山为“中国花儿传承基地”。2007年,全国花儿学术研讨会和甘肃省第六届花儿学术研讨会在岷县农历五月十七花儿会期间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位花儿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云集岷县,就花儿学术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并现场考察了岷县二郎山花儿会盛况。
  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并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活态传承,保护传承人即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按照每人8000元的标准,资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我省各级财政也加大投入,专门安排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经费,并为传承人创造必要的传习条件和场所,鼓励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履行传承责任和义务。
  史呈林,有一手令人拍案的绝技――一人演8个角儿,他曾作为甘肃环县道情皮影剧团的领衔主演,率团赴德国、意大利演出。
  史呈林7岁随父亲学皮影,至今已有50多年了。唱了一辈子道情的他认为,道情皮影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一本戏一个人唱,生旦净末丑,还要唱出轻重缓急、喜怒哀乐、人物性情来。最绝的是,他一个人可表演8个角色,一唱几个小时是常事,时间最长的时候要演整整一宿。
  史呈林介绍说,道情皮影早在宋代以前就在陇东一带很流行了,元朝时被禁,明代又恢复了演出。道情皮影用的乐器有弦子、笛子和鼓、四鼓弦、铙钹、水梆子等。环县道情的唱腔有:踏板、苦音慢板、花音慢板、二六、简板等许多板式,演出中是三分唱七分白,这不是指唱腔和道白的比例,而是指在表演的分量上道白更为重要。道情皮影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有许多技术上的改进,比如早年照出皮影的光源是油灯,后来是汽灯,新中国成立后用上了电灯,近年来又有了碘钨灯。皮影戏最重要的是要让皮影动起来、活起来,人物的行动都要让观众觉着是实实在在地走在路上、骑在马上,这就要求人物不能走在“空中”,也不能在“地面”以下行走。一人控制着好几个“人”,想掌握好这点并不容易。道情皮影分文线子和武线子,文线子演的是文人,提袍甩袖,好演;武线子动不动就动刀动枪打成一团,难度比较大。但这一切都在史呈林的手里被表现得潇洒自如,酣畅淋漓。
  生产性保护意义深远
  作为民族文化的活态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只要进行合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就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有关“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的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共鸣。正如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所指出的那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经济价值的项目,在实施生产性保护后,不仅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解决传承人的生存问题和传承困境,甚至可能形成规模经济,促成相关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肃南县在继承原有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编了《迎亲路上》《裕固族婚礼》《裕固山乡彩虹飞》《裕固·天籁》等多个不同风格的民俗舞蹈、大型广场舞及音舞诗画,并组织专业、业余艺术演出团体和裕固族民间歌手参加国家、省、市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民歌歌手大赛等相关演出、评奖活动,获国家、省级奖项30多个。出版发行了《祝福草原》《裕固家园》歌曲光盘和《裕固语汉语词典》《裕固文艺作品选》等书籍。投资30万元建起了《中国裕固族》传统文化展示厅。通过赴外考察、集中培训等形式,不断壮大民族民间艺人和文化大户,精心培育起两家以民族服饰、刺绣、皮雕等为主的工艺研发、销售企业,其中有14种文化产品参加了各类文化产品博览会,我省的民族文化产业正逐步由零散型、家庭式向规模化、市场化方向迈进。(来源:甘肃日报,作者: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