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村历来重视教育,是远近文明的书画之乡。
 
 去年汶村庙会上雄狮荟萃。
  民间说法:南宋年间立村
  台山有很多各具特色的知名古村落,这些村落因历史、规模以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人熟知。其中,位于台山南部沿海的汶村是现今台山最大的村落之一,立村已有800多年历史,虽历经战火洗礼变迁,但是村中古巷道、古城墙、古牌坊、古祠堂、护城河等遗迹依然诉说着汶村的风霜,为汶村庙会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该村三圣堂保存的碑文显示,汶村始祖陈恺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在此定居,屈指算来,汶村立村已有835年历史。漫步汶村,你可以发现一段古城墙及护城河旧址,原来旧时汶村是一古城。据《汶村治乱记》记载,明末清初(1645年)汶村举人陈王道倡议建造汶村城,1647年春汶村城竣工,城设四门,城墙高3米,用土筑成,其中也有少许砖墙,城作长方形,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大半里,城外除东面外,都有宽约3丈的城壕围绕。汶村城有4个城门,四门名号分别为:“南薰”、“北拱”、“东阳”、“西康”,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是“东阳门”的一部分遗址。
  汶村人历来倡导文明重视教育,是著名的“书画之乡”,孕育出了一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蕴藏着深厚的文化遗产。创建于1770年的文海书院是台山四大书院之一,与宁阳书院、广海书院、潭洲书院同时而建,成为汶村兴学育才之地。
  由“做福”仪式:发展为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必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汶村庙会每10年举行一次,已经有将近200年的历史,去年年初举行庙会时,共有海内外亲友、周边族人共约8万人来观看巡游。”台山市政协委员、汶村乡亲陈英钦说。 汶村庙会原称“做福”,明朝时村中发生瘟疫,族人就将祖辈流传下来的“指天指地菩萨”像抬出来,在村里巡游,以驱邪祈福。后来族人觉得这样巡游太过单调,就于明朝正德年间(1507年)加上了象征吉祥的舞龙队伍跟随(汶村舞龙活动,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此举逐渐形成风俗,每年正月,村中长辈都要去三圣堂求签,确定巡游的日子。在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71年),汶村人就规定每年一小巡游,每10年一大巡游,此后,“做福”仪式渐渐发展为庙会,但由于历史原因,庙会曾有3次被停止,直到1987年才重新恢复了巡游。 据汶村镇文化站站长徐桦欢介绍,该村庙会举办时,有村民书画作品展览,有来自佛山等地的专业剧团一连数晚公演大戏,最吸引人的是文艺大巡游。巡游当天,游行队伍集中三圣堂门前广场,以6枚地炮轰鸣为号,以七星旗、帅旗、罗伞、水晶牌、彩凤、花篮队为前导,随后跟着4个闸门的4支队伍(各有金龙一条、飘色4台、醒狮数头),“八音队”押后;海宴镇西新村世交兄弟的舞龙队也会来参与助兴,游遍村内的大街小巷以及镇政府所在地。
  记者采访:村民自筹经费传承习俗
  与五邑地区其余乡村的的庙会、巡游相比,汶村庙会有着浓厚的侨乡色彩,不论是活动的筹办和举办,还是活动的维持延续,都展现了汶村内外乡亲强大的凝聚力。 活动的传承发展离不开经费。据介绍,汶村庙会巡游经费多则几百万元,少则几万元,这些经费基本来自民间自愿捐赠。“只要是汶村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95%都会捐款。”汶村村干部说,“捐钱办庙会就好像拜神,无论多少,大家都要捐一点才心安,而且无论多忙,许多汶村籍的华侨华人在这一天都会回来参加巡游。 至今汶村人还津津乐道的是去年的大巡游花费了数百万元,其中一位美国华侨为了在庙会上舞一下龙头,就捐赠了6万元,而且是在美国上完班才坐飞机回来,舞完龙头就又坐飞机赶回去上班。汶村总人口8000多人,旅居海外的乡亲就超过一万多人。 据介绍,每逢庙会,周边的治安都会特别好。花费几百万元制作的巡游物品都是纸灯等易坏物品,但也多是随便摆放,不会有人去破坏。此外,当地人在庙会期间有吃斋的习惯,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从不会有族人偷吃荤腥。该村村长告诉记者,以前要求大家吃斋一个月,现在演变为一天,但无论斋期多长,在这段日子里,市场不会有荤腥卖,即便有客人来,村民也只是请他们吃斋。
  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经过近200年的传承、发展,如今的汶村庙会不仅保留着传统的巡游活动,而且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增添了隆重热闹的节日气氛。这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庙会活动的群众性、娱乐性相应增加,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汶村的村干部说,汶村庙会举办至今,既保留了民间艺术精华,又注入了高尚、科学、和谐的文化艺术元素。村里在去年举办庙会时,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基调,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充分利用这一展示平台,以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和拓展汶村庙会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可收得内聚人心、外塑形象,加深与海内外乡亲联络乡情,广交良师益友的效果。
  计划以物质文化遗产:承载非物质文化发展
  “由1987年至今,汶村估计已投了近千万元进行庙会巡游。”汶村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告诉记者,小巡游的支出一般为两三万元,10年一次的大巡游就动则上百万元,去年该村举办的大巡游,就花费了数百万元。 对此,村中一些热心人士提出,“每年投入如此之多却没有一点固定资产留下,而且影响力只局限于当地人之中,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应该予以改进。”因为汶村是反清复明的最后一个根据地之一,目前村里还留有当年的寝宫、行宫、将军府、王兴自焚处遗址,但都破旧不堪、杂草丛生,陈英钦提出了通过建设文化古城旅游点将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想法,计划在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中融入庙会节目,发展旅游经济,并以此为载体传承非物质文化。在他的初步设想中,第一期建设需投资400万元拆迁12间小房,恢复汶村东阳门旧貌。
  □ 相关链接:汶村与明朝南唐王
  汶村是明朝南唐王最后一个牺牲地。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京打败明朝,明朝任朱聿键、朱柚鐥、朱聿粤、朱聿鎯为南唐王。 根据新宁县志记载,清兵来到广东后,朱聿??在哥哥朱聿粤死后出逃,大臣王兴用船经海路把他带到汶村城。由于汶村处于万山之中,四邻大海,尚可喜两次引兵来攻,都失败而归。第三次出兵时,尚可喜趁着新宁大饥,率军围攻,王兴守城13个月,粮尽无援,朱聿??自缢而亡,王兴的妻子也率15个妾自缢,王兴则将妻妾遗骸放置在火药上,引火自焚。
 (来源: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