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的暖场表演中,120多名演员表演了热烈红火的“天地社火”,虽然表演只有3分钟,但是轰轰烈烈的陕西民间社火以它粗犷的原生态特质、浓郁的民俗风格、淳朴的泥土气息,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审美冲击力。 
  “天地社火”总导演、陕西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团团长王宏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收集和整理陕西民间社火文化,他介绍说:“社火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它就是一个喻神喻人这样一种凝聚民族精神的一种古老的活动。它等于是把过去的古老的历史,演绎一遍。” 
  社火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起源于中国先民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为土地之神,“火”是传说中的火神。先民以社火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逐渐地,社火发展成为民间祭祀或庆祝节日喜事的表演活动。在中国西北部地区,社火形式多样,其中陕西社火因为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种类繁多,而广受关注,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社火的演员以脸谱造型显示各种神怪形象、用戏剧形式演出,包括展示高跷、竹马、狮舞、锣鼓等传统民间技艺,显示出惊险出奇、绚丽多彩的艺术感染力。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馆长吴双虎介绍,仅陈仓区,不同表演形式的社火就有近十种:“根据它的表演形式而命名。比如说车社火就是用车拉的;血社火就是惩恶扬善的一种表演形式,用不同的道具显示出来的这个血淋淋的(古代祭祀)这种形式。”  
  在另一个城市韩城,当地人对社火锣鼓戏表演极其热爱。三、四岁的孩子就能熟悉锣鼓点,乡村中百分之八九十的成年人都能敲上几段锣鼓戏,大一点的村庄都有自己的社火锣鼓队。每到逢年过节、祭拜祖先、婚丧嫁娶时,韩城的锣鼓声不绝于耳。鼓手边击鼓,边组成各种队形行进,他们击鼓时如醉如痴,或仰面朝天,或俯面侧腰,姿态万千,自由挥洒,表演着陕西社火中很具代表性的韩城行鼓。  
  韩城市文化馆副馆长张欣女士介绍说,韩城行鼓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祭祀用途已逐渐淡化,演化为一种社火锣鼓表演,热烈而喜庆,每个村都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各具特色:“没什么讲究,都是很随意的。他们即兴的在这儿发挥,就是把鼓点随意地就组合在一起。这个村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刚才行进中的那个边走边打,一边走一边打,他们村上叫赛鼓,赛着,很有气势。”  
  据张欣介绍,近年来,当地政府对韩城行鼓的保护和继承投入大量资金,给每个村子都配备了锣鼓、服装,经常请村民们外出到合适的场合表演,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韩城行鼓:“不管从国家、从我们村上(都很支持韩城行鼓),关键是村民富裕了,人富了以后他就需要一种文化活动,自发的需要文化活动,他们就自己成立锣鼓协会,每个村上都有,生活富裕了以后,农民有条件、有这种心情才去做这些事。”  
  数千年来,社火以传统的代代相传的形式延续在民间、乡村,到了现代社会,也有文化人士希望能将中国这一古老民俗带到国际上,与世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陕西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团团长王宏多次组织社火民间艺人走出国门,到英国、德国、泰国等地演出,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感动了国外的观众。王宏介绍说:“当时在柏林就是中国陕西社火闹红柏林。最后化妆都成了我们表演的一个项目。在最后结束的时候我们都把《欢乐颂》用唢呐吹着。中国这种古老的艺术,传奇的魅力和对人性的一种真爱(感动了观众),看完好多人都哭了。”  
  王宏认为,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火的传承还需要不断研究它的产生过程、发展脉络和文化背景,形成系统的学术研究;新的表演团队向老艺人们学习“闹社火”的技法和仪式时,要真正地尊重和理解社火文化,这样才能使陕西社火在新时代持续保存着其历史内涵和古老生命。
 (来源:国际在线/作者: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