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依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庞大的参与者和受众,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当代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弱化、变异,书法创作外在形式的张扬与内在文化的萎缩是不争的事实。对此,一切关心书法事业的人都应怀有一种忧患意识,保持传统,坚守文化,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与发展。
     繁荣书法艺术,首先要正确对待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古人将书法的技巧创造得几乎尽善尽美,今天的书法艺术远没有达到历史上的高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实现书法创新,继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继承为创新找到根据、把握方向,创新为继承展示成果、注入活力。一方面,我们要深入经典,继承传统。书法的继承是借鉴前人创造的优秀成果与法则规律,不是简单的仿古、复古和重复性书写。历史上的书法,是士子文人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一种形式,不是出名牟利的手段。古代书家首重人品,在社会道德风尚遭到严重破坏的大环境下,书法家自身的道德修养也亟待提高。书法要继承传统技法,坚持书法本源,克服美术化倾向,提升书法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合理创新。所谓合理,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那些打着创新旗号,任意丑化汉字,挑战国人的审美价值观的做法,那些诡怪百出、弄异炫奇的东西,都不能称为“新”,注定要遭到唾弃。无论是借助现代考古新发现,依托碑版文字和民间书法追求创新,还是借鉴现代美学的观点,在空间结构上试图打破汉字造型规律,或在笔法上求新图变,都不能丧失通过笔墨表现人格的特点。
     其次,要确立书法艺术标准,净化书法创作环境。书法艺术的标准就其共性而言,一要具备可读性、观赏性;二要符合书写的法度,技艺不过关则难以成为艺术;三要雅俗共赏。那种境界深远、富有品位、蕴涵情趣、自然大方、通俗易懂的才是真正的大雅。当代书家要从对古今成功艺术家作品的研摩中,端正自己的创作方向,自觉地融入人民大众的主流审美价值。书法艺术只有被广大人民接受,才能被历史接受,才具有历时不磨的艺术生命力。当前书法界在创作上并没有确立一套大家共同认可的艺术标准。解决这一问题要从机制上入手,通过书法界和社会的大讨论,探讨建立当代书法艺术的审美与价值判断标准;改革当前展览的运行模式和激励机制;完善中国书协会员的申报制度;制订持续培养人才、优化人才结构的发展规划;提倡书法家利用法律武器维护知识产权,反对和制止假冒伪劣赝品的滋生泛滥。逐步营造和谐有序的书法发展环境氛围。
     再次,要做好传承书法文化的基础性工作。一要加强学术研究。为了加大书法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应由有关部门和组织牵头,联合各类书法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和学有专长的学者,对古今书法遗产进行整理、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系统、完整、详实、准确的资料体系,为后人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二要注重书法理论研究,进一步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准,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要开展艺术争鸣,提高社会受众的辨别欣赏能力。三要抓好书法教育,改变长期以来“重西学,轻国学,重外语,轻国语”的倾向。在中小学,结合汉语教育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识、读、写能力,培养对书法的兴趣,涵养学生的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编写统一的书法教材,更多地培养书法研究、创作人才。全面建立社会书法教育网络系统,在全国建立更多的书法培训基地以及开展创建书法之乡活动。四要倡导德艺双馨,加强书家的道德修养、思想觉悟、精神境界、知识积累和艺术功力,不断提高书法的质量和意境。
     最后,我们要以成功申遗为契机,提高中国书法的世界影响。书法申遗成功,为我们全面宣传展示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书法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生活方式以及信仰习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要配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以孔子学院为载体,从普及汉语入手,吸引世界各国更多的人学习书法。以“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为理念,让世界上更多的民众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使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同时,也要以书法为纽带,搭建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强两岸书法的交流,增强民众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邵秉仁 
 编辑: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