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砚厂的工人在刻砚
 徽墨
 
 “非遗”项目万安罗盘
     传承瓶颈
     记者采访发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外忧内困”。
     从“非遗”自身发展条件看,原材料缺乏、传承人缺失、市场萎缩是普遍面临的“瓶颈”。以宣纸为例,虽然有着1000多年历史,被誉为“纸中之王”,但在宣纸之乡安徽泾县,宣纸行业却面临企业招工难、原材料收购难、技艺传承难等难题。
     宣纸的制作工艺精细、耗时,从原料采集到成品纸要经历上百道工序,其间至少需要一年。操作全凭经验,每道工序要操作数年才能娴熟,由于销售价格限制,工人待遇不高,导致招工难,技艺难以传承。
     “非遗”项目万安罗盘的制作技艺传承也饱受原料缺乏、传承人缺失、市场萎缩,以及侵权盗版等困扰。
     “万安老街曾是罗盘生产的四大中心之一,现在老街上真正会罗盘制造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罗盘全国只有我们一家。但市面上盗用名号的罗盘产品越来越多。”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26岁的吴兆光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前景表示担忧。
     徽墨、歙砚的制作技艺也因产品在市场的需求萎缩面临传承瓶颈。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外部环境看,目前国内一些地方“重申遗、轻保护”现象令人担忧。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很多地方政府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非常积极,做了很多工作,但一旦申遗成功,得到国家相关部门认定后,就扔在一边,缺乏管理和保护。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民俗专家苑利说:“在过去二十年间,我国民间小戏种从386种减少到目前的200多种。也就是说,从我们这代人手中丢失的戏种达100多种。”
     避免误区
     来自民俗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提醒,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遵从发展规律,避免过度保护和急功近利等误区。
     专家认为,工业化的不断普及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也破坏了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这是“非遗”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于民间,代表的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民众的文化根基和基因,体现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文化的多样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需要求,需要自觉地将它们作为历史艺术品和文化基因保护起来,传承下去。
     冯骥才等提醒,“非遗”的保护更应回归百姓生活,存根于民间,保持其原生环境,不能急功近利进行“打造”。
     专家指出,保护非遗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急功近利,急于经营开发。非遗项目大多具有经济价值,但经济价值并非非遗项目的唯一价值,甚至不是它最主要的价值。如果将其当作摇钱树来开发经营,它就会死掉。二是好大喜功。非遗本来就是民间的东西,虽然现在借助国家力量对其进行保护,但如果过分干预、过度保护,也会对其不利。
     保护“药方”
     面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现状,专家开出“药方”。
     首先,制定“非遗”名录,保护文化遗产,确立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放假等,有利于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意识。
     其次,建立博物馆保护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馆保存“非遗”不能只是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态物品,如图片、服饰、器具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文物来保存。
     第三,传承人的保护是“非遗”保护的重点和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老艺人、老匠人、老作坊一代代传承,他们不在了,遗产也就消失了。要保护传承人,发展传承人。
     广东南音、广西天琴、天津杨柳青年画等民间技艺通过进入当地学校开班授课,“招募”、培养后继者的方式得到专家的认可。冯骥才说:“只有喜欢它们的年轻一代增多,立志一辈子把这种文化记忆保留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可能长久保持生命力。” (新华社专稿) (来源: 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