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9月30日贵州侗族大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评说侗族大歌时这样说:“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罗运琪说,回顾侗族大歌申遗工作,我们走过了一条曲折漫长的道路,前后历时8年之久。侗族大歌从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到央视青歌赛,从世界合唱大赛到全国群星奖,从亚洲唱到欧美,侗族大歌走向世界的步伐起来越快,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的大舞台不断传来侗族大歌的铿锵足音。2005年,侗族大歌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9月,文化部启动了新一轮申报人类非特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文化厅将侗族大歌作为申遗工作的首选项目,对2004年的申报文本进行重新审定、充实,经过2个月的辛动,终于赶在文化部要求时间内将申报材料送到联合国总部。 
     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王德文说:“为侗族大歌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电视台重新制作了音像资料片;贵州大学、贵州民院专家学者翻译文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等都各尽所能。黎平侗乡的父老乡亲们更是为了声援申遗,自己带着铺盖,带着食物,到县城参加艺术节,创造了万人合唱侗族大歌的千古绝唱。” 
     面对申遗成功的喜讯,黔东南州委常委、州委副书记韩卉更感到保护传承侗族大歌这一民族文化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她说:“我们深知没有文化的地区发展旅游是没有底气的,也是不可持续的。黔东南是集原生态自然文化的生态博物馆,省委、省政府将黔东南命名为贵州省生态文明试验区。我们在建设自己的家园时充分遵循自然规律,进行保护、利用和开发。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明确了黔东南的发展优势是旅游产业,而黔东南民族文化是旅游的根基。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历来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从出台相关法规到建立一系列配套机制入手,我们的保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黔东南州现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6处。有国家级艺术之乡23个,省级艺术之乡3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名镇、名村6个。国际级生态博物馆2个。列入全国两批非特质文化遗产名录39项53个保护点,省级名录175项,州级名录187项,县级名录659项。黔东南苗岭山区雷公山麓的苗族村寨、六洞九洞地区的侗族村寨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对黔东南州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黔东南已实施了“四个100工程”,即100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高级人才培养工程;100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拔尖人才扶助工程;100幢具有民族历史文化价值的典型民族建筑保护工程;100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镇保护工程。下一步,黔东南州还将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探索依据传承、开发利用民族文化遗产的新途径。
 (来源:新华网/作者: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