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末,银川市兴庆区教育局提出了要让“花儿进校园”,使我区这一优秀的文化艺术在各中小学校得到普及。消息传出,令人振奋,也引来了诸多议论。    “花儿”进了校园 还是那朵花儿吗?    “花儿”是西北地区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脍炙人口的口传民歌,也叫“少年”。宁夏“花儿”是西北“花儿”的一个分支,因其曲调优美、流畅,真实反映劳动人民的“心里话”,在我区尤其是南部山区,有着广泛的群众传唱基础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宁夏回族“山花儿”还于2005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花儿”和其他许多传统文化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面临着后继乏人、传承困难的尴尬。我区“花儿”学者、北方民族大学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教授武宇林说:“目前‘花儿'尽管在西北一些地区看起来很繁荣,但实际上唱‘花儿'的大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不唱、也不会唱‘花儿';唱‘花儿'的大都是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低的人,有文化的人不会唱‘花儿';唱‘花儿'的地区大都是偏僻落后、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人们不会唱 ‘花儿'。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花儿'正处于青黄不接、濒临失传的境地。”    为了保护这一优秀文化,武宇林建议从教育上入手,加强宁夏“花儿”的传承。作为“花儿进校园”的倡导者之一,她认为,要继承和发展“花儿”这门民间艺术,就要编写有关“花儿”的教材,让大家从学生时代就系统掌握“花儿”的起源和发展,熟悉“花儿”的特点,形成传承“花儿”艺术的有生力量。同时,“花儿”的创作要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在原生态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有所创新,让“花儿”在更大范围内传承下去。    “花儿”需要创新才能得到传承    ‘花儿'唱的都是哥哥、妹妹之类的情事,教给上小学的孩子合适吗?”刚刚得知“花儿进校园”,银川市民张女士就说出了她的担心。众所周知,传统的“花儿”主题绝大部分为情歌,所以有“野曲”之称。那么,这样特定内容的“花儿”如何在校园普及呢?    银川市兴庆区教育局音乐教研员聂新专门负责此次“花儿进校园”活动,他告诉记者,“花儿进校园”实际上是把现有的“花儿”进行艺术再加工,重新谱曲、填词,变成适合中小学生演唱的“校园花儿”。“花儿”的曲调多高亢悠长,音级进行跳动大、音域宽,不太适合儿童的音域,所以要在保留“花儿”风味的基础上,对其音乐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我区现有的一些“花儿”都是情歌,因此提倡老师们在原生态“花儿”的基础上,重新填词创作“花儿”,让这些“校园花儿”符合儿童特点,反映他们的校园生活。    采访中,聂新拿出了几首他刚刚创作完成的 “校园花儿”,《美丽的穆斯林姑娘》、《希望》、《雏鹰在行动》等等。单看这几首歌的歌词,记者觉得和普通的儿童歌曲没什么两样,根本看不出一点“花儿”的影子。随后,聂新为记者现场播放了这几首“校园花儿”。录音机一打开,一段段洋溢着“花儿”风味的曲调开始在空气中慢慢流淌,婉转悠扬,沁人心脾。“除了正常的音乐教学,我们还会通过其他途径来传承 ‘花儿',力争使每一名中小学生都能通唱2到3首‘校园花儿'。”聂新说。    “花儿”专家说法不一     改变了传统曲调,并重新进行填词的“校园花儿”,还是我们印象中的“花儿”吗?    对于这个问题,武宇林认为,任何原生态的东西都不一定能真正传承永久。现在的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多,审美标准有所改变,一般比较喜欢网络歌曲或流行歌曲。因此“花儿”只有曲调青春、活泼才能吸引孩子们,所以现在引导和鼓励音乐教师对传统的“花儿”进行创新,给它注入时代的气息、时尚的元素,才能真正得到传承。同时,为了适应学生传唱,就要提取“花儿”的精华,在曲调、歌词上进行改变,除了歌唱家乡,还可以表现校园生活、文明礼貌、孝敬父母等内容。    “西北花儿王”张建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明确表示,宁夏花儿已有几十年传唱历史,只有对其进行深度开发、艺术包装和商业化运作,才会让花儿如期绽放,前景一路光明。     但也有学者认为,传承“花儿”,不能让其变味。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薛正昌表示,现在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宁夏“花儿”应该保护并传承下去,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挖掘。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喜欢接受的事物,往往一辈子都会喜欢,同时儿童的模仿能力、接受能力都极强,因此“花儿进校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花儿”源于民间,曲风反映民俗民族文化,一般是在空矿、无拘无束的环境下演唱的,它的生命力也就在那个空间,所以说“花儿”有特定的环境。因此,“花儿进校园”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来制订切实可行的办法,不能让它变了“味”。  (来源:华兴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