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独特的文化感观和景区吸引力。 CNSPHOTO提供
     “非遗公园的统一开发规划,在近期将要推出,”作为世界上惟一一个非物质文化公园的直接掌舵人,陈麟对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主题公园(以下简称非遗公园)的前景信心满怀。 陈麟,金牛区宣传部部长,在金牛区任职一年出头的陈麟被委以直接负责非遗公园开发的重任。 6月1日,第二届“非遗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简称)在成都举行,来自官方的统计,本次非遗节凝聚人气超过4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陈麟的追求显然并不止于非遗公园的人气,如何实现非遗公园的市场化运作,在实现非遗文化宣传保护的同时并产生经济效益,这才是政府的终极目标。 “政府一直在寻找大的投资商,想整体打包把整个非遗公园推出去。”熟悉成都金牛区的一位知情人士向中国商报记者透露,按照政府的计划,本来要在6月13日第二届非遗节闭幕的当天盛装祭出整体开发规划。但截止到记者发稿时,非遗公园整体打造规划的真面目依然深闺待出。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随着非遗公园市场化规划的即将出炉,西部开发的新商机已经开始乍隐乍现。
 非遗公园
  “非遗公园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惟一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公园,在全世界也只有这么一个非遗公园。”陈麟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以非遗公园为依托的“非遗节”,亦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4个国家级国际文化节庆活动之一。 作为落户成都的第一个“国字号”文化节庆活动,同非遗公园一样,“非遗节”将为成都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成都这座“休闲之都”将更具文化魅力。 据金牛区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非遗公园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两河城市森林,毗邻古蜀文明代表之一的金沙遗址,为清水河、摸底河环绕。整个主题公园占地6657亩,最初的总投资圈定20亿元。 据了解,由于国务院公布的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518项中,分成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中医、民俗等10大类别,与此相对应,非遗主题公园亦划分为十个聚落,每一个聚落都代表一种类别。与此同时,按照保护性原则、独特性地域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产业化原则,在每一类别中甄选出二至十个具有代表性并能实现互动体验效果的文化产业项目。 除此以外,非遗主题公园将着重突出人的参与性,并通过功能分区和特色项目立体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独特的文化感观和景区吸引力,主要分为展示区、体验区、展销区、文化景观区和商业服务区五大功能区。 根据对非遗公园最初的规划,按照“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方式、守望精神家园”的原则,主题公园建设坚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产业化相结合、与市场化相结合”,着力打造成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主题公园。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把非遗主题公园打造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文化旅游景区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非遗公园的文化定位,成都市委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人气惨淡
  很显然,非遗公园的发展并没有按照政府事先期待的轨迹那样按部就班地运转。 据媒体报道,非遗公园目前的经营着重于每两年举行一次的非遗节,由于非遗公园的经营过分依赖于非遗节,而非遗项目未能形成商业常态驻留项目,从而造成项目人气的提升仅靠非遗期间政府的被动推动,非遗节一过,整个园区人气惨淡、经营者纷纷离场。 记者在今年的非遗节期间采访时,即使在主会场亦感受不到明显的人气,一位参展的艺人对记者表示,今年的游客远不如第一届多,而且多为成都本地人,外地的游客明显很少,“一个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活动。估计到不了非遗节结束的那一天,我们可能就已经撤场了。”该艺人对记者坦言。 还有更多的事实在印证参展艺人的判断。记者在参展现场看到,参加展览的非遗文化的地域基本上以四川为主,而外省市仅有少量非遗文化代表参展。 地处中国西部的成都,传统文化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国家非遗公园落户成都的一个核心理由。 “非遗节是‘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其组织者由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国家文化部、成都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共同构成,但这么大型的一个国际文化盛宴,是完全可以打造成继世博会后的又一全球性重要盛会的,而组织者并未充分开拓视野进行国际化运作模式的探索和挖掘。”四川省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谈起非遗节有些惋惜,非遗节应该是立足四川的非遗文化,联系东西南北中非遗文化,拓展世界非遗文化。 这位社科院专家说,今年的非遗节,组织部门别出心裁设置了众多分会场,突破了传统的文化活动模式,给今年的非遗节带来了不少的新意,但这些分会场却没有有效形成合力,反而造成场馆分散、管理混乱,降低了参会商家的积极性。 家住非遗公园旁边的一位当地人告诉记者,非遗公园建设得非常漂亮,其中的海外小镇非常有情调,但在平时来往的人却相当少,更多的时候就是一座空城。 记者采访中确实有同样的感受,即便在非遗节期间,环境优美的非遗公园建筑和绿化虽然都井井有条,但游人却屈指可数。 公园办公室副主任邹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由于公园建设时间短,离市区较远,而目前餐饮和娱乐等相关配套接待功能还不完备,因此游人一直较少。 对于非遗公园目前的处境,陈麟早已看在眼里。陈麟告诉记者,非遗公园尚在建设的过程中,而且经营的思路也在探索中,“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市场化诱人
  如何才能让政府斥巨资建设的非遗公园摆脱困境、可持续发展下去?政府并非没有思考这个问题。 记者了解到,在金牛区一次筹划第二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高级别会议上,如何推动非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就已经拿到了重点议事话题中。 据参加当时会议的一位官员透露,在该次会议上,政府基本对非遗公园的定位给了一个基调: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为文化主题,以非遗都市旅游、商业消费、产业研发为产业支撑,以国际非遗节、文化部长论坛、非遗项目评审为文化品牌。 政府给出的规划是,用两年左右时间,把非遗公园建设成为文化定位有主题、产业发展有支撑、运作机制有活力、片区发展可持续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和文化产业园,并使非遗公园成为非遗节的永久性会址。 “通过市区两级政府引导支持,共同组建运作平台。建立办节办会办非遗的运作机制,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方式,引入市场投资主体,推动非遗公园可持续发展。”区委副书记杨洪举强调,非遗节永久性落户成都,并以非遗公园作为永久性会址,这对金牛区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非遗公园这张文化名片的打造,带动两河地区的综合发展。 借市场化之手,完成非遗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正逐渐浮出水面。 事实上,非遗公园市场化并非一时之策。早在3年前的2006年,金牛区就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项目”的名义招商引资。 按照当时的思路,非遗公园投资期三年,时间从2006年7月开始,三年内完成全部投资,预计总投资217205.96万元。 据相关官员介绍,金牛区当年对非遗公园的市场化定位是: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实施规划、建设、管理和项目招商工作。 政府亦对投资非遗公园的市场“钱景”有一个简单描述:项目可分期开发投入运营,项目全部投入运营后,预计经营收入17159.50万元,经营成本9346.65万元,经营税金及附加953.21万元,管理费用按销售收入5%预计即857.98万元,销售费用按销售收入3%预计即514.79万元,支付占地年租金1393.3万元,利润额为4093.58万元。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如政府之意,斥巨资经营非遗公园的路显然并不是那么简单。 “投资太大,而且考虑到其他的风险,让非遗公园市场化的投资者一直没有出现。”一位曾经考察过非遗公园前景的投资商对中国商报记者如是讲。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官方对非遗公园市场化的决心。 政府对非遗公园开出了非常诱人的条件:当地一官员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总面积6500多亩,实际拆迁完毕后可利用土地约4000亩,除去现已建成的建筑外,尚有数目非常可观的土地可以利用,而且投资商可对整个园区进行整体规划和开发。 非遗公园现任实际负责人陈麟也强调非遗公园的“开发思路”,就是“引进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对非遗公园进行全面整合,整体打造,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主题,建立和完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 陈麟说,在非遗公园开发中,政府可以相应匹配城市建设用地,用于企业平衡开发资金。政府还可以协助企业,报请成都市政府减免吸纳灌木建设所涉及的规划建设费用。 除此以外,在政府的支持上,项目所产生税收区实得部分,将全部以财政扶持的方式支持投资企业发展。 非遗公园的市场化,商机已经乍现。 值得一提的是,就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非遗公园的开发依然是整体打包的方式,记者接触多位有意开发非遗公园的资本商,他们均表示整体接盘非遗公园,资金太大,盘子太大,风险太大,“政府更应该考虑整体规划,分块开发,这样才更利于招商引资。”
 ■记者观察
 合肥与成都:两种想法
  与成都正在谋划中国非遗主题公园市场化遥相呼应的是,安徽合肥也正在如火如荼地打造另一个版本的非遗主题公园。 这个以“中国(合肥)”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已经获得了国家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和其他相关专家学者的肯定。 在规划上,合肥版非遗主题公园与成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最大的区别在于,合肥非遗主题公园将打造一个安徽“横店”――以古徽派建筑风格为主的影视制作基地,以吸引古装影视剧来此拍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尽管申请各个级别非遗文化保护的项目每年频出,但我国现在还没有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惟一可作依据的就是国务院办公厅的一个《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不言而喻,在这样的现实下,不论成都还是合肥,通过打造非遗主题公园的方式,从国家或地方的层面来保护和发掘非遗文化之实,确实是一条新的思路,但如何让这些文化的载体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非市场化之道并无他策。    借助市场化之手,政府搭建平台,社会来完成推动,已然是当今文化市场的一条必然之路。 诚然,非遗保护是民族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在保护非遗的同时应当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的保护才有可持续性和生命力。 合肥在建非遗主题公园的同时,巧妙运用了非遗的特殊性,建造一个以古徽派建筑风格为主的影视制作基地,以吸引古装影视剧来此拍摄,获得收益可以反过来“反哺”主题公园。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汪 挺 何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