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王晓萌曾两次打电话给笔者,“建议你采访一下一位叫陈官购的人,他靠个人的力量,办起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很不容易。”
  个人办非遗传习所?这可是件新鲜事。在笔者印象中,2008年7月挂牌成立的福州评话?酪沾?习所,是全国首家地方曲艺传习所,但它却是由福州市财政核拨经费的事业单位。
  陈官购办的传习所叫做“屏南龙潭四平戏传习所”,他是传习所的法人代表。跟陈官购细细地聊了一个上午之后,笔者发现,他的确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
  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一个村有两个非遗项目,一个是四平戏,也叫“庶民戏”,一个是惠泽龙酒,也叫“庶民酒”。前者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者是省级非遗项目,今年正在申报国家级。陈官购是惠泽龙酒的传承人,当他看到四平戏的状况十分危急时,伸出了援手。  
  陈官购说,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从感情的角度,无论如何不能让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曲艺彻底消失,“不管怎样,先保护再说”。
  四平戏,是明代四平腔的遗存剧种,被誉为“中国四平戏的活化石”。明万历年间,“稍变弋阳”的四平腔在我国南方风行一时,它在明末清初从不同的路线传入福建后,形成了闽北四平戏和闽南四平戏。至清末,全国各地的四平腔都相继消失,或被融入其他剧种。上世纪80年代初,就在戏剧界认为作为一个独立剧种的四平戏已经不复存在时,却在屏南发现了以古老原貌保存了400多年的四平戏,这一发现让研究者们惊喜万分。
  屏南四平戏,又称“庶民戏”、“闽北四平戏”,现存于该县的龙潭村。清中叶至清末民初,是龙潭四平戏最繁荣的时期。村里先后成立几个专业戏班,有名的如“老祥方”、“新祥方”、“赛祥方”等,长年累月外出演出,往西沿古田、南平、闽清、龙溪、顺昌进入江西资溪等地,最远的曾抵达赣湘交界地区;往东经宁德、罗源、福鼎进入浙江温州等地;往北,穿周宁过政和直到江西弋阳,名噪一时。然而,后来随着新剧种的兴起,四平戏日渐衰落。
  2006年,四平戏被列入国家级名录后正在组织汇报演出时,一位老艺人突然去世,这件事对陈官购的触动很大。四平戏仅剩的几位老艺人年事已大,已经演不了一场完整的戏,而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没人愿意学戏,这种情形如果不改变的话,四平戏很快就会失传。于是,陈官购向县里提出开办一个四平戏传习所,这个想法得到了肯定。
  在教育、文化等部门的支持下,2008年9月,屏南龙潭四平戏传习所在县职业中专学校正式挂牌。经过一番努力,传习所的首届学员班终于招到了42名学生。传习所除了开设职业中专学校正常课程外,还聘请省闽剧院导演、屏南四平戏国家级传承人以及屏南文化馆专业演员等前来任教。此外,传习所还参与了四平戏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工作。
  就在四平戏刚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同时,屏南县举办了一次“中国四平腔学术研讨会”,这是全国首次为列入名录的地方戏曲举行的大型研讨会。县里的宣传文化部门为保护四平戏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包括成立地方戏研究办公室,晋京和到省城展演等。据了解,作为原生态资源和古文化资源的“富矿区”,屏南县正筹划将非遗项目的生存发展与国家风景名胜区白水洋鸳鸯溪的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在风景点建设四平戏等民间艺术展演厅。如果这一计划能够实现,一方面可以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也能为这些古老艺术提供一个展现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其市场问题。
  这个“民办”传习所运转了1年多,当草创之初的兴奋劲过后,陈官购的烦恼来了。首先是经费的压力,“原本以为只是请几个传承人,教教戏,没想到整摊事情越弄越大,现在发现光靠个人的能力是无法承受的。”学员的学费上缴给学校,学校负责中专课程的教学,而陈官购负责练功房、训练设备、服装道具等费用,因为四平戏老艺人不具备戏剧舞台的基本功,所以还得外聘专业导演演员授课,这部分花费一应也由陈官购掏腰包。粗粗算了一下,1年多下来传习所已投入数十万元。往后的资金问题令陈官购头疼,有朋友数落他“没苦找苦吃,没罪找罪受”。
  更大的困惑,在于传习所的出路问题。眼下,学员们进入了第二学年的学习,开始在老艺人的指导下学唱四平戏,但学成以后怎么办?他们的舞台在哪里?四平戏的最后一次商业演出,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了。四平戏虽然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历史价值,但目前几乎没有市场,学员从传习所毕业后,如果无戏可演,要么另寻出路,要么被其他剧种的民间剧团挖走,那么,创办传习所的意义何在?那些观望中的家长们又怎么可能再把子女送到传习所?
  陈官购对笔者说,听说今年文化部将对全国的非遗项目传习所进行一次摸底。不知道会不会出台相关的政策,对四平戏这样的“民办”传习所会不会提供新的出路?
  非物质遗产保护应该是国家和全社会的事情,的确应该探索出合理完善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而不能仅依赖于个人的“侠义之举”。(何光锐)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