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胡善言1957年演出太保书《打盐局》
 锣鼓书发源于上海市郊的南汇县(今南汇区)。锣鼓书旧称太保书,最初是在上海市郊类似道教道场的“太保”仪式上说唱的,借以酬神驱邪,祈祷福祉。后来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走出,演变成为说唱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的民间唱说形式,名之为“太保书”。艺人一般在年节或农闲时,在庙会、祠堂、村舍里演唱。后又延伸到平时在城镇的茶园、书场演出。它主要活跃于沪郊浦江东西,并流传到浙江嘉兴、平湖一带。锣鼓书的传统书目有《网船过渡》、《九更天》、《七剑十三侠》等。抗战时期,锣鼓书进入上海市区,1945年成立了上海市永裕说书研究社,涌现出胡善言、王俊发等知名艺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编演新节目,如《打盐局》、《王婆骂鸡》等,曲种改名为“锣鼓书”,并成立了南汇曲艺团。 
 锣鼓书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最先是由一人演出,演唱者坐在桌旁,桌上置一书鼓,艺人右手执鼓签击鼓,左手大拇指上套一镗锣,另外,四指夹锣锤敲锣。锣鼓为说唱打节拍,并渲染气氛。演唱的曲调有东乡调、西乡调、平调等,富于浓郁的江南民间音乐特色。后来逐渐改坐唱为站唱,改单人为两人、多人演唱,并增加伴奏乐器。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锣鼓书活跃在群众文艺舞台上,编演了《水乡新歌》、《电脑姻缘》、《真情献给城里人》等新节目,表演形式也有所创新。 
 南汇锣鼓书是上海这个大都市里得以保存的为数不多的民间乡土艺术之一,弥足珍贵。由于诸多原因,锣鼓书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状态。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启动为锣鼓书的保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上海已经成立了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中心,制订了保护方案,2005年2月,上海市文广影视管理局还在全国率先向一批民间艺人发放“艺术津贴”,南汇锣鼓书和青浦田山歌、松江顾绣的27名民间老艺人首批获得津贴。这些举措无疑将有力地推动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