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客人 | 注册特产屋 | 登录特产屋
手机版  二维码  | 领先的旅游特产门户网站 齐全的中国各省市县特产、国外特产,登记查询销售求购特产
东北特产:
辽宁特产 吉林特产 黑龙江特产 内蒙古特产
华南特产:
广东特产 广西特产 海南特产 台湾特产 香港特产 澳门特产
华北特产:
北京特产 天津特产 山东特产 河北特产 山西特产
西南特产:
四川特产 重庆特产 云南特产 贵州特产 西藏特产
华东特产:
上海特产 江苏特产 浙江特产 安徽特产 福建特产
西北特产:
陕西特产 甘肃特产 宁夏特产 青海特产 新疆特产
华中特产:
河南特产 江西特产 湖北特产 湖南特产
国外特产
亚洲特产 欧洲特产 非洲特产 北美洲特产 南美洲特产 大洋洲特产 南极特产
特产大全网 特产大全网
特色文化
www.tcdqw.com
用户名:
密   码:
          


特产大全网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tcdqw 就是域名,记住下次登录哦!
   特色文化 — 特产  —  特产 —  特产   

10627.智化寺京音乐,坚守传统五百六十年


推荐人:-特产屋   分类:     
相关查询:     特产店地图     特产店地图        旅游     旅游

   
    揭开“智化寺京音乐”神秘的面纱
    笙管悠扬、锣鼓清越……初为优雅的《清江引》、后为神圣的《三皈赞》,回荡在首都图书馆“乡土课堂”讲座现场,声声震动着听众的心扉。这是“智化寺京音乐”在申请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成功后,首次揭开神秘高贵的面纱,走到京城普通百姓的身边。
   一位年轻的女馆长,将智化寺的几百年沧桑变迁娓娓道来,6位30多岁的年轻人―――智化寺京音乐第27代传人,用笙管笛箫和悠扬古曲,告诉人们―――智化寺:曾经被遗忘在历史中的北京古刹京音乐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了解京音乐,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原生环境―――智化寺。智化寺建于公元1443年(明英宗时期),第二年英宗赐名“智化禅寺”,意思是“以佛的智慧渡化人”。但可笑的是,智化寺其实是当时的司礼监总管王振的家庙。
   《明史》中对智化寺的描述是“穷极土木”四个字,即使到今天,还能从遗留下的宏伟建筑、精美的壁画造像以及北京地区惟一留存的明代转轮藏等文物中,依稀看出当年气象。
   就是这位开明代宦官乱政之风的大太监王振,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俘虏,他也死在乱军之中。几年后,明英宗经过“夺门之变”重新登上皇位,为了遮掩自己的羞耻,竟然在此为祸国殃民的王振建起精忠祠。明朝智化寺的地位非常高,前三代主持都是由四品以上的僧官来担任,香火非常旺盛。
   直到清朝乾隆七年,山东道的监察御史沈廷芳进京述职路过智化寺,看见众多不明真相的善男信女在给王振像磕头烧香供奉。沈廷芳曾经参加过编纂《明史》,了解王振的罪行,感到十分愤慨。于是,他给乾隆上了一道奏折。乾隆很快批示,让地方官封了智化寺,拉倒王振的石碑,并且将石碑上刻有王振名字的地方统统铲掉。对智化寺而言,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之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就住在智化寺,也对寺院进行了破坏。这座寺庙阴错阳差地被历史遗忘,却为北京保留了一座最完整的明代风格的木制结构建筑群,同时又是集音乐、佛经、壁画等佛教艺术为一体的寺院。
   京音乐-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音乐
   京音乐:寂寞中坚持了几百年传统智化寺的音乐又称京音乐、智化寺京音乐,来源于明代宫廷礼仪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智化寺京音乐有明确纪年的工尺谱本,有特色的乐器、曲牌和词牌,有按代传承的演奏艺僧。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样,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音乐。
   智化寺的工尺谱本带有纪年,最早的一本是在康熙三十三年,由15代艺僧永乾抄录完成的。上个世纪50年代,一个僧人在收拾藏经柜时发现了这个珍贵的谱本,便送给了著名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杨荫浏先生拿着谱本和寺院里25、26代艺僧所吹奏的音乐做比较后,发现与几百年前的音乐相比,保持得非常完整,没有一点私自加进去的演变。由此学术界推证,智化寺560年的音乐没有任何演变。
   当年,智化寺由于香火衰落,僧人只能靠着租赁房屋和艺僧演奏来维持生活,后来,更是无力组织乐队,开始教授其他小寺庙僧人学习京音乐。但是,艺僧们却始终没有因为生活窘迫而修改京音乐,几百年来,是谁给了他们这种坚持?一位老师傅说得非常朴实:“音乐是给佛听,哪敢随便变化。”对信仰的尊重,使得智化寺京音乐经久不变,保持原汁原味的明代风韵。
  文化传承-从宫廷到私庙,从过去到未来   文化传承:音乐的生命力必须依附于人其实在明朝的时候,寺院除了礼佛、颂佛要用到音乐之外,还用音乐款待客人,但只有智化寺的音乐具有宫廷色彩。这要归功于王振,他依靠司礼监总管的权力在1446年将宫中音乐带到了自己的私庙。
   智化寺音乐曲目现存共有48首,在气魄恢弘的宫廷音乐和超凡脱俗的佛教音乐中,又融合了几分民间音乐的热情活泼。这从现存的词牌名字可以看出,如清江引、千秋岁、金字经、华严灯赞、滚绣球、水鸭儿等。智化寺的音乐是靠一代代艺僧“口传心授”。建国初期的艺僧是第25、26代。到了现在是27代,但已经不是僧人了,只是传人。
   智化寺也变成了“北京市文博交流馆”,由国家拨款对京音乐进行了发掘整理和保护传承。老一辈的艺僧中目前只有张本兴老人还健在,大家都管他叫“活化石”。本兴老人从12岁就开始学习智化寺音乐,做艺僧时是吹笛子的,但其他几种乐器基本都会演奏。老人今年已经82岁。虽然已不住在寺院里,但还是坚持每周二、周四来到寺院,辅导27代传人。
   目前,6位27代传人全部是河北人,平均年龄是30岁。之所以会选他们做传人,也是件非常巧的事儿,1990年时,他们来北京参加音乐节,结果被当时还健在的第26代传人们看中。这些年轻人从小所学的民间音乐与智化寺音乐相近,而且会看工尺谱,所以学起来不费劲,因此成了最佳人选。本兴老人还收了个“关门弟子”,2003年的非典时期,北京19中一个12岁的男孩跑来表示愿意学习智化寺音乐,他成了目前最小的传人。 
   智化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保护音乐的人才库,就是志愿者队伍,他们通过录制光盘等形式将智化寺音乐传播给更多的人。
   现在这种口传心授的方式仍然在继续,因为,音乐是依附在人身上的,光靠保留工尺谱和乐器是远远不够的。值得高兴的是,2004年,国家组织无形文化遗产的申报,智化寺音乐也报了名。从2006年1月开始,经过30天公示之后,最后评出501个,北京评上8个,智化寺音乐成为首批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本兴老人说过一句朴素的话:“我学了这个,我就要传给下一代人。”人们欣赏着几百年不变的音乐,也在咀嚼这一代代的保护、继承和传播。这,才是京音乐铭刻在每个人心中永恒的魅力。
   (来源: 北京科技报)
     相关链接一:
 智化寺京音乐后继乏人
       17年前,6个十六七岁的河北男孩,结伴来到北京智化寺,开始了他们特殊的生活――学习智化寺京音乐。12年前,当他们长大学成后,寺院短缺的经费已经不能再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了生存,他们纷纷选择回乡,结婚生子。
   5年前,京音乐作为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当年在智化寺学习京音乐的那些“男孩”也在翌年纷纷回到北京,将放置已久的手艺重新操持起来。除了在寺中演出之外,每个月只有3天公假是可以自由安排的。
   智化寺京音乐第27代传承人胡关学告诉记者。“我们老家都是河北廊坊市固安县屈家营的,当时之所以选择我们来传承,是因为我们那里的‘屈家营音乐'和智化寺京音乐一样属于鼓吹乐范畴,并且都用笙管来演奏,所用谱子都是‘工尺谱'。”所谓的“工尺谱”,是我国最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谱而得名,在民间的很多曲艺中都有广泛应用。
   “我们6个虽然都不是僧人,但在1992年时拜智化寺的第26代艺僧为师。”胡关学告诉记者,京音乐是我国唯一按代传袭没有断代的乐种。
   要想学好京音乐,至少要经过六至七年的潜心修炼。“首先要学会念谱。由于智化寺京音乐的原始谱旋律比较简单,因此在传授时要加进很多花腔,也被称之为‘啊口'。‘啊口'是老师口传的,谱子上没有记录。”谱子念会后,还要倒背如流,最后通过老师的指点把‘啊口'表现在乐器上。
   演奏京音乐的乐器包括笙、管、笛、鼓、云锣5种,身为第27代传人,与胡关学同时拜师的这6个人,堪称“全才”,样样精通。“9人乐队原本是智化寺京音乐的经典编制,但是目前,由于寺内的学员有限,只能由我们6个人完成,自然在音量和音效方面都逊色许多。”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以后,佛教音乐也不断地吸收着民间的传统文化,智化寺京音乐正是在这一融合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
   北京智化寺管理处社教部王娅芯告诉记者,智化寺始建于1444年,是明代司礼监太监王振“舍宅为寺”所建的佛教寺院。在王振权倾朝野之时,他凭借执掌明宫司礼监的权力,不仅大兴土木营建智化寺,而且擅自把部分宫廷中的音乐移入寺院,并组建乐队,用于寺院佛事和一些民间活动,智化寺音乐也由此而来。
   明、清时期佛曲深入民间,每逢皇族或大京官去世时,皇室往往会请智化寺的艺僧做佛事,使得智化寺音乐名噪一时。道光、咸丰年间,智化寺音乐开始向外传授,进入天仙庵、成寿寺、水月庵、等十余座寺院,进而成为北方佛曲的代表,被人冠称为“京音乐”,而智化寺也自然成为传播京音乐的中心。
   京音乐的历史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抄本计算,至今已经300多年,从智化寺建寺年限计算,则有560年历史。早期的智化寺,具有家庙的封闭性和私密性,又与宫廷音乐、皇室贵族所用的佛事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收徒谨慎,训练严格,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原貌,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在曲目、乐器、宫调、演奏方法等许多方面保存了唐、宋、明的旧制。
   目前,智化寺京音乐已经迎来了第28代传人――一个17岁的河北男孩。但胡关学的心里却并不轻松,“快节奏多样化的都市生活,使得原本就‘难学易忘少人知'的智化寺京音乐的未来举步维艰,几乎没有人愿意与枯燥的生活为伴来进行学习,连我的孩子都不学。”
    (来源: 北京科技报)
    相关链接二:
    智化寺里的京音乐乐传人
 
 本兴师父在演奏京音乐
      推门走入智化寺,你会惊奇地发现都市里的安宁仿佛都被收藏进了这里。红色的殿身,黑琉璃瓦顶,古树的枝桠在蓝天下纹丝不动,刚刚还浮躁的心一下子沉静下来。传达室里一位老人正聚精会神地读着报纸,蓝布的棉坎肩,黑毛线帽。早听说要访的人年高耳背,我大声地问他:"您是张本兴师父吗?"老人抬起架着花镜的眼睛望望我,然后点着头起身说:"奥,是我,跟我来吧。"他似乎早就知道我的来意。
     (一)一次偶然的发现,使堪称"音乐化石"的智化寺音乐得到了有识之士的重视
     上个世纪的50年代中期,一位信奉佛教名叫潘怀素的音乐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来到智化寺,有人推荐他欣赏一种北京特有的古老音乐。兴建于明代的智化寺饱经岁月沧桑,而这音乐却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过。庙堂下古树旁听罢老艺僧的演奏,那绕梁不散的幽雅曲调让潘怀素欣喜若狂,立即将这个发现转告给音乐界的同仁杨茵浏先生。杨先生此时正致力于挖掘民间音乐家和乐种,瞎子阿炳就是其中的一个。而当他面对这个有着500余年历史,堪称"音乐化石"的智化寺音乐,也不得不惊异。他立即搬到寺庙里与老艺僧们生活在一起,向他们潜心学习,逐渐了解了这种音乐。
     杨先生发现智化寺音乐无论从乐器、乐谱、乐调、曲牌和演奏方法都较多地保留了唐宋旧制,其中的大多数曲牌更是来自具有中国古典乐曲特点的南北曲。新中国诞生后,根植于寺庙的智化寺音乐有些销声匿迹了,这一次偶然的发现使它得到了有识之士的重视,被纳入中国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不久,北京市文联成立了音乐研究会,召集来过去的艺僧恢复演奏,还举办了几次小型的演出,老舍、梅兰芳等文艺界的名人都到场聆听了这美妙的音乐。60年代初,这支小小的乐队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两个大套曲的录音,从此,智化寺音乐在世界上第一次永久地留下了自己的声音。
     本兴老人回忆起这些往事不免有些兴奋与自豪,他告诉我:"演出和录音我都参加了,那时候我已经进建筑公司工作,年纪大的僧人就继续留在寺庙里看守庙产。如果没有音乐教授的发现,也许我们就没有机会重新演奏了。"
     作为演奏智化寺京音乐的第26代传人,我想老人对慕名而来的拜访并不陌生。他也许不止一次地给别人讲述这古老乐曲的来龙去脉;兴致所至,会指着用毛笔抄写的令人费解的工尺乐谱咿哦吟唱;也会感叹自己日渐年老而京音乐或许后继无人……八十岁了,人生的精彩和无常都体味过了,那么他最终会守着一份什么样的记忆继续过活呢?我仿佛看见孩童时代的老人手握一把竹笛,匆匆走向寺院中的一座殿堂,那里已经隐约传出管笙的悠扬之音……
     虔诚的父母送12岁的儿子到广济庵出家当了和尚,年少的本兴不知道从此他将与一种不凡的音乐结下一段情缘出生在民国年间的本兴老人,原名叫张双立,小的时候家住朝阳门外的神路街。他的父母是这个城市的小手工业者,每天辛辛苦苦做柳罐,供人打水浇园子用,以此挣几个养家糊口的钱。虽然身为贫民,但父母还是送他读了私塾,希望他因此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然而本兴老人从小体弱多病,念小学二年级时又患上一场大病,焦急的父母以为他活不了,跑到附近的广济庵许愿保佑。也许真的是菩萨显灵,他的病竟奇迹般地好了。于是作为回报,虔诚的父母送12岁的儿子到广济庵出家当了和尚,法名本兴。年少的本兴对寺院的生活还一无所知,也不知道从此他将与一种不凡的音乐结下一段情缘。离广济庵不远的智化寺,坐落在朝阳门内的禄米仓胡同,是一座有着500年历史的寺庙。它玲珑典雅,独特的黑琉璃瓦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本兴听师父说,那是明朝大太监王振捐出私宅修建的,寺院的艺僧会演奏一种乐曲,以管、笙、笛、鼓、锣相和,管是九孔管,笙是十七簧笙,都是罕有的古乐器,演奏的曲牌则是历代传下来的,跟这寺庙的历史一样悠久。当城内的王公贵族操办白事时,寺里的僧人会被请去念经做法事,其间还要演奏音乐,已经成为一种仪式,几百年来如此。这音乐因为是在智化寺里研习兴起的,也就被僧人们自称为"智化寺音乐"。需要应酬的佛事日渐多了,原本独一无二的智化寺音乐难免被效仿,其他寺庙的艺僧甚至集中到智化寺拜师学艺,再将技艺传授给本寺的徒弟。这音乐已是寺庙生活的一份来源。
     小和尚本兴被挑中学习吹笛,教他的是九鼎庙来的安祥师父。艺僧与寺里的其他僧人相比,有的是学艺的辛苦,却没有丝毫的特殊优待。同本兴一起学习的还有两个年龄相仿的师兄弟,一个练吹笙,一个学吹管。师父对他们说:学乐器先要认"工车字",三个对音乐还懵懵懂懂的小和尚,看着师父手里天书般的乐谱有些不知所措。师父又说:智化寺音乐的乐谱是用工尺谱记录下来的,这是隋唐时代产生的记谱法。然后师父就一手指着乐谱,一手敲打着节奏唱了起来。本兴和师兄弟则一句句跟着重复,一代一代的艺僧,都是这样口传心授的。
     每天早起本兴都要对着谱子练习听音和发音,直至分毫不差地背诵下来。师父常常会进行抽查:来来,背这一段给我听听。通过了点点头,不行的再来一遍。那些名叫《逍遥殿》、《水晶宫》、《拿天鹅》、《锦堂月》的曲牌描写的是什么,从未出过远门的本兴想象不出来,但师父告诉他,这些曲牌有的描写了宫廷生活,有的则讲述了民间百姓的故事。
     当年笃信佛教的王振权倾朝野,不仅能修建寺庙、大度僧道,还将象征皇帝特权的宫廷音乐移植进智化寺。他在寺内组织起一支演奏队伍,终日研习演练,艺僧们把佛事乐曲巧妙地融合进宫廷音乐,最终形成了集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佛教音乐为一身的的智化寺音乐,流传于世。脱胎于宫廷音乐的智化寺音乐,丰富而雅致,小管小笙的演奏,把持了城内大宅门里的音乐佛事。为了确立正宗地位,自称"京音乐"。而那些被城外的吹鼓手学走了样的音乐,则被蔑视为"怯音乐"。
     虽然没有出家在智化寺,但在师父的教诲下本兴也传承了对学习京音乐的自豪感。几十首乐谱背下之后开始学乐器了,老人形容那段时光:"冬天的一清早站在大殿的廊子下吹笛,哈气挂满了笛膜吹不出声响,师父说吹干了才是真功夫。三伏天,太阳底下笛膜被烤得?L了起来,师父又说吹起褶来才见真本事。"
      整整吹了半年才逐渐入了门。寺院顿顿窝头熬白菜的清苦生活,让童心未泯的本兴忍不住会跑回家,可被送回寺庙后,他依然还要在窄板凳上每天练习演奏。勤学苦练了三年,15岁的本兴来到德胜门的拈花寺学习佛学并受了戒,懂得了上殿的规矩,再回到广济庵,他已经可以正式参加佛事活动了。第一次经历那样的场面,他的心中有些胆怯又有些激动,满堂里是曳曳摇动的蜡烛,他与师父师兄头戴五佛冠,手摇法铃,敲击着木鱼念经超度,之后,他将手中的笛子举到了唇边,和着笙管吹奏起来。
     (二)本兴终于有机会来到智化寺继续学习,拜智化寺音乐的第25代传人为师
     后来,本兴终于有机会来到智化寺继续学习京音乐,这一次拜的师父叫普远,是智化寺京音乐的第25代传人。进入向往已久的智化寺接受正宗传人的口传心授,本兴又度过了三年获益匪浅的学艺生涯。寺院以外的世界终究他不太了解,他只能守着他的寺庙、笛子和一份隐隐的惶恐。新中国成立后,本兴与其他一些年轻的僧人离开了寺院,他被分配到建筑公司管理建筑材料,不久在别人的介绍下成了家,也有了孩子。笛子和乐谱收起来了,曾经的生活已是过往云烟。
     佛教界对京音乐演奏的恢复与研究,在文化大革命的席卷下中断了。此后本兴与京音乐不得不分离,这一别就是二十多年,唯一珍藏在身边的就是那盒录音带。天天与砖、石打交道,一直干到60岁退休。年轻时候在电台录制的音乐磁带他还常拿出来听听,几位当年的师兄弟也常相互走动,但毕竟人老了,嘴拢不住气,笛子是吹不动了。而且除了他们,似乎再也没有人知道和关心京音乐了。
     (三) "文革"以后,宗教文化得到了大力恢复,京音乐与佛教历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受到关注
      退休后闲不住的本兴老人在建筑队又跑起材料来,一天,北京市佛教协会负责艺术组工作的凌海成先生登门拜访,他在其他老艺僧的指引下特地请老人回到智化寺,重新演奏京音乐。老人立刻辞去了手头的这份工作,那些伴随自己年少时光的记忆又牵肠挂肚地浮现出来了。由于京音乐与佛教历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受到佛教协会的关注。凌海成先生在音乐研究所查阅了当年杨茵浏先生写下的关于京音乐的研究文章,又收集了他记录下来的乐谱,随后再一个一个地寻找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加过京音乐演出和录音的老艺僧。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们也参与到继承京音乐的行列中,他们拜师学艺,与老师父们同台演奏。
     此时年已古稀的本兴老人,又重新感受到了京音乐带给他的快乐与自豪。到今天,他还能扳着手指清楚地数出应邀巡回表演走过的每一个城市:西柏林、慕尼黑、科隆、巴黎……"剧场里坐满了人,过道上加了椅子,还有很多人站着听。他们没听过,觉得好听、神奇。"老人笑着点了一支烟。可以想象,所到之处都是热烈的掌声与赞叹的表情,人们为这"人类不可遗忘的珍贵遗产"所倾倒。本兴老人在绚烂的舞台灯光下,和着管笛的板眼敲击着九云锣,沉浸于世事沧桑的感叹中。当年和自己一同拜师学艺的师兄弟们,都已垂垂老矣。谁也没有想到在暮年来临的时候,他们又能回到年少时与音乐朝夕相伴的时光。
     (四)老人的年纪一天天大了,延续了500多年的智化寺京音乐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
     今天智化寺的京音乐演奏,更多带有演出性质,依然少为百姓所知。在出访欧亚十多个国家后,老人们的年纪一天天大了,而音乐学院的老师毕竟有自己的工作,延续了500多年的智化寺京音乐,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在多方的寻访下,河北固安县的屈家营音乐引起了智化寺人员的兴趣。据当地人说,屈家营音乐也来源于宫廷音乐,与京音乐非常相近,有些曲牌都是一样的。于是,6名来自民间乐手家庭的青年被挑选到智化寺拜师学艺,师父就是本兴老人。过去的老艺僧里,除去本兴和一位福广师父,其他都已相继去世了。福广卧床不起,只有本兴的身体还算硬朗,能够在寺中主持京音乐。
     自从老伴去世本兴老人就以寺为家了,徒弟来了,跟自己同吃同住。像师父当年教自己一样,老人也按照古老的方式,指着工尺乐谱一句一句地唱给徒弟们听,把当年师父告诫自己的告诉给他们。智化寺里保存的康熙年间的《音乐腔谱》有大约两百首的曲目,但如今能够演奏的只有十几首。老人将他会的全部教了,但跟他学的已经不是当年寺院里的小和尚。这音乐要的是心静,而他们面对太多的诱惑。学了两年,年轻的徒弟为寻找更宽阔的生活出路离开了。老人说理解他们,也不挡他们。
      当年凌海成先生曾经想做一件事,趁老艺僧们健在时,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完整地记录下每一曲京音乐,再从中摸索出规律,以恢复演奏那些失传已久的曲目。由于依靠按代相传的方式,京音乐紧紧附着在人的身上,随着人的生而共生,随着人的离开而消亡,也许找到京音乐的真谛才是永久留存它的方法。但这个工作并没有完成。今年,本兴老人整整80岁了。
      讲完了自己与京音乐的故事,本兴老人和他的徒弟在殿前为我演奏了一曲。去年智化寺又招收了三名新学徒,同样来自古乐之乡固安。现在这师徒四人的小乐队,已经可以合奏数曲。老人依然敲九云锣,管、笙、笛的悠扬之音,徐徐地在寺内飘荡,让人忘却寺庙外的纷繁人世。是悲哀一个传人的老去,或担心年轻传人的放弃,还是把该保留下来的东西竭力保留下来呢?京音乐与本兴老人都在等待一个最后的答复。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查看推荐人:-特产屋的其它特产


我要留言    留言人: 更多评价
印象:
内容:
  验证码*  (* 请在左框中填写小图中字母或数字)
 

 
 
 
 
淘宝推荐相关特产销售
 
 
本网站所属权:特产大全网 Email地址: 444853730@qq.com 官方QQ: 444853730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特产大全网  渝ICP备08100157号
Copyright. ©2008 tcdqw.com, All Specialty in the site.All Rights Reserved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