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福文, 摄于20世纪90年代 沈福文:莲屏,漆艺,20世纪30、40年代创作历史久远的中国漆艺
     中国漆艺历史悠久,在古汉语中就有“桼”、“漆”两个同音汉字。《说文解字》中说:“桼”是象形字,上木下水,中间左右各一撇,表示插入树干之竹片、贝壳等将漆液接导而出;而“漆”则是地名“漆水”,在今陕西境内。后来“桼”、“漆”通用,“桼”逐渐被“漆”取代了。漆艺是指用天然生漆加工之后涂在器物表面的艺术。
  中国现知最早的漆器是1978年在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中发现的一件朱漆木胎碗,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认识了漆的性能并调配颜色,用以制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汉墓中挖掘出一批精美漆器,其中一只云纹漆鼎在出土时汤中漂浮的藕片依然完整,使人惊叹不已。从新石器朱漆木碗的初始萌芽,到战国漆器的活力四射,到大汉漆器的繁荣气象,再到唐宋元明清漆器的精湛完熟,漆艺一直与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在王公贵族的青睐和平民百姓的仰羡中蓬勃发展着。
     16世纪中叶欧洲传教士利马窦(Matteo Ricci,1552-1610)来华,在他的游记《利马窦中国札记》中提到两样使欧洲人感到新奇的东西,一样是茶叶,另一样就是漆。1932年至1935年制造的法国著名“诺曼底”(Normandy)号轮船中,有一间被称为“漆厅(Salle de lague)”的客厅,四壁和家具皆是采用漆艺制作而成,制作者为中国漆工,被常书鸿称之为“中国漆器在目前科学与艺术决赛中的胜利”。
  (法)让•杜囊设计:诺曼底号轮船漆壁画
     到19世纪中后期,欧美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外国商品进入中国,清政府部分官僚也开始推行“洋务运动”,机器生产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手工制作方式,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很难适应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人文习俗及经济结构,而被逐渐淘汰或渐渐萎缩。漆艺作为传统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自然也难逃厄运,遭遇到审美风格的失落及古代佳法的失传。1900年巴黎的万国博览会中,日本制作的精良的漆器,引起欧洲人的注意,他们努力研究漆工艺,在1925年举办的第二届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已有大量经过改进的欧洲新型漆器参展了。当时的这种境况引起了国内一批学者的关注与忧虑,时任国立艺专教授的雷圭元发出了“反顾我国,此类工艺日趋消沉,岂不可惜”的叹息之声。同任国立艺专教授的陈之佛和刘开渠则究其原因,认为除了“由于士大夫阶层轻视技艺,社会风气,经济条件不足”之外,主要在于从事这一行的人墨守成规,未能继续追求高深的制造理想。
 沈福文与中国漆艺的“复兴”
     在这个对中国漆艺发展来说特殊而重要的时期,沈福文是值得一提的重要人物。他在漆艺创作、教育、研究及推广传承等多方面都做出了较大贡献。他把在中国早已失传的《髹饰录》手抄本从日本带回国,研究出几十种已经失传的古代漆艺技法,建立了以“研磨彩绘法”、“新堆漆法”为主的现代漆艺技法体系;把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到漆艺创作中,使得漆艺这门在中国业已凋零的艺术得以重新焕发生机。20世纪30、40年代沈福文多次举办漆艺作品展览,使漆艺在中国美术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50年代他正式将漆艺带入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漆艺教学中培养了一大批现代漆艺的后继者。20世纪50、60年代,沈福文向地方政府提出大规模整理民间工艺美术的建议,客观地把握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为复兴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杭州读书时期的沈福文 沈福文:垃圾堆上,版画,1931年
  沈福文出生于富有“书画艺术之乡”的福建诏安县科下村,少年时期接受了系统的中国画教育,青年时期又在杭州国立艺专和北平艺专接受了西式美术教育,培养了进步的美术思想。因参加“一八艺社”的进步木刻活动,与胡一川、李可染等人被校方开除,后又因为参与“平津木刻研究会”和加入“左联”被反动派逮捕入狱。东渡日本求学之时,籍着蔡元培的介绍,沈福文进入日本著名漆艺大师松田权六的工作室内研习漆艺。他寻到在中国早已失传的《髹饰录》手抄本,按照其中记载的工艺程序反复实验,并从日本博物馆借出馆藏的中国古代漆器,找来现代的福州漆器,对实物进行古今比较对照研究,逐渐发掘出几十种已经失传的古代漆艺技法。在漆艺创作中他借鉴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等的造型、图案、色彩,丰富了漆艺的创作语言。回国后他和常书鸿结伴到敦煌考察写生,把敦煌藻井、壁画图案融入漆艺创作中,逐渐建立了以“研磨彩绘法”、“新堆漆法”为主的现代漆艺技法体系。王世襄所著的《髹饰录解说》中,对沈福文总结出的关于漆艺制作的原料、工具设备、工艺过程及装饰技法有23处引用描述,作为此书论述过程中的重要佐证。其中研磨彩绘法、堆漆法、变涂等技法的制作程序及石黄、白色、丹红等颜色的调制是比较重要的。此外,沈福文还试验、总结出了一整套制作漆器的原材料、设备、工具及漆器胎型制作工艺、漆器装饰工艺等方面的经验。
  中国留学生合影,20世纪30年代摄于日本东京(后排右二为沈福文)
     早在20世纪30、40年代,沈福文的创作就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多次举办漆艺作品展览,使漆艺在中国美术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中央日报》、《华西晚报》等报纸均有专题报道或辟专栏刊载沈福文漆艺展览的评论文章,成都的文摘杂志《展望》曾经把沈福文的漆器与张大千的国画、刘开渠的雕塑合称为“成都三宝”。1984年,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他的漆画作品《堆漆金鱼》获“优秀作品奖”,这是漆画首次作为与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并立的独立画种参加国家级展览。1986年,沈福文的漆画《虾》获中国美协与轻工部联合举办的中国漆画展览荣誉奖。
  1946年赴敦煌途中摄影(后排从左至右为沈福文、李德辉、李承仙、常书鸿,前排为常沙娜) 沈福文:敦煌图案研磨彩绘盘,漆艺,20世纪40年代创作
 左 沈福文:虾,漆画,20世纪80年代创作,2001年3月摄于四川美术学院展览馆;右 沈福文:虾,中国画,1987年作于重庆
     沈福文的漆艺作品在用色、构图、描摹对象等方面,有很多与中国画相通之处,从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漆艺与中国画的这种巧妙的辩证关系。从沈福文少年时所受的传统中国画教育中,我们可以找到其渊源所在。对比他的某些漆艺作品与晚年的国画作品,可以明显看出其间的相通之处。漆画作品《莲》布局呈“﹥”形,疏密有间,这也是中国画中常用到的空间布局法;莲叶迎风摇曳,如舞女的婆娑舞姿,效果与工笔画的没骨渲染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葡萄》、《虾》、《鲤鱼》、《松阳盘》等作品的内容也都是国画中很常见的表现题材。漆以黑色见重,漆艺之美关键也在于发挥漆的本质美。在沈的漆艺作品中可以看到漆的本质美的充分体现,利用带褐色的透明漆调制出各类色漆供装饰,所有的色彩都协调成熟、富有“古趣”。其它的装饰法如贴金、嵌银,以及镶入各类有色有彩质料,漆的黑又能特别显耀出这些质材的美。典型的例子如《晨曦盘》,以研磨技法充分表现出晨景的妩媚与妖娆,氤氲回荡,让人不禁想象着重重雾霭之下的初阳。沈的学生曾向他谈起“太阳盘”,沈激动地打断谈话,说道:“不是‘太阳',是‘晨曦',是晨曦盘,说太阳太露,不合我的艺境”。刘开渠曾评价沈福文“把……普通的工艺品,提炼到了艺术的神韵,含有赏玩不尽的深远境界……”。《金鱼盘》采用高堆漆法和研磨法,金鱼尾部渐渐隐入深褐色背景之中,充满灵动之感。他开创的金鱼系列形象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此后几十年内,被其他的工艺作品频频借鉴。
  沈福文:晨曦盘,漆艺,20世纪30、40年代创作于成都 沈福文:变涂盘,漆艺,20世纪40年代作,2007年9月摄于北京
     漆艺进入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也与沈福文有着密切关系。1938年夏,沈福文与好友李有行、王曼硕、雷圭元、庞薰琹、赵太侔在成都创办 “中华工艺社”。后在四川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创建“四川省立高级工艺职业学校”,后更名为“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设漆工、染织、图案、绘画、家具等专业。1940年秋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与四川省立戏剧学校合并后改名为“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增设艺术科、建筑科与音乐科。这样,沈福文正式将漆艺带入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漆艺教学中培养了一大批现代漆艺的后继者。
  沈福文:金鱼盘,漆艺,20世纪40年代创作 烟具,漆器,20世纪80年代,2007年9月摄于北京。从图案上可以看出沈福文创造的金鱼形象对后来其他艺术创作及商品艺术的影响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沈福文总结了中国漆艺发展历程,编写出《中国漆器美术史》,一直到现在都是高等院校漆艺专业的重要教材。之前的文献中虽有不少关于我国漆艺的记载,但都或是某一部分的专题论述或散记,或是叙述得比较浅显。为了编写一本系统、全面阐述漆艺历史发展的文献,沈福文经常去访问朱家溍,王世襄等漆艺研究专家,到各大图书馆和资料中心广泛查阅资料,同时以解放后发掘出的大批精美古代漆器作为实物的佐证,编写出了《中国漆艺美术史》。全书按历史朝代介绍了中国漆艺的继承与发展的情况,对每一历史阶段的漆艺装饰技法和艺术风格的衍变作了概括的介绍和论述。还对我国明代髹漆工艺专著《髹饰录》的章节加以全面的介绍,并对其主要名目,分别加以解释。也对我国现代各地区的漆器工艺发展情况的历史概况,以及各自的漆艺技法、风格、特点、品种等分别作了概括的介绍。沈福文与李大树合作写成的《漆器工艺技法撷要》,除对中国历代漆器工艺作了一般性概述外,着重对漆艺创作技法进行总结,包括制作漆器的原材料、设备、工具、漆器胎型制作工艺及漆器装饰工艺等作了详细叙述。此外,沈福文还著(编)有《中国髹漆工艺美术简史》、《四川工艺美术选集》等专著。
  沈福文,棕榈丝变涂瓶,漆艺,2001年摄于科下村
     沈福文一贯主张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培养既有设计思想、又具备动手能力的学生。他向轻工业部提出在重庆成立漆器工厂的建议,很快得到拨款支持。1956年春,经沈福文等人的操办,在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总社的支持下,在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内部成立了西南漆器试验工厂(后改名为重庆美术漆器厂),成为学生实习、创作的重要基地。
  1955年西南漆器实验工厂成立纪念合影(二排左五为沈福文)
     自解放以来,沈福文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传统工艺事业的复兴与发展上,在他的倡议和筹办下,建立了四川邛窑等陶瓷厂。为了客观地把握重庆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开发复兴民间工艺美术,沈福文向地方手工业管理局提出大规模整理民间工艺美术的建议,在报纸上刊登启示,让各县民间手工艺人来手工业管理局登记。这样,手工业管理局很快掌握了隐藏在民间的手工艺人的分布情况,根据不同的专长把他们组织成漆器、竹雕、木雕、玻璃、金银首饰、刺绣及石雕等手工艺合作社。使政府客观地把握了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状况,为复兴、发展我国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沈福文:仿战国图案瓶,漆艺,2001年4月摄于科下村
 结  语
     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当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文化创造力。在全球化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主要依靠口传心授传承发展的传统工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土壤的恶化和老艺人的不断去世在警告着我们,许多珍贵的传统工艺正在走向衰亡。近几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蓬勃开展,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89个传统手工技艺项目,51个民间美术项目,其中漆艺项目7个,一批传统工艺研究、保护的国家级项目陆续上马。在政府主导下,全社会开始重视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此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上个世纪在艰苦环境中曾经为这项事业做出过贡献的艺术家、教育家们。
     对于沈福文,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传统漆艺的传薪者与近现代漆艺发展的奠基人”。
 沈福文:蝉纹花斛,漆艺,20世纪40年代创作
      通过沈福文,我们可以对中国传统漆艺发展之路作一些思索。传统漆器生产作为一种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方式,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必然受到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冲击。其中一部分可能要从生活实用品的范畴向更具文化性、审美性、观赏性的方向发展,但生活用品的创作方向应该是使传统漆艺更具生命力的重要发展途径。往往说到这里,有些人会说,传统漆艺的原料昂贵,程序繁复,耗时费工,很难走近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专家学者和创作人员一直以来苦苦思索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漆器行业曾经借助于外贸出口经历了贸易巅峰时代,可是后来随着交易额的大规模缩减,各地的传统漆器生产厂家纷纷倒闭,这是漆艺在市场环境中不断自我定位的客观反映。任何一门艺术,都不可能依赖于受众的猎奇心理而维持长久的兴盛,最终,都要找到一个生生不息的长久发展之钥,那就是:生活根基。也就是说,要真正继承发展传统漆艺,需要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重新确认它的位置与生存的土壤,以获得成长的养分,使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
  沈福文:芦苇盘,漆艺
     前不久,笔者在百工坊作考察的时候,一位文化水平并不大高的漆器销售人员说的话颇值得回味,她说:“人们宁愿享受上千、上万的名牌奢侈品,但却不肯花上几百元钱买一件真正的漆器摆在家中或是实际使用,我很难过。我肯定会教育我的孩子热爱这门艺术,热爱咱们的传统文化。”简单平实的两句话,道出了颇有深度的道理:传统工艺只有吸引更广泛的群体,才能拥有广泛的市场;社会教育与宣传工作是普及大众对传统工艺认知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