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客人 | 注册特产屋 | 登录特产屋
手机版  二维码  | 领先的旅游特产门户网站 齐全的中国各省市县特产、国外特产,登记查询销售求购特产
东北特产:
辽宁特产 吉林特产 黑龙江特产 内蒙古特产
华南特产:
广东特产 广西特产 海南特产 台湾特产 香港特产 澳门特产
华北特产:
北京特产 天津特产 山东特产 河北特产 山西特产
西南特产:
四川特产 重庆特产 云南特产 贵州特产 西藏特产
华东特产:
上海特产 江苏特产 浙江特产 安徽特产 福建特产
西北特产:
陕西特产 甘肃特产 宁夏特产 青海特产 新疆特产
华中特产:
河南特产 江西特产 湖北特产 湖南特产
国外特产
亚洲特产 欧洲特产 非洲特产 北美洲特产 南美洲特产 大洋洲特产 南极特产
特产大全网 特产大全网
特色文化
www.tcdqw.com
用户名:
密   码: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特产大全网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tcdqw 就是域名,记住下次登录哦!
   特色文化 — 特产  —  特产 —  特产   

10284.中国“四大名绣”


推荐人:-特产屋   分类:     
相关查询:     特产店地图     特产店地图        旅游     旅游

   
    湘绣
 清代刺绣发达,民间绣坊甚多,湘绣,广绣,蜀绣及苏绣并称为四大名绣,畅销海内外。丝绸成就了许多城市美丽的名声和繁荣的梦想,一些城市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丝绸的历史。这些城市的河流,街道,建筑,历史,风俗,女人……都沁润在丝绸的风韵里,城市渐渐变得妩媚,变得温情,艳丽而性感。成都和苏州就是这类丝绸之都的代表。
 
 
 湘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58年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龙凤图,以及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都是古代湘绣的杰作。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艺术水平很高。    至清代时,长沙刺绣已遍及城乡。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织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锦钿相尚。”长沙县沙坪和开福区霞凝一带,是湘绣生产的传统基地,多数农家妇女均以刺绣为业,曾有绣乡之称。到清末绣工逾万,年产绣品2万多件。绣品以被面、枕套等日用品为主,也有少量高档画屏。    湘绣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根据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表现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出70多种针法。并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或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 。
 
 
 湘绣作品
 广绣
 
 精美的广绣
 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广绣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    粤绣始于唐朝。据史籍记载,唐代一个年仅14岁的广东姑娘叫卢媚娘,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了一卷佛经《法华经》(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后世整理而成,为大乘初期经典之一)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点划分明。广绣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产品输出。嘉靖三十五年(1556)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一些广绣工艺品,惊叹为“绝妙的工艺品”。当时广州刺绣艺人已能够娴熟地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等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广绣业的繁荣时期。英国商人开始来样加工。由于来样设计色调丰富,突出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运用了透视和光线折射原理,故对广绣产生深远的影响。广绣开始从民间小作坊的小批量生产逐渐向商品化大规模生产发展。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的广绣绣品大量生产,使之出口进入了全盛时期。    到了清朝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乾隆年间广绣业已成行成市,绣坊、绣庄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    广绣大致分为两大品类:一是盘金刺绣,二是丝绒刺绣。盘金刺绣以金线为主,辅以彩纷刺绣,金碧辉煌,灿烂夺目,雍容华贵。丝绒刺绣开丝纤细,色彩缤纷,绣出的花鸟尤其精美。广绣所使用的基本材料有丝绒、真丝、金线、银线、金绒混合等几大类。其中金银绣独具装饰性,构图饱满匀称,色彩辉煌,显得富丽华贵。    广绣刺绣技法有“钉、垫、拼、贴、缀”五种。其中一些技法难度大,要求高,钉金垫浮绣的二针龙鳞和鱼鳞立体针法被认为是刺绣工艺中难度最高的针法。    广绣的色彩主要分为两类:“威彩”以较饱满的色彩为主调;“淡彩'以三间色为主调。色彩根据刺绣品种而定。例如,绣喜帐用“威彩”,绣文房用品用“淡彩”。    广州刺绣以构图匀称,色彩斑斓,极富装饰性著称。清代中叶许多外国商人慕广绣之名前来广州大量订购广绣,有的商人还带来外国国王肖像、耶稣像或一些图画照片进行来样加工订货。广绣从清代起早已闻名海外,其产品行销海外,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国内,不少广绣佳作,作为贡品贡献给历代皇帝。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广绣的优秀作品。
 蜀绣
 
     蜀绣又名“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同蜀锦齐名,都被誉为蜀中之宝。清代道光时期,蜀绣逐渐进入市场,形成专业化规模生产,民间成立了专门行会组织三皇神会,由铺(店主)、料(领工)、师(工人)组成。那时成都的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最为著名,刺绣手工作坊有八九十家。这些民间绣坊的刺绣主要分三类:穿货(包括枕套、被面、鞋帽、霞披、挽袖等)、行头(戏装)、灯彩(红白喜事用的围屏、彩帐等)。    光绪二十九年 (1903) ,清政府在成都成立了四川省劝工总局,内设刺绣科,各县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劝工总局聘请名家设计绣稿,同时钻研刺绣技法。当时一批有特色的画家如刘子兼的山水、赵鹤琴的花鸟、杨建安的荷花、张致安的虫鱼等画作入绣,既提高了蜀绣的艺术欣赏性,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刺绣名家,如张洪兴、王草廷、罗文胜、陈文胜等。张洪兴等名家绣制的动物四联屏曾获“巴拿马赛会”金质奖章。    据统计,蜀绣针法有12大类,130余种之多,在四大名绣中是最丰富的,而70余道衣锦线更是蜀绣所独具。所以当时来成都的外国人,“多购买数十年外之旧绣品为玩物,能出重价”。蜀绣有自已独特的运针方法和刺绣技艺,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人们把蜀绣的艺术风格概括为“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    蜀绣古品极少传世,较早的“北宋蜀绣双冠图片”,现藏西南师范大学,绫地,上绣二株鸡冠花、孤屿、水草水波纹,一雄鸡立于屿上昂首振翼催晓,上端印“明昌御览”玉玺一方。明昌是金章宗皇帝年号,可能是宋朝廷赠给金国的。  明代秦良玉锦袍也是迄今罕见的蜀绣珍品,一件为蓝缎并金绣蟒袍,胸背襟袖均金绣蟒纹,又间彩绣万福、如意、云纹、宝相花纹等;一件为黄缎并金绣花蟒凤衫,除蟒纹,胸背又绣双凤,裙脚彩绣寿山福海,空白间绣彩云。    成都的历史其实就是用织机织出来的,成都人的灵感、想象及聪明才智,有不少都织进了那些美妙的绸缎中,几千年来倾倒了众多的中外民众。    不错,这是一个自古就跟丝绸有缘的城市,1965年百花潭出土了一件蜀国本土制造的战国铜壶,上面有非常精妙的采桑图,这说明蚕桑在战国时代也是重要的生活内容。到了汉代,蜀地的布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有石刻的素织机和斜织机的图案。    《华阳国志•蜀志》里载:“锦工织锦濯其江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关于锦江濯锦鲜明于其它地方的说法,史不绝载。蜀锦在织成后还要在江中漂练,这是蜀锦独特的后期整理工序。一般说来,蜀锦先经江水漂浸,又经日光曝晒,加上江水清澈透明,水质特殊,多次漂洗曝晒,就容易产生温和的漂白和脱胶作用,使丝绸更加鲜艳。    川帛在潮湿的气候中不褪色,可能还源于对染料的选择和独特工艺效果。古代蜀锦的染料多为草染亦即植物染料。历来重要的染草主要有茜、兰、芷等,茜草所含的茜素,以及红花(红兰)是染红色的重要染料,到了唐代四川遍种红花,为蜀锦提供了丰富的染料。而染青色、绿色、黄色、紫色、皂褐色分别用兰草、艾草、栀子或地黄、紫草、皂斗等。草染之外,尚有石染,颜料如石青、石黄、丹砂、石绿、粉锡、铅丹等。    东汉时期,朝廷就在成都设置了专门管理机构“锦官”,建筑了锦官城,把织锦工人集中起来,由锦官进行管理。久而久之,成都就有了另外一个名称――“锦城”或者“锦官城”。这个称呼至今还在沿用。
 苏绣
 
  
 
     苏绣以针法精细、色彩雅致而著称。苏绣图案秀丽,题材广泛,技法活泼灵动。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无不体现江南水乡那细腻绵长的文化内涵。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素雅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孕育了一朵朵璀璨的艺术明珠。    据史料记载,宋代以后苏绣的艺术水平达到了鼎盛。当时苏州是中国的锦绣之乡:绚丽多姿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形成了苏州“户户有刺绣,家家有绣娘”的地方特色,在一方锦帛上可绣出五岳、江海、城邑、行阵等图案,并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绣圣”沈寿像
     苏绣在清代进入了全盛时期,诞生了沈寿、钱慧、曹墨琴等苏绣艺术大师,作品往往价值连城。沈寿原名沈云芝,字雪宦,苏州人,享有“绣圣”、“神针”的美称。1904年,她精工绣制的《八仙上寿图》,作为慈禧太后七十寿辰贺礼,获清代农工商部四等商勋,慈禧亲书赐“寿”,故改名为“沈寿”。后赴日本考察,悉心研究了日本美术绣与西方绘画摄影。回国后,担任京师绣工科总教习。在此期间,她又借鉴西洋画的写实手法,首创了“仿真绣”,把苏绣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她仿真绣的代表作《意大利皇后像》、《耶稣像》,先后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15年)获一等奖,为中国刺绣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荣誉。沈寿还著有《雪宦绣谱图说》一书。    在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中,苏绣是最擅长吸取其他艺术精华的品种,它的图案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为题材,一般以蓝、绿为主色调,体现出清雅、幽静的效果。从人物、花鸟到山水、动物,从静若处子到动如脱兔,苏绣呈现的无不是江南水乡那细腻绵长的人文内涵。而这些美轮美奂的苏绣都是在上千年的历史时空中,由一代代绣娘巧手穿引,心手相传,一针一线创造出来的。    苏州也是一座充满水影丝光的城市,叠印于河流与丝绸之上。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就出产著名的丝绸“织贝”,是一种先染丝,后织成贝壳纹样的锦帛。苏州产的白锦缟带也让北方人惊叹不已。公元前514年,吴国丞相伍子胥将都城苏州有规划地建成许多纵横交错的通道,并充分利用苏州的水,在每一条道路旁又挖掘出一条河流,形成苏州“人家尽枕河” 的水城风貌,有一条锦帆路,至今还在,其实原来还有锦帆河,传说吴王夫差经常乘锦帆花舟携美女畅游此河,锦帆俪影,彩绸飘舞,水影丝光灿烂了苏州的许多岁月。    从三国时代开始,苏州的丝绸生产一直走在前列。唐宋时期,苏州就是全国丝绸中心;宋代苏州民众已普遍穿着丝绸服饰,丝绸在苏州已不再金贵,而大多数地方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上。    唐宋时,苏州每两星期生产的绸缎,即可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铺到终点罗马。明代苏州已经是江南大都会,皇家高级丝绸织品也大多出自苏州织工之手。宋元明清,历代皇家织锦织造机构,苏州都名列其中。清代的苏州织造署在“江南三织造”中更是地位最高,规模也最大。乾隆年间,苏州城内拥有丝织机12000多台,十万余人从事丝绸织造和贸易。明清时期的机户组织“账房”就产生于丝织发达的苏州,他们是左右丝绸生产过程的早期资本家。正是苏州在明清时的繁华,全国的资本和财富往苏州流动,商贾云集,苏州开始了造园之风,后来闻名于世的苏州古典园林大多诞生于此。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查看推荐人:-特产屋的其它特产


我要留言    留言人: 更多评价
印象:
内容:
  验证码*  (* 请在左框中填写小图中字母或数字)
 

 
 
 
 
淘宝推荐相关特产销售
 
 
本网站所属权:特产大全网 Email地址: 444853730@qq.com 官方QQ: 444853730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特产大全网  渝ICP备08100157号
Copyright. ©2008 tcdqw.com, All Specialty in the site.All Rights Reserved
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