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利用刺梨酿制刺梨酒的记载,最早始见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吴嵩梁在《还任黔西》的诗句:“新酿刺梨邀一醉,饱与香稻愧三年”。比此诗稍早或稍晚的贝青乔的《苗俗记》载:“刺梨一名送香归……味甘微酸,酿酒极香。”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思南府续志》:“刺梨野生,实似榴而小,多刺,其房可酿酒……”同年《仁怀直录厅志》亦有刺梨酒的记载。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的《贵阳府志》,有“……以刺梨掺糯米造酒者,味甜而能消食”的记载。章永康《瑟庐计草》:“葵笋家家饷,刺梨处处酤。”据《布依族简史》载:“花溪刺梨糯米酒,驰名中外,它是清咸丰同治年间,青岩附近的龙井寨、关口寨的布依族首先创造的”。
    
  早年的刺梨糯米酒,以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同胞在山村家酿自饮为主,瓦坛酿制,土碗盛饮,饶有农家风味。20世纪40年代初,花溪青岩古镇办起了几家手工作坊。少量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刺梨酒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将由几个作坊合并而成的原青岩酒厂,迁到青翠的花溪酒厂。
    
  刺梨糯米酒属黄酒,生产工艺为淋饭法。古老的传统工艺用干刺梨和糯米一起蒸煮,拌入曲药入缸发酵,滤出酒汁饮用。酒中含有大量葡萄糖和淀粉细粒,粘度大,较稠浓,未经加热杀菌和下胶处理,沉淀较多,容易酸败,不能远销。为了开发传统名产,花溪酒厂的工程技术人员经多年攻关,70年代前期改进了传统工艺,选用精白糯米为原料,用纯净甜美的花溪水酿为甜酒;再与贵州特产的刺梨共同发酵,经转制、澄清、加热杀菌、下胶、过滤等工序精制而成。从投料到成品出厂,生产周期半年以上。改进后提高了质量,提高了透明度,不会酸败,结束了不能远销的历史。刺梨糯米酒色泽澄红,晶莹透明,香气柔和幽雅,带有独特的刺梨芳香,味醇厚甘美,酸甜爽口,酒体融柔协调,很少根据国内外市场不同的要求,酒度为15~17o,糖为26%,酸度为0.5%左右。刺梨糯米酒不仅味美,而且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氨基酸、维生素C和活性物质。因此倍受国内外人们的欢迎。贵阳中医学院、贵州农学院和北京医科大学等都证实刺梨能防癌抗癌,还有防治冠心病,抗心绞痛,降低胆固醇等作用。曾经引起香港报刊以《茅台故乡另一名产贵州刺梨糯米酒抵港》为题报道说:“酒味芬芳醇郁,开樽馨香,满室皆春,未饮先醉。酒中含有多种维他命及葡萄糖,最宜在工作后,饮一杯消除疲劳,同时健胃补脾,滋润补血,补中益气,帮助消化。妇女产后,病人初愈,净饮、浸药均宜,能迅速恢复身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