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县千年以来就以盛产独特的香火而闻名,之所以说这种香火独特,就在于这种香大多以古篆书的福、禄、寿、喜为图案制成,一柱香竟能燃烧5到6个小时。
“云儿香”制作的周期只有八月十五和过年之前的两个月,由于不宜存放,家家户户都不留或少留存香,但是每到过节,许多人都要来这里购买“云儿香”。点香、摆供、祭天地祖先是我们民族古老的风俗,只要有这样的民俗还在,“云儿香”这种古老的手艺就不会失传。
山西交城大营云儿香是地方方言的口误,应该是圆儿香,是在明朝宣德二年从山西大同府东胜州由宁化王部下的孟姓族人传入大营的。现在两地都在同时制作圆儿香。八月十五,过年燃香象征团团圆圆,家庭幸福美满。官名篆香。最大的篆香可以燃烧三天三夜。
唐宋时将香料做成篆文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据宣州石刻记载:“(宋代)熙宁癸丑岁,时待次梅溪始作百刻香印以准昏晓,又增置午夜香刻。”故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用作计时器,还有驱蚊等作用,在民间流传很广。
秦观《减字木兰花》:“断尽香炉小篆香。”
宋 李清照 《满庭芳》词之一:“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明 刘基 《喜迁莺》词:“画角断,篆香清,斜月淡疎棂。”
清 纳兰性德 《酒泉子》词:“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另解.香屑或香灰。
《剪灯馀话·胡媚娘传》:“﹝ 尹公 ﹞取丹砂、蟹黄、篆香与 裕 服,而拂袖归山。”
来到大营村,已经看不到作为古晋国和古赵国文化中心之一的大陵古城的任何遗存,然而制香的古老手艺在这个村却是代代相传。据《交城县志》记载:“明清至民国年间,本县居民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婚嫁丧葬、贺子弥月、高堂庆寿,都要焚香祭祖。大营村百余户人家利用(本县)中西川、西冶川所产的松柏栎杨木生产板香、大香、空香、盘香、万寿香、云儿香等,年产量800—1500万把(件),销于华北各省及东北等地”(《交城县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版·卷九)。交城县 “云香”、“线香”( 一称板香、滚板香)生产由来已久,这与历史上交城县佛教寺院较多,规制较大,并且具备原材料的生产环境有很大关系。焚香用于表达对佛、菩萨虔诚的敬意,“幡幢若林,香烟似雾”。《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卷三:“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幡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这是北魏时期“焚香礼佛”的壮观场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儿香传承人米鸿德创办的交城县鸿泽制香有限公司,米鸿德忙活着准备专门为记者做一次“云儿香”。米鸿德说,这种叫“云儿香”的香火是中秋和过年才用的祭祀用品,不到这两个节日临近,村里人一般制作“云儿香”。米鸿德是“交城云香制作技艺”传承人,16岁随父米承祖学习传统云香制作技艺,执业三十余年。2010年获吕梁市首届民间艺术文化节金奖。
说话间,传承人米鸿德用提壶将开水倒在已经配好的榆树和柏树制成的木粉里,水泼之处,一股清新的木树香气迎面而来,颇为提神。然后不断搅动,边加水边掺面,一刻钟后,把铲好的木粉面再拆开小块放在露天晾晒,又过了十分钟,原料面被重新拿回作坊,和成了长条的圆柱形,并被放入了压条机里。 压成的木粉条随即被端到工作台上,接着慢慢地拉起线条,开始在写着古篆字模具的凹槽里回盘,这一步骤的要求是香条绝对不能断,必须一条线盘到底。盘完之后,取出一种交城文峪河中特有的剪草进行穿线固定。“云儿香”就制作完成了。“云儿香”最后的一道工序就是晾晒,这道工序讲究的是要把香在晴天里阴干。米鸿德是土生土长的大营村人,该村是交城及周边县市公认的云儿香制作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村庄,也是云儿香制作、售卖最早的发源地。人们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千百年来,该村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大营村以北十多里,即为名闻海内外的玄中寺。北魏初年,佛教在中国北方广为流传,不少寺庙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延兴年间,有一法号为昙孪的僧人云游至此,主持兴建起玄中寺后,在寺里讲经布道,引得方圆上百里的善男信女都来烧香拜佛,不少人因此成了居士。
大营村有一蒋姓村民,经常到寺里帮着僧人们打理菜园,制作礼香,久而久之,他从僧人那里学下了整套精湛的制香技艺。后来,随着寺庙的兴旺,寺里僧人不断增多,蒋去寺里便无活可帮,于是,他便在自己家里制香售卖,借以补贴家用。
蒋有一个三代单传的儿子名叫蒋道。蒋道7岁那年夏天,随蒋赶集售香时走失,蒋为此急得团团转,四处张贴寻人启事。然而,一个多月过去了,儿子仍然杳无音信。万般无奈之下,蒋进玄中寺拜求昙孪大师帮忙寻找爱子。昙孪对他说,你回去制作一弯香,在中秋节点燃,香尽你儿自回,你家人自然团圆。
蒋回家后精心赶制了一个呈现吉祥图案的弯香,在八月十五那天,恭恭敬敬地点燃。哪知,三天过去了,香未燃尽,其子也未归。蒋去寺里拜见昙孪法师哀告,昙孪笑而不答,蒋戚戚而归。半月后,蒋的香燃尽灰落,奇迹出现了,蒋道被人抱送回家,蒋家父子喜获团圆。
随即,“蒋氏失子,燃香团圆”的故事便被当地人津津乐道,而且越传越远。此后,每逢八月十五,当地人都要在家点起弯香,以求幸福团圆,福寿绵延。这一习俗后来在当地逐渐演变为风俗,并逐渐扩展到周边的县府。而且除中秋节燃香外,人们在除夕之夜和喜庆时节都要燃香。
“流传在大营村一带的这个故事,只是一个美丽 的 传说。”9月10日,交城学者解光启对记者说,事实是,大营村坐落在著名佛教圣地玄中寺的山脚,早在隋唐时期佛教盛行时,就已生产线香,向前来进香的客人兜售。对于工艺造型独具一格的云香的产生,一种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交城县大营村一带农田,在明代时为“宁化王”朱济焕,即朱元璋第三子朱棡第五子的封地。交城大陵屯占有土地155.6顷。每年收租管理,“宁化王” 委派一家张姓人来负责。张姓始祖张林,河北“雄县霸州上里村人氏”,迁来交城后,他的后人成为宁化王屯田的庄头。崇祯年间,说不清是第十几代宁化王,他的生日正好在中秋节这一天。当地人有个传说:每年八月十五时,张姓庄头和众佃户都要向宁化王献礼庆寿。张庄头别出心裁,利用大营当地生产线香的条件,制作了一份形如“寿”字的“云香”送上,受到宁化王的赏识。后来宁化王与张家结为儿女亲家,召张家儿子为“郡马”。
从此,大营村每逢中秋节即制作云香祝寿。由于云香造型优美,燃烧时长,轻烟缭绕,香味清幽,颇受百姓喜爱,遂在民间传播开来。人们都以为是中秋节用云香祭月,便群起仿效,制作村落也扩展到交城其他村庄,中秋节点云香的习俗也就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
云儿香粗细如筷子,而在长度上却很长,并且弯曲盘旋,能制作成多种花纹图形,如传统的“福”、“禄”、“寿”字等吉祥图案,花草、花边、龙、凤、虎等多种形状,点燃后可连续燃烧很长时间。交城县大营村著名的土特产品“中秋云香”制作技艺,是民间手工技艺的一朵奇葩,2010年,吕梁市人民政府已公布云香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焚香、礼佛、参禅,融汇了中国传统药香的特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焚香文化。
米鸿德说:“优质云儿香要求图案考究,个头匀称,质地均匀,一燃而尽。而其原材料特点和它的可燃特性,又决定了它有易折碎的毛病,再加上过去交通不便利,云儿香便只在交城及周边几县徘徊,没有形成更大的市场空间,所以尽管这几年交通便捷了,但市场需求还不大。
“多少年来,交城延续制作云儿香,原材料已十分稀缺。许多作坊的原材料,得到很远的地方去购买,这就增加了制作成本,导致利润减少。
“这些都不足虑。关键是,现在的年轻人认为制作云儿香又苦又累又不挣钱,都不愿学习这门技艺,我担心,这样下去,云儿香再过两代人就会失传。因此,我急切盼望政府有关部门能重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组织专人研究、发掘云儿香,让它在交城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在米鸿德看来,“云儿香”就是“圆儿香”,它的寓意就是团圆的意思。
“云儿香”只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和过年之前的两个月做,由于不宜存放,家家户户都不留或少留存香,但是每到过节,吕梁、晋中和太原的许多人家都要来这里购买“云儿香”。点香、摆供、祭天地祖先是我们民族古老的风俗,只要有这样的民俗还在,“云儿香”这种古老的手艺就不会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