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有上千万人口
  这次特大地震的震中汶川,就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聚居区,所以羌族聚居的县都遭受了严重破坏,除了北川,茂县、理县等羌族人口较多的县的灾情也相当严重。有国内媒体估计,此次地震造成3万羌族同胞死亡。
  在地震前,我国羌族的人口只有约30万,居住区仅限于四川省西北部,但在历史上,羌族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民族之一,曾拥有上千万的人口,涌现出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建立了多个全国性和地方性政权,对中国西北、西南乃至华北的开发都发挥过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聚居于岷江上游地区的仍然被称为羌族的人们,身上浓缩了一个曾仅次于汉族的大民族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
  早在中华民族带有朦胧色彩的神话时代,羌族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羌” 字是惟一用来描述民族或部族名称的字。“羌”在造字法上是个上“羊”下“人”的会意字,《说文·羊部》解释“羌”为“ 西戎牧羊人也”。这个擅长畜牧的民族,不久就分化出转向农业生产的一支,这一支有了统一的姓氏――“姜”。传说中国农业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姓姜。姜姓部落在不断的迁徙和壮大中与黄帝等部落集团频繁接触,逐渐融合,构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所以,中华民族至今仍自称炎黄子孙。
  2.治水的大禹是羌人
  领导华夏先民制服水患的大禹就是羌人。《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由于司马迁是公认的严肃的历史学家,他生前曾到过四川、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因此当代历史学和民族学家都认为他的这一说法的可信度很高。而成书于东汉时期的另一部史书《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说:“(大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蜀西川” 就是今天的四川西部地区。还有其他史书,如战国时的《竹书纪年》、三国时的《蜀本纪》、晋时的《华阳国志》、北魏时的《水经注》、南朝时的《后汉书》都明确记载了“大禹生于石纽”,即今天的川西羌族地区的说法。因此,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的《羌族简史》分册和民族出版社的民族知识丛书《羌族》分册,都认为大禹是羌人。
  大禹吸取了父亲堵塞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特别强调疏通大江大河的上游,多次往返于长江源头地区。而当时的中国人认为“岷山导江”,即长江的正源是岷江,大禹又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大禹的家乡就是今天的羌族地区。
  大禹在治水中,“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测定各个地点的相对高度,制定了“梳山导滞,钟水丰物”的治水方案,亲自拿着工具,“以为民先”。此后,他的儿子启借助父亲治水赢得的崇高威望,建立世袭王权,把中国从原始民主时代,引入了真正的文明社会。
  直到汶川大地震之前,在北川县禹里乡(《唐书》、《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史书称为“石泉县石纽”) ,还保留着大禹的不少传说。在北川县石纽村,有两块巨石,石尖纽结为一,所以叫“石纽”,上有隶书“石纽”二字,相传为东汉文学家扬雄手书。在今北川县九龙山下的岩壁上刻有巨大的“禹穴”二字,每字高3米、宽2米,笔力雄浑,相传为李白所书。在北川,还有洗儿池、禹床、血石等传说中的大禹婴儿时代的遗迹。
  可惜禹里乡的很多文化遗迹,在这次地震中被完全破坏,不少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长期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人也不幸遇难。
  3.羌人名人多多
  夏朝灭亡之后,羌人是商朝的重要方国,在《诗经·商颂》中就有相关记载。羌人与周人同根同源,传说周人始祖名弃,是羌人部落的女性姜嫄的儿子。成书于春秋之前的《尚书》中的《牧誓》把羌人列为参与武王伐纣的八大民族之一,而周武王的军师姜子牙就是羌人。周朝建立后把姜子牙封为齐王,还分封了许多其他姜姓诸侯国。
  秦汉时期,分布在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中部的羌人逐渐和汉族融合,而甘肃、青海、四川等地的羌人仍保持着自己的风俗。三国时期的名人马超和姜维都是羌人。
  东晋时期的“后秦”政权(公元384~417年)也是由羌族姚氏建立的,这个政权同时控制了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大量任用汉族士大夫为官,具有中原王朝的恢弘气象。后秦的开国君主姚苌在政治制度上有所鼎新,在文化方面也有建树,他曾下令全国,“各置学官,勿有所废,考试优劣,随才擢叙”。这种按考试成绩优劣决定是否做官的办法是科举制度的先驱。后秦第二代皇帝姚兴特邀龟兹的名僧、大翻译家鸠摩罗什到长安传播佛法,5000多名僧人从全国各地赶来聆听,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大事。
 4.羌人建立了西夏国
  宋代时,羌人的一支――党项羌在中国西北建立了西夏国。这个王国持续近200年,先与宋辽对峙,后与金宋对峙。西夏人民继承大禹治水的传统,在宁夏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银川平原成为享誉全国的塞上江南。以李元昊为代表的西夏统治集团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了宋朝的官制,但又有所创新。西夏专门设立了群牧司管理畜牧业,并设立冶铁务专制兵器甲胄。这些专业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传统的突破,带有近代国家机构专门化的特点。
  西夏文化最令人惊叹的成就莫过于西夏文字,它属于表意文字类型,拥有6000多个单字。西夏的政府文书告示一律使用西夏文字,并设立藩学院与汉学院。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一直使用到明代中叶,前后达500年以上。
  元代以后,散布中国西部广大地区的羌人逐渐融入其他民族,例如明末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就自称是西夏王室后裔。只有分布在四川西北岷江上游的少部分羌人较多地保留下来祖先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成为现代的羌族。
  应该如何保护横遭劫难的羌族文化?今年5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救灾前线接受采访时表示,要保护好羌族古老的文化和文明。5月30日,国家民委启动了抢救羌族文化遗产项目。与此同时,文化部也成立了羌族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6月14日到30日,国家民委和文化部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展。
  5.“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
  正因为历史上的羌族中的绝大部分已分化繁衍成其他民族,或者融入其他民族,费孝通把羌族称为“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接受羌族“输血”的民族包括汉族、藏族、彝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纳西族、傈僳族、景颇族、拉祜族、普米族、基诺族、怒族、独龙族等。羌人在昆仑山脉北麓的一支婼羌人,可能融入了维吾尔族,在新疆留下了“若羌”这个地名,今天若羌县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县。
  生活在岷江上游的羌族虽然处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但他们秉持祖先大禹胸怀天下的传统,在中国近现代的几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四川建立保路同志军,不少羌族群众积极参与。羌族地区成为保路同志军的主要根据地。清政府为镇压起义,不得不调动湖北陆军入川镇压,造成武汉三镇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良好条件。
  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以其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和严明的组织纪律受到羌族人民的爱戴。羌族地区有1000多名群众参加红军,其中包括英勇牺牲的羌族土司安登榜。在红军北上后,羌族人民在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保护红军留下的伤病员和红色政权干部。汶川县当年就传唱着一首《卡普歌》(“卡普”,羌语意为犯法,因为在当时唱这种歌是犯法的):“羌人心上难过,惦念着红军哥哥;围拢火堆烤着火,放胆唱起卡普歌。民国二十四年,太阳高升在东边,毛主席徐向前引导羌人下雪山……亲人北上时说,一定要回来再见。唉,熬着吧,总有一日要晴天。”
  在此次抗震救灾中,羌族又涌现出不少英雄儿女。成都军区某陆航团51岁的特级飞行员邱光华在这次的救灾中,因直升机失事而牺牲。他就是羌族人,是1974年周总理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团长余志荣也是羌族,就是他驾驶直升机在5月14日把温家宝总理送到汶川县映秀镇考察灾情。其他羌族英雄还有痛失29位亲人、仍带领民兵战斗在救灾第一线的绵阳市游仙区人武部部长郑强等。
 (来源: 青年参考特约记者孙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