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勇 梅玲/文 赖福鑫/图
     落在红土地上的艺苑种子
     兴国山歌“唐时起,宋时兴”,世代流传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宋朝中叶,一种叫“跳觋”的迷信活动从闽西一带的客家人中流传到兴国,与兴国山歌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法事活动,一部分为娱乐(唱山歌),山歌也从此有了人物、情节、故事、表演,出现了有男有女的觋公、觋婆(男扮女装),而后,又逐渐深入到庙会、婚嫁、建房、祝寿等民俗活动中,分为即兴唱和的山野田间山歌与职业歌师的室内娱乐山歌,种类主要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轮唱等形式和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黄鳅咬尾、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此外,兴国山歌继承了传统的赋、比、兴创作手法,显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生活气息浓郁。 
     然而,不管是遥唱体山歌还是室内山歌,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即兴演唱。即情即景,临时编撰,出口成章。因此,兴国山歌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歌手即兴编撰的能力。好的歌手,往往能妙语连珠,收到高潮迭起的效果。在演唱形式上,兴国山歌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山歌的显著特点,每首歌开头一句“哎呀嘞”,具有强烈的音乐旋律感,随着激动的感情迸发出来,其歌声有如大水抛浪,奔腾激荡,大有一泻千里之势。 
     兴国山歌历史虽久,但真正使兴国山歌登上时代大舞台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当时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里,兴国山歌以其即兴演唱、临时编撰,出口成章的特点成为了战斗的号角。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嘹亮的山歌。1933年的“红五月”,为扩大百万铁红军,兴国人民在县城鸡心岭、筲箕窝等地,搭起歌台,各区、乡歌手,轮番登台演唱,连唱三天三夜,在这三天之内,地方赤卫队、少先队,整营整连加入红军,组建起兴国模范师、工人师、少共国际师,从而留下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千古佳话,在苏区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浇灌中尽显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兴国山歌老树发新枝。1958年,歌手刘承达把山歌唱到了北京,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兴国山歌以其独特的号召力鼓舞着人民群众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兴国县提出 “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兴国山歌在新时代下继续放出耀眼的光芒。
  
 山歌小分队把歌声送到农民家中
     兴国山歌剧团是赣南唯一以地方剧种为主的剧团,山歌剧团结合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与时俱进,充实了大量山歌创作人员和山歌手,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创新了山歌的演唱形式,使山歌从单一的独唱、对唱形式发展到联唱、合唱、小演唱等形式,并创作出了《山歌情》《与时俱进唱新歌》《送礼》等几十部深受群众喜爱的山歌剧。县文化馆组织了山歌小分队,现有成员8人,分成4组,均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农民山歌手,小分队采取分区包片的方式,直接下到村落圩场、田间地头,长年累月骑着摩托车在各村巡回演出;山歌剧团利用文化部赠送的流动舞台车,轮流到农村进行山歌演出,每年演出场次达150场以上,每次演出都吸引了众多群众观看,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传播了山歌,扩大了传承山歌的群众载体。 
     2005年,该县在兴国实验小学和兴国一中实施了山歌进校园活动,让山歌文化踏入了校园。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县里制订了《兴国县开展“山歌进校园”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并精心搜集、创作作品,组织社会各界的专业山歌手、农民山歌手及文艺创作人员,针对青少年特点,编撰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校园山歌,通过引导中小学生写山歌、评山歌、唱山歌和创作山歌作文等方式,培养中小学生的兴趣。如今,全县各中小学涌现出一大批小山歌手。去年初,兴国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小山歌手曾迪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代表老区前往日本进行中日文化交流活动,把兴国山歌唱出了国门。 
     该县还组织了山歌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挖掘整理采集传统山歌,历时3年,整理收集了6万多首传统兴国山歌,并精选出1420首山歌编成了《兴国山歌选》和《兴国山歌选续集》,编印了5400册《兴国山歌乡土材料》,制作了《兴国山歌》影碟和《山歌之乡双学潮》等电视专题片。 
     同时,该县积极开展山歌群众文化活动,由文化部门组织,各单位协办每年举行“重阳山歌节”大型文化演出,在群众集中休闲的五福广场每月举行两次以上“山歌情韵”演出,观看参与群众达都万人以上,并举办了赣粤闽桂客家山歌邀请赛,扩大了兴国山歌的影响力。 
     让兴国山歌传唱不衰 
     在兴国县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兴国山歌得到了进一步保护、继承和发展。近几年,兴国山歌先后唱响在《客家民歌》《同一首歌》的舞台上,《乡村大世界》等大型栏目中。兴国山歌也与松口山歌、五华山歌、大埔西河山歌、连平山歌、丰顺山歌、兴宁石马山歌一起走进了广东梅州嘉应学院的音乐学院,成为高等院校的研习对象。 
     要真正保护、研究、继承、弘扬兴国山歌这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国山歌代表性传承人徐盛久提出了几点建议: 
     ――利用现代化手段对传统兴国山歌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尽管该县已经收集、整理各类型的传统兴国山歌近6万多首,计200余万字,出版了一些兴国山歌书籍,但是,这仅仅是一些纸制档案,鉴于纸制档案易遗失、易受潮、难保存等特点,需要建立电子档案,进行电子归档。 
     ――为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植专门的人力资源。目前,兴国县山歌的代表人物谢观莲、郭德京都是上世纪70年代培养出来的,如今年纪都已过半百,兴国山歌是口口相传,要更好的继承,就必须推广培养山歌传人的传帮带机制。 
     ――推广山歌文化进校园。通过实验小学与兴国一中山歌进校园的成功尝试,极大地培养了中小学生对山歌的兴趣,获得了他们的认可,应该把山歌进校园继续推广到全县的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让山歌走进更多孩子的生活中。 
     ――扩大兴国山歌的群众基础。山歌是在人民群众劳动中产生的,要让山歌更好的传唱,就必须面向大众,经常性举办大型山歌活动,让更多的人会听山歌,学山歌,唱山歌,山歌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来源:中国赣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