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琴师也有30岁了
 近3个小时的演出无人走开
  秋凉刚刚在冀东大地落脚,傍晚的乡村弥漫着秋虫鸣唱中特有的寂寥。如果没有特别的事,家家户户在晚饭后,都会围坐在电视机旁了;但是今天,丰润张良各庄村的大喇叭骤然响了:“村民们,村民们,今晚在大队部演皮影,吃过饭后就可以过来看了。吃过饭后就可以过来看了。”不一会儿,寂静的村庄的一个角落热闹起来了。
  7点半,随着一阵激越的鼓声响起,刚刚还静静地准备道具的操影人于桂霞、程素艳,突然启动脚步,铿锵作响,伴随眼花缭乱的双手变换动作,演出正式开始了。此时,闻讯赶来的男女老少早已把村委会前的马路围得水泄不通。
  这是河北迁安市谦御皮影艺术剧团演出《追虎梦》的现场。这天中午,这个仅有11位演职人员的民间皮影戏班,刚刚从另一地转场到这里,就在一个小时前,才接通演出现场的电源,草草吃顿饭,安顿下来。大家分住在村委会(当地老人习惯叫“大队部”)空旷的大院内,演出台子就搭在外面路边。
 锣鼓师
 “操纵”在戏台上整理今晚的“人物”
 操纵皮影的艺人已完全沉浸在故事中
  “每场1200元,村里请的,在这里连演10天。我们演的是‘连续剧',一般都要演出十天半个月。”剧团副团长朱小芬说。他们离家已经两个多月了。除了演员每人每天七八十元工资,外加10元伙食补助,一场演出下来,团里大约可以挣200元。
  这晚,张良各庄村几乎没人守在家中看电视。
  《追虎梦》的编剧是现年73岁的老人赵田和84岁的老人叶建国,还得到了原迁安市副市长徐春瑞的大力支持。他们三人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官员、爱好者、热心人、投身其间的奉献者,自觉承担振兴皮影艺术使命。正是他们的加入,迁安皮影才走出了困境。
  叶建国老人1944年参加工作,几十年来,他经历了迁安皮影的起起落落:1949年以后,皮影剧团“唱了散,散了唱”,一路走到今天。
  1978年,叶建国花1000多元把化肥厂搭台子的材料买下来,重新焊了个皮影戏台,购进一套影箱,演了不到两年,剧团垮了,影人也卖了。叶建国不甘心,过了两三年,又开始操办起来,这一次花了8000多元买了个影箱,受乐亭、青龙、宽城等地邀请,演出200多场。两年过后,影人老了,皮子坏了,这一次,剧团没有做亏本的买卖,老影人卖出13000多元。2002年,叶建国年已古稀,但他重新组建的皮影剧团一年演出竟达到300多场。
  2009年6月26日,在迁安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迁安市皮影艺术协会正式成立,叶建国出任会长。谦御皮影艺术剧团就是由协会组建的。
  这一次鸟枪换炮,剧团购置了两个大中型影台,并且添置了传统皮影戏演出中没有的字幕机。他们还在一家山庄建立了皮影艺术基地,基地的主要设施便是一个乡村皮影录影棚。
 津津有味看戏的老人
 老生如泣如诉的演唱
 雕刻皮影
  
  戏班名为“谦御”,取“迁”与“玉”的谐音,暗示迁安与玉田的关系。宣统二年,也就是1910年9月,距今整整100年前,迁安人安心斋,承四代师傅,写成《影戏小史》,记述了冀东皮影戏的历史传承。当年,78岁的安心斋恐影戏失传,将自己的这本书赠与前来拜访的玉田人――传教士李脱尘。到这一年,李脱尘研究影戏已逾40载。历史学家顾颉刚1934年6月在“文学”月刊上发表《滦州影戏》,该文称:“《影戏小史》一册,尤可珍贵。”
  半碗灯星辰日月,
  一张纸社稷山川。
  作为会长,叶建国有了更宏大的想法:把皮影做大、做强,要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传承下去。但现实也远非那样乐观。
  “年轻人学皮影的太少了,45岁以下的,几乎没人唱。学开装载机、挖掘机,两个月下来就行了,每月挣好几千。唱皮影,没有好些年的工夫,拿不下来。”迁安市谦御皮影艺术剧团团长袁少田说。在这个剧团除了琴师杜越超今年30岁外,其他人的年龄都在45岁以上。
  “这样下去,民间艺术传承,难了!”
  至少,冀东这个小村庄的黄昏,锵锵的皮影戏的锣鼓声,把人们从电视机旁吸引了过来。
 上色
 新做成的头茬
 孩子困惑地看着听皮影的老人们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赵永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