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编扎
  编扎是借天然材料的柔韧性成型的一种传统工艺。凡是利用竹、木、藤、柳、草、麻、葵、玉米皮、麦秸、羽毛等一切可用原材料编扎成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的器物,都属于这类工艺美术。 编扎技艺是普通劳动者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结果。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质感,材料的性质中已包含器物的形式和功用。巧手编扎形成的器物既可以是朴素的生产工具、日用器具、食具和家具,也可以是很高雅、很别致的扇子或书画作品。对于原材料的处理方式有劈丝、破片或搓绳等几种;编扎方式有块片编扎、丝线编扎和绳结三类;造型上有平面状编扎物和立体状编扎物两大类。 编扎技艺的精湛性主要体现在工匠对于材料的细致加工和对材料之美的发掘能力上。在经纬交织的疏密关系和材料的粗细对比中,可形成千变万化的造型、肌理或纹样,这正是编扎工艺美术品类可以作为艺术人文的载体的关键所在。
 竹器编扎
  
     东阳竹编 东阳竹编历史悠久、名师辈出、工艺精巧、风格独特,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园地中一个特色鲜明的品种。东阳竹编的元宵花灯、龙灯和走马灯之类竹编工艺灯,在宋代已闻名四方。明清时期,竹编技艺发展迅速,竹编工艺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进一步紧密结合。1915年,东阳竹编作品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奖。新中国成立后,东阳竹编人才辈出,不断有享誉世界的工艺品面世。  东阳竹编的传统编织法有挑一压一、挑二压二、挑三压三、挑一压二、挑一压三、挑一压四和经疏纬密、编串、翻簧阴雕、竹雕装饰、翻簧锯花胶合等16种。对各种花纹图格的适用在技法上给予理论约定,为编织工艺的主体传承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末,东阳竹编以传统的十六法为基础,生出“十字编”、“六角编”、“图案花编”、“弹花编”等多种新编法。创造出细如丝、光如绸、薄如绢、透如纱、美如锦的艺术效果。 2008年,“东阳竹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阳竹编工艺师 卢解胜
     卢解胜,汉族,籍贯浙江,1949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光华的助理。出身竹编世家,系雅溪卢氏竹编传人。从艺以来,痴心于仿古竹编艺术研究,一直为继承和发扬民间竹编艺术而努力工作。擅长竹编花篮、提篮、食盒等器物,其作品艺术性与实用性紧密结合,对技术精益求精。参与制作的大型竹编壁挂“兰亭序”获中国民间工艺一绝大展特别荣誉奖,首届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奖。代表作品有:《仿古竹编提篮摆件》、《仿古竹编八角食盒》、大型竹编《龙凤塔篮》等。
 卢光华、卢丹威、卢解胜 精细仿古竹编
 卢光华、卢丹威、卢解胜 精细仿古竹编 宫廷八角食盒
  嵊州竹编 嵊州竹编有篮、盘、罐、盒、瓶、屏风、动物、人物、建筑物、家具、灯具、器具等12个大类,七千余个花色品种。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般要经过设计、造型、制模、估料、加工竹丝篾片、防蛀防霉、染色、编织、雕花配件、装配、油漆等工序,仅竹丝篾片工艺就有锯竹、卷竹、剖竹、开间、劈篾、劈丝、抽篾、刮丝、刮篾等步骤,编织技法更有一百多种。嵊州竹编有竹编模拟动物、漂白、花筋、蓝胎漆四个特色品种,代表作有:《六和塔》、《岳飞》、《苏武牧羊》、《昭陵六骏》等。 嵊州竹编以编织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著称。编织方法粗细并存。细者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150根竹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能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工致质朴。嵊州竹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除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外,还为研究竹编生产历史和江南农村的民俗民情提供了重要的考察线索。 2006年,“嵊州竹编”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胡六久
  胡六久,汉族,籍贯浙江,1941年生。师从曹水根、俞樟根等老艺人,后任嵊县竹编工艺研究所所长。从事竹编工艺50多年,已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他人合作创制的大型立屏《昭陵六骏》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工艺竹编品,获1986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设计一等奖;《龙凤戏珠盘》获1989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设计一等奖。其他代表作品有:《门狮》、《弥勒佛》、《仙鹤》、大型竹编《沧海还珠》等。
 胡六久 嵊州竹编 苏武牧羊
 胡六久 嵊州竹编 门狮
  制扇技艺 苏扇是苏州特产,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统称为“苏州雅扇”。南宋时苏州便有人自制折扇,到明宣德年间设作坊生产,并出现名牌产品,如著名的乌竹骨泥金扇。清代顺治年间苏扇成为皇家贡品,制扇业开始兴盛。 苏州雅扇有不少名品,所谓“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作股为俗制,惟棕竹、毛竹为之,称怀袖雅物”。折扇的扇骨制作以变化丰富和精工细致闻名,打磨后的竹折扇骨匀细光洁,高雅古朴。 檀香扇从折扇演变而来,以檀香木制扇,散发天然香味。苏州是檀香扇的发源地,有“拉花”、“烫花”、“雕花”、“画花”等工艺,扇面还要绘上山水花鸟景色,显得雅致宜人。自20世纪初始作以来,檀香扇即以其独有的技艺特色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爱。绢宫扇主要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腰圆形等形状,扇面往往绘以山水、花鸟、人物,并题有名人诗句,古色古香,极具观赏性。 苏州制扇技艺集造型、装裱、雕刻、镶嵌、髹漆等精湛技艺于一体,历来是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掌中宝物。 2006年,“制扇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徐艺林
  徐艺林,汉族,籍贯江苏,1933年生。自15岁就拜师胡汉东学艺,从事制扇造型工作已有60个年头。所制作扇骨的材料选用安徽、浙江的精选冬竹,在几千根中选出数量不多的适用竹子。制作上讲究刀法、锉刀功、耪功、烘烤等。以竹节草(中药材料)和沙叶打磨,打磨好的扇骨光滑精润。代表作品有:《水磨骨》等。
 徐艺林制扇骨
  龚扇 蜀中名扇之一,因竹丝扇始于龚氏,故俗称“龚扇”。至今已逾百多年历史,是自贡著名的“小三绝”之一。清光绪年间,由民间艺术家龚玉璋在继承其父龚爵五技艺基础上创制而成。 龚扇以其选料之精,做工之巧,艺术品质之高,工艺之复杂,堪称艺术珍品。制作“龚扇”需选用“一年青”阴山黄竹为原料,以特制工具加工出来的竹丝,透明莹洁,薄如蝉翼。将竹丝依据名家书画的笔法行丝走篾,通过穿、吊、镶、破等编织结构,再现原作神韵。因扇面酷似绫绸,常被误认为素丝织锦。龚扇以白牛角做扇把,并饰以丝质流苏,更显文雅高贵。 2008年,“龚扇”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龚倩
  龚倩,汉族,籍贯四川,1981年生。师从于龚玉文(其祖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龚长荣、龚道义学习龚扇编织技艺。其龚扇技艺具有取材精细,用材完美的特点。其作品多表现古代仕女、山水、花鸟等图样,在继承先辈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再现了浓郁的风土人情。作品代表作品有:《洛神》《弥勒佛》、《红线盗盒》等。
 龚倩 竹丝扇屏
 龚倩 竹丝扇屏
  王星记扇 王星记扇因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扇中精品,素有“苏白杭黑”之称。当年“王星记”创始人王星斋制作高档黑纸扇的水平高超,其妻陈英擅长在黑纸扇上贴花、洒金,夫妇二人制作的黑纸扇多次作为杭州特产进贡朝廷。 王星记黑纸扇采用广西、桂林地区的棕竹为扇骨料,扇面采用浙系天目山纯桑皮纸,并涂刷数层诸暨产高山柿漆。黑纸扇纯手工制作,要经过制骨糊面、摺面、上色、研磨、整形等八十六道独特的工艺流程,方能达到雨淋不透,曝晒不翘,纸不破、色不褪的要求,故有 “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誉。 王星记扇的扇面装饰也极为讲究,多用泥金、泥银、剪贴、绘画、书法等形式。近年来,新一代艺人大胆创新,运用现代理念去挖掘传统制扇工艺的精华,将多种技法融入一扇,特别是书画并举的创新和绘画上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法,使王星记这一传统的名扇重新焕发生机。 2008年,“王星记扇”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杜鹃
  杜鹃,汉族,籍贯浙江,1962年生。1979年进入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从事扇面书法艺术。专攻微楷,字体精美秀丽,结体工整匀称,章法严谨,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念慈的长年传教下,她继承了传统微楷艺术,并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代表作真金微楷《论语》被杭州鼓楼收藏,并定为“镇楼之宝”;《道德经》被中国扇博物馆收藏。
 杜鹃 五福临门折扇
  
 杜鹃 中国京剧脸谱折扇
  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 高淳羽毛扇制作历史悠久。明嘉靖年间,高淳羽毛扇就流入皇宫,被列为“贡扇”。清代中晚期,高淳县城已有十多户羽毛扇商号。1914年,高淳羽毛扇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银奖。 制作一把羽毛扇,一般要经过配料、洗刷、修剪、戳扣、装柄、缝线等几道主要工序,辅以钉菊花柄、裁绒毛、画花等必要的装潢,最多可至六七十道环节,后经历次技术革新,逐步简化为二十多道环节。高淳羽毛扇花式繁多,约有八十多个品种。其形状大体分为全圆形、半圆形、宝剑形、桃子形、石榴形、佛手形、掌形、鸡心形、花瓶形等。同一形状的羽毛扇,根据不同的禽毛和不同的规格质量,又可分出若干个品种。 2009年,“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邢响生
  邢响生,汉族,籍贯江苏,1963年生。1980年在高淳县羽毛工艺美术厂从事羽毛扇制作工作,师承徐豫祥大师(民国至解放初期著名的羽毛扇老艺人)。熟练掌握羽毛扇制作技艺,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已发展该类作品近50种,有全圆、半圆、平月等形状,制作材料有鹅毛、野鸡毛等。以前的羽毛扇柄多为竹柄、普通木柄,经其发展有红木柄、象牙柄等,提升了羽毛扇的档次。其高档羽毛扇作品被南京民俗博物馆收藏。
 邢响生 鹰毛贴画平月扇
 孔雀翅羽孔明扇
  
 (来源:www.ihch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