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客人 | 注册特产屋 | 登录特产屋
手机版  二维码  | 领先的旅游特产门户网站 齐全的中国各省市县特产、国外特产,登记查询销售求购特产
东北特产:
辽宁特产 吉林特产 黑龙江特产 内蒙古特产
华南特产:
广东特产 广西特产 海南特产 台湾特产 香港特产 澳门特产
华北特产:
北京特产 天津特产 山东特产 河北特产 山西特产
西南特产:
四川特产 重庆特产 云南特产 贵州特产 西藏特产
华东特产:
上海特产 江苏特产 浙江特产 安徽特产 福建特产
西北特产:
陕西特产 甘肃特产 宁夏特产 青海特产 新疆特产
华中特产:
河南特产 江西特产 湖北特产 湖南特产
国外特产
亚洲特产 欧洲特产 非洲特产 北美洲特产 南美洲特产 大洋洲特产 南极特产
特产大全网 特产大全网
特色文化
www.tcdqw.com
用户名:
密   码:
          


特产大全网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tcdqw 就是域名,记住下次登录哦!
   特色文化 — 特产  —  特产 —  特产   

10112.紫阳民歌飘四方


推荐人:-特产屋   分类:     
相关查询:     特产店地图     特产店地图        旅游     旅游

   
    喜怒哀乐皆是歌
 
 
   陕南紫阳绿茶飘香,民歌悠扬。民歌的旋律似任河、汉江的流水,轻盈而高亢,婉转而热烈,音符中弹跳起绿色的魂魄。紫阳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民歌之乡” 。  紫阳是一块文化土壤,历史文化精华沉淀于汉江、任河,天生灵气于山水之间,封存民歌漫出音符,环山而飞扬,行如流水,纯真自然。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便在紫阳河谷阶地垦殖生存,考古掘出一堆石制农具,证明这是古代农业发达的文化堆积层,汉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远古文明的光辉映照紫阳历史与文化。紫阳地处秦岭与巴山的结合部,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全境,任河由南向北汇入汉江。两条河将全县分割为东南部大巴山区、西南部米仓山区、北部凤凰山区及东部蒿坪川道。“三山两河一川”尽秀美,先民们在这里创造物质文明,还创造了灿烂的民歌文化。  紫阳民歌是南北文化相融的产物,移民推动南北文化的交流,南北文化在紫阳碰出生命的火花,独显其特色文化品味。历史上曾经历过几次大移民,南北朝时中原战乱,大量流民涌入秦巴山区。明朝时有流民进入县境。明末清初,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的格局初步形成,大量南方移民进入县境,还有较少的晋、陇之地的移民也在紫阳定居。紫阳成为神秘的“好望角”,瓦房店是汉江与任河的交汇之地,曾誉为“小汉口”,南北数省相继在这里建立会馆,其中以武昌馆、江西馆、川陕馆最出色,至今还保留着会馆遗址、江南风格的建筑群。江南祖籍的人群还说他们家乡的方言。历史上的战乱加剧了流民大逃亡,相反又促进了移民在紫阳的大开发,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也带来了包括民歌在内的先进文化。南北文化在紫阳交汇,潜移默化,互相浸透,逐渐形成了南北合一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紫阳的山歌既有北方的高亢、奔放,又渗入了云贵高原的柔和、轻盈;小调既有江南水乡的婉柔细腻,又飘逸着紫阳的山野气息。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唱腔,勾画出一幅鲜活的生活画面。紫阳人创造了民歌,创造了民歌鲜明的个性风格。  歌声唤起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紫阳民歌分五种类型: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社火歌曲和风俗歌曲。劳动号子随意境场面而定,或热烈奔放,或舒缓悠扬,几乎每一劳动场面都有劳动号子,打夯、打油、抬石……唯有船工号子旋律性最强,古老的汉江、任河曾留下纤夫的歌。山歌最具特色,以内容划分为山歌号子、山歌调子、通山歌和锣鼓草,这山唱,在那山应,粗犷之声在山野里飘逸。小调语言质朴生动,曲调深情优美,情绪细致精微,莫非出自文人手笔?社火活动民歌必然登场,用锣鼓伴奏,唱腔名叫“花鼓子”。挥舞龙灯、狮子,舞狮人见啥唱啥,有兴即发,随心所欲,曲调固定,节奏明快,渲染载歌载舞的热闹氛围。民间风俗歌曲最流行的是《嫁女歌》和《孝歌》,女大当嫁,恨离别难舍分,姐妹们高兴地哭了,母女也哭,边哭边唱,唱嫁女歌,哭得死去活来,直到新娘上了花轿哭声停歌声方止。人老归天,守灵之夜敲丧鼓,三五人绕棺而转,击鼓而唱,唱历朝兴亡更替与妻贤子孝,以歌祭奠亡灵而又劝人为善。人在山里劳作,生息繁衍,封闭的大山挡住了人的视野,但压不住人的情绪。倚山而居,生活靠山,不敢言怒,只有哼唱,渐渐地哼出曲调韵律,哼出了《开山歌》,惊动土地山神,感动玉皇龙王。  乡野之地,人以歌消愁,以歌传情,酸溜溜的,拐弯抹角的,谈情骂笑皆是歌,喜怒哀乐皆是歌。
 一曲唱得彩云飞
 
   紫阳民歌是地方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的民歌文化曾创造过辉煌,而让世人刮目相看。  上世纪50年代初,西安音乐学院的艺术家沿汉江一线采风至紫阳,竟然发现紫阳是个怪地方,这里山民无论是背背篓的,或是扛锄头的、河边洗衣服的都爱唱山歌,其曲调或婉转悠扬,或高音陡起、奔放激昂。艺术家慧眼识瑰宝,他们惊喜地发现紫阳的土地是民歌的“富矿”,笔在手中情不自禁地弹奏出动人的音符,记录灵动鲜活的词句。1975年7月,陕西省群众音乐活动经验交流会在紫阳召开,全省几百名文艺工作者云集山城鉴赏民歌,他们漫游茶山、散步民俗小区,听群众演唱和茶山对歌。老艺术家张喻汲取紫阳民歌大量优秀成份创作了红极一时的《红梅岭》歌剧。紫阳的文艺工作者致力于民歌保护、创作与研究,一批民歌精品相继问世。他们创作出了《王二嫁嫂》、《牧羊恋歌》等优秀民歌剧,多次在西安汇演而荣获大奖。李志清创作的《放排歌》发表于《人民日报》,刘培森创作的《插秧曲》、《满路春光满路花》、《茶山情歌》分别发表于《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和《诗刊》。原生态的民歌启开了人的文思,紫阳出现了民歌创作热。紫阳民歌是陕南民歌的优秀代表,在《中国民歌集成陕西篇》中,被收集的紫阳民歌达90多首,《中国民歌词典》列举了9首陕南民歌条目,其中有5首紫阳民歌。紫阳民歌剧作为陕南最具代表的地方剧种被列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紫阳民歌振兴的时代,紫阳民歌把一页辉煌写进历史,在世纪的末端划了一个精彩的句号。  昨天的辉煌怎比得上新世纪的灿烂,耐人寻味的依旧是乡野之风。民歌是丑小鸭,它却逗人喜爱。民歌是山之歌、民之声。听民歌闻民之声,生出几分民之情。憨厚、善良、纯朴、勤劳的山里人,用劳动生活谱写鲜活的词曲在民间传唱,世代相传,它是生活中的最高艺术。提起原生态的民歌,紫阳老民歌手不唱则已,唱则三天三夜不重复。清早起来唱山歌,老人唱得眉飞眼笑,姑娘唱得清脆嘹亮,山歌飞扬,百鸟齐鸣,喜鹊迎春。明月高悬,小曲难唱哼小调,不再是痛苦呻吟,仿佛是万民百世轻唱,万般情怀,心里飞出一首红色情歌。紫阳民歌还是那样泼辣那样野,野得实在让人可爱。君听一首《郎在对门唱山歌》:“郎在对门唱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哪个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唱得那样好,唱得奴家脚跛手软、手软脚跛、踩不得云板丢不得梭,绫罗不织听山歌”。茶与歌喜结情缘,多情的土地泛起浪漫的茶山情,酸溜溜夹着甜思思,巧在比方打得妙:“姐儿生得嫩花花,活象一株清明茶。是人见了是人爱,伸手就想摘一把……”酸野之味,生活的原汁原味,固然是紫阳乡村的特产,但不是紫阳的专利,它是南方的,也是北方的,其实文化影子是民族的。紫阳民歌不失乡野之风而文彩飞扬。谁说山歌小调不能登大雅之堂,紫阳民歌却在省市荣获大奖。  春雨下茶山,紫阳又迎来了民歌的春天。一张碟《紫阳茶歌》问世,山歌不唱不开怀,久不唱歌忘了哥,久不撑船忘了河。山歌号子在任河响起,劳动歌声在汉江飘逸。此曲只有紫阳有,茶乡人,茶山情,茶歌联唱,一曲唱得彩云飞。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2009年第1期)
     相关链接一:
  紫阳民歌:质朴直抵心灵
    紫阳民歌是产生流传在陕西省紫阳县境内民间歌曲的总称,是陕南地区民歌中最具代表的曲种。它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是紫阳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紫阳素有“茶乡”、“歌乡”之美誉,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与陕北民歌粗犷豪放风格迥异的陕南紫阳民歌曲折委婉,如小桥流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历史溯源
   紫阳位于陕南中部,因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张伯端而得名。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谣的流传地主要就在包括紫阳在内的汉水上游。紫阳民歌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伴随着人们种种生活习俗的形成发展而逐渐成熟,于明清达到鼎盛。
   明清两代,战乱和灾荒造成陕南(包括今汉中、安康、商州三市)人口大量死亡和迁徙,以致大批田地荒芜、经济衰落。大批外地流民或因受灾逃生,或因躲避过重的赋税,或因人多地窄、无地可种,或因被朝廷夺去土地,自发流入拥有大量无主荒地的陕南山区。同时,朝廷采取有组织的移民垦荒屯田的政策,强制人稠地窄地区和南方富庶地区的大批农民迁入陕南垦荒,即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陕西”事件。人口的大迁徙不仅促进了陕南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而且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使陕南在民俗风情、民间文艺、方言土语等方面都打上了客民原籍地方的浓重印记。
   紫阳在明清两代移入的客民“以鄂、川、湘、皖人居多,赣、豫、闽、粤人次之”。考察今天的紫阳民歌,在与四川山水相连、四川移民比较集中的南部高山区,高亢明亮、拖腔悠长、尾音下滑,具有浓郁四川民歌特色的紫阳山歌号子、山歌调子随处可闻;这里的小调音乐,具有音调平和、旋律优美、柔丽婉转的南方音乐特点,与用假嗓演唱的高亢明亮、音域宽广的山歌号子、山歌调子形成鲜明对比。以紫阳民歌为典型代表的陕南民歌这种 “北地南腔”、“南北融汇”特点的形成,应当说与历史上的移民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艺术特色
   紫阳民歌分为 “山歌”、“小调”、“风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及 “新民歌”等十几个曲种。其音乐风格大多有着较强的抒情性、叙事性和舞蹈性,适于表演动作、表达情节和反映人物的复杂感情。劳动号子是紫阳民歌的基础,而船工号子是劳动号子的内核,在紫阳民歌中占有重要位置,风格粗犷豪迈,音调、节奏复杂多变,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山歌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是最能代表山区特点的民歌,山歌歌词有很多是在劳动中即兴创作的,见景生情,随编随唱,大多是表现爱情的;小调与山歌一样量大面广,歌词较为固定,其风格特点是曲调细腻流畅,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平稳细碎,音域较窄,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个人感情色彩;风俗歌曲是流传较广的民间口头文艺形式,是一种即兴创作歌曲,见啥唱啥,想啥唱啥,是反映紫阳人民生活习俗的歌曲,是紫阳民间举行婚丧嫁娶等各种仪式时所唱的歌曲;新民歌是新时代和新生活的产物,是新中国成立后编创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较浓政治气息的新创紫阳民歌。
   紫阳人迎亲时,一路上,新郎、新娘、迎亲的、送亲的都要唱山歌,吼号子。沿路边村寨,还有拦新娘对“盘歌”的风俗。若遇上“歌迷”,迎亲队伍就停下来,陪新娘对歌。紫阳农民干“帮帮活”时唱的歌,称之“锣鼓草”。“锣鼓草”的演唱方式是由一个人自敲自唱,大伙边劳动边帮腔。
   紫阳人大多是明末清初从湘、皖、赣、豫、闽、粤各地来的移民后裔,因而紫阳民歌具有明显的南方印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来源于南方的唱本,如 《桑木扁担》、《十绣》、《倒采茶》等等。
   紫阳县民间有“山歌无假戏无真”之说,例如《报路歌》。《报路歌》是有韵但无一定调子的“顺口溜”。它是遇啥事说啥话,或为助兴,或为鼓劲对答。
   紫阳民歌藏量极为丰富,所发现曲目总数已达5028首,编印成册的有828首,体裁包括号子、山歌和小调几大类,其中又包含了社火歌曲、风俗歌曲、宗教歌曲、曲子等不同歌种。紫阳民歌的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对门唱山歌》、《唱山歌》、《洗衣裳》、《南山竹子》等。由于积蕴深厚、传唱广泛,紫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传承价值
   紫阳民歌流传久远,其歌词借喻巧妙,风趣幽默,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所用方言似川、似楚,韵味独具;其旋律优美婉转,高腔唱法中游移于调式音级间的色彩性颤音唱法具有独特的价值。紫阳民歌的传承直接依托于各种民俗活动,反映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紫阳民歌对于丰富中华民族音乐宝库、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来源:西部时报)    相关链接二:
 紫阳民歌:民间艺术殿堂的大雅
 
     “山歌亲哎,土里长来土里生。掏心话儿口头语,我爱唱来你爱听,高山流水有知音。”千百年来,勤劳刚毅的陕南紫阳人民耕耘脚下热土,以歌咏唱劳动,以歌咏唱生活,以歌咏唱爱情,以幽默、自在的心态,质朴无华的情感,无技巧之技巧的艺术表现,创作出敞亮爽贴的原生态民歌,其葵倾天籁般的流风遗韵登陆中国民间艺术的殿堂,为秦巴紫阳打造出一张精美璀璨的艺术名片,让紫阳名头扬天下。2002年,紫阳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阳民歌作为音乐类排在第50名。     日月多长歌多长     民歌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实践。在紫阳这快土地上,有了先民的劳动生活足影,便有了紫阳民歌的开端,正如民歌所唱:“立春唱到谷子黄,日月多长歌多长”。山民唱山歌是与劳动生活紧密相关的,一天不唱喉咙发痒,一时不唱日子就显得冷秋秋,一刻不唱便失去了开心快乐。紫阳民歌的源头在哪里?因地域的封闭,发掘较晚,已无从考据,但汉水文化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里从未断裂,《诗经》“周南”、“召南”25首歌谣流传于汉水流域,烁现地方物侯、地理色彩。浓郁的地域文化与南北迁徒移民交融,形成北地南腔、南北融汇的民歌文化特点,衍生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花鼓词子、八岔等品类丰富多彩的民歌,千百年来,紫阳民歌代代相传,从上古流传至今。山歌多,山歌长,紫阳民歌到底有多少,只能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了,从上个世纪50年代陕西省音协和音乐院校的专家、教授在紫阳采风发现,紫阳民歌开始由山野田间向外界传播,60年代,紫阳文艺工作者开始在全县展开大规模搜集整理,辑录传统民歌千余首,结束了紫阳民歌口头流传历史,但也只是浩瀚民歌中的一朵浪花,民歌有多少,只有山民自己心中有数:“我的调子装满箩,山歌多如牛毛多,唱了三天零两夜,还没唱完个牛耳朵”。    紫阳民歌分为原生态民歌和新民歌两种艺术形态。原生态民歌是传统的,创作和演唱都是山民原创,愿汁原味,野趣十足,什么时候唱,对什么人唱,在什么地方唱,都没有讲究,想唱就唱,逢人便唱,触景生情,随编随唱。男人高腔吼山歌,女人浅吟哼小调,但无论是歌唱劳动,表达情爱,还是盘歌赛歌,都是真性真情的自然流露,如原野清风,山涧清流,仲秋皓月,是那样的激动人心。谈情说爱要唱情歌盘歌,婚丧嫁娶要唱孝歌迎亲歌,集体劳动时要打“锣鼓草”,行路要唱“报路歌”,上山要唱“樵歌”,玩社火要唱“花鼓子”、、、、、、尤其是山间对歌,这上唱来那山和,起先也可能是单个人对唱,但歌声一响,四沟八岔的人都会蜂拥而集,只唱得太阳落西,人困嗓哑,才恋恋不舍离去,那场面,那歌声,那热情,真叫人蒙生一种“恨不得退回一千年”的遗憾。    新民歌是紫阳文艺工作者艺术再创作的智慧结晶,在上个世纪六、七年代出现空前的繁荣,其创作水准,发表层面,使后继之人无法逾越的高度。诗歌创作促进民歌创新发展,是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民歌体创作是紫阳老一代作家基本态式。刘培森创作的新民歌《满路春光满路花》在《西安日报》发表后,被《人民日报》(1966.4.2)文艺副刊转载,以诗歌标题作为“新民歌选”头条大标题刊登,后被大作曲家劫夫谱曲,发表在《歌曲》上;《插秧曲》发表在《解放军文艺》(1993年第2期),被大作曲家田丰谱曲,发表在《兰州歌声》;《春到茶山一片新》发表在《工农兵文艺》《安康日报》,被李三存谱曲,由中央军委推荐福建前线对台广播。《唱支山歌颂太阳》(张宣强作词、陈碧珊作曲)、《开山歌》(张宣强作词、李三存、项楚乔作曲)、《山歌长 山歌亲》等新民歌在县内外广为传唱。许多优秀新民歌被入选大典,《中国民间歌曲》收集了紫阳民歌61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歌》第一辑收集了紫阳民歌12首,《全国广播歌曲选》收录紫阳民歌7首,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派专人专程到紫阳录制节目,对台湾同胞播放,陕西群众出版出版的《陕南民歌》主要收录的是紫阳民歌。艺苑添新趣,紫阳民歌剧,《王二嫁嫂》成为群众“好看、好听、好懂、好学、久看不厌”的节目,民谣曰:“看王二嫁嫂,放下碗就跑”;《牧羊恋歌》(张宣强、陈碧珊)参加陕西省群众艺术汇演,获创作二等奖,这期间,全县共创作出50余本民歌剧,奠定了紫阳民歌剧正式列入地方新剧种的基础,并进入《中国戏曲艺术词典》和《中国戏曲志》。
     茶香不散歌不落    “三月三,上茶山,姐妹采茶呀,心喜欢。山山飘清香,处处好茶园。”清明前后,“茶乡”紫阳开始沸腾了。阳雀叫,采茶忙,茶歌飘,焙茶香,来年新希冀都在茶园里浸泡。茶香歌甜,闹热了秦巴紫阳。    紫阳是闻名“茶乡”,被茶文化学家称之为“史上最早的贡茶产地”,天然富硒茶是当今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科学鉴定的特种茶叶,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富硒茶产业年总产值超过一亿元,成为农民增收“摇钱树”。“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茶事活动体现了儒家的乐感文化,以茶为歌,以茶载舞,以茶咏诗,以茶传情,特别是茶歌,不仅是紫阳民歌的主打歌,也是紫阳茶文化的主轴。劳者须歌,穷者达言,农家种茶、采茶、焙茶、易茶都是以歌贯穿始终,在茶事中寓劳于乐,寓劳于情,使劳动生活充满快乐情趣。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一种形式是,茶农在茶园劳作时即兴而歌,如传统民歌《顺采茶》《倒采茶》,从正月到腊月的时序唱采茶故名《顺采茶》,从腊月唱到正月故名《倒采茶》,词通俗浅显,曲欢畅明丽,充满浪漫情怀。另一种形式是茶山对歌,多为情哥情妹相约,采茶为由头,对歌为传情,真可谓是“采得清茶一篓篓,说得情话一串串”,待到水到渠成的时候,男子就可以大摇大摆的手提二封茶到女子家提亲了。还有一种形式是外来茶商的“舶来品”,明清至民国时期,紫阳各大商品集散地都云集外地茶商,兴趣索然也唱茶歌,所以紫阳民歌中有许多歌儿都带有外地的民歌的色彩,只是词和曲调求同存异而已,紫阳山歌调子《有心恋姐你就恋》中唱道:“有心恋姐你就恋,你趁奴家在茶园。再过三天茶采完,郎回湖广姐回家”。以茶为媒,结下异地情缘。    茶与歌互动,产业与文化相映。该县以民歌推介富硒茶,以茶宣传民歌,刻录发行了《紫阳茶歌》光碟,出版了10本“紫阳茶文化”丛书,建立了“茶山风情园”,全方位展现紫阳茶文化的魅力。活动是一种推介载体,通过走出去,组织茶叶企业和民歌手参加茶事活动,在“西洽会”“龙舟节”等商贸活动,唱茶文化搭建经济贸易戏台。连续成功举办五届茶文化节,今年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打好紫阳富硒茶和紫阳民歌两张品牌的战略,把发展茶叶产业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良好局势下,审定通过了《第六届中国紫阳富硒茶文化节总体方案》,将在4月中旬举办茶文化节,通过活动展形象、打品牌、促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富硒茶产业,弘扬鲜明特色的紫阳茶文化。 
     掀起民歌“盖头”来     打造紫阳特色的民歌文化品牌,培育和发展和谐文化,对推进紫阳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突破发展都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委、县政府把打造民歌文化写进党代会、人代会报告,并着手实施,进入一个全面整合资源的全新打造时期。掀起民歌“盖头”,实施“品牌工程”:一是迎接挑战,积极实施保护工程。时代发展了,生活宽裕了,娱乐方式转变了,山民还唱不唱山歌,民歌还有没有承传价值,在严峻形势下,该县挤出资金,抽调专人,搜集、整理传统民歌资料,编印了《紫阳民歌》资料集4本,收录民歌800余首,出版了《紫阳传统民歌精选38首》《紫阳优秀民歌200首》,录制原声磁带20盘,使民歌在边缘中复活。完成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民歌之乡”的报批工作,成功申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荣获“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先进单位。二是着眼未来,全面实施普及工程。发挥剧团和本土民歌手作用,多层次培训骨干人才100余人;组建县民间艺术团,扩大业余演唱队伍,编印《民歌教材》,开展民歌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乡村活动,营造出“人人都会唱,处处歌声响”的大氛围;把演唱紫阳民歌作为“三下乡”“进社区”等各种活动的主要内容,借以扩大普及面。组织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原生态民歌大赛,三百余名农民歌手济济一堂,放开情怀扯开喉咙唱山歌,10名山歌手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冠之于“十佳农民歌手”称号,一些长期以来热衷于紫阳民歌创作、研究、演唱的文化艺术人士也首次从幕后走向前台,心之无愧的受到表彰。三是与时俱进,努力实施创新工程。运用传统民歌曲调和民歌音乐素材填词新翻,成功创作出《茶歌联唱》《久不唱歌忘了歌》《任河相思》新民歌;推进形式创新,改变传统民歌独唱、对唱的单一唱法,尝试运用合唱、重唱、无伴奏合唱、摇滚乐伴奏等多种形式,深受群众欢迎。今年该县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机遇,分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包装打造三个步骤,实施“五个一”战略,即一批书、一套碟、一首歌、一台戏、一个节赛,立足原生态,创作新民歌,使紫阳民歌不仅唱红陕南,而且唱响全国。
   (来源:紫阳县人民政府网) 


 






     分享到


    查看推荐人:-特产屋的其它特产


我要留言    留言人: 更多评价
印象:
内容:
  验证码*  (* 请在左框中填写小图中字母或数字)
 

 
 
 
 
淘宝推荐相关特产销售
 
 
本网站所属权:特产大全网 Email地址: 444853730@qq.com 官方QQ: 444853730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特产大全网  渝ICP备08100157号
Copyright. ©2008 tcdqw.com, All Specialty in the site.All Rights Reserved
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