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绣
   羊皮鼓舞 
  “蝉西我来自羌山,家住在蜀中石泉。最爱羌族长布衫,云鞋吊刀不怕管。清风阵阵飘身边,彩云片片入眼帘。羊角花朵朵鲜艳,羌女绣针针精湛。释比摇手铃叮当,麦吉吹羌笛悠远。清漪江河水漾荡,龙门山树木盛繁。姑娘小伙歌相伴,美丽家园携手建。”
  如此朗朗上口的诗句,是蝉西大学期间仅花了半个小时写出来的。刚刚26岁的蝉西现在是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乡的副乡长,可他坚持保护羌文化的时间却已有六个年头。
  2003年,蝉西大学二年级,在“百度贴吧”创建了“羌族吧”。随后,通过这个平台蝉西结识了“西羌战狼”(真名袁晓明)和“吉西”(真名袁海方)。还是学生的三个人成了“羌族吧”的“开朝元老”,而现在“羌族吧”的注册会员已经近千人了。
  而在“羌族吧”中,蝉西的文章也是最受欢迎的,往往都被置顶。“我们一直提倡羌族的年轻人应该‘三会三有':‘三会'即会唱一首羌族民歌,会跳一段羌族萨朗,会讲一个羌族故事;‘三有'则为拥有一套羌族服装,拥有一个羌语名字,拥有一个羌文化博客。”蝉西说。
  “由于‘羌族吧'不能展示多媒体资料,不能图文并茂地展现羌族文化,我们就筹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站。”为了能够生动地展现“云朵上的民族”的文化魅力,蝉西他们想尽办法。在战狼和吉西的个人网站的基础上,他们创建了“中国羌族文化信息网”。 
  但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欠缺,网站初期的水平较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后来重庆一位网名为“村长”的好心人为“中国羌族文化信息网”免费提供域名和空间服务器,才使得网站有了起色。
  如今的中国羌族文化信息网,已经成了人们了解羌族文化的一扇窗口。网站内容涵盖羌族的传统、旅游、文学、艺术和人物等十几项,通过网站不但可以了解羌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可以获知有关羌族的最新情况。
  去年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时,身处北川县委礼堂的蝉西第一时间就地展开紧急救援。救援中,当蝉西钻入职业中学废墟救援学生时,一次较强的余震将一块重约20公斤的砖块从5米高的位置震落,掉在距他身体30厘米的地方,险些丧命。这次侥幸让蝉西更加坚定了要一生从事羌族文化保护的信念。
  羌文化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的创伤,一些优秀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研究羌族文化的专家、学者不幸遇难,很多传统的典型羌寨和碉楼垮塌或者严重受损,北川羌族自治县博物馆的羌文化实物一件都没能拿出来。地震摧毁了素有“云朵上的街市”美称的萝卜寨,用石片或黄土砌成的房子全部倒塌了,还有象征着羌族信仰和文化的千年碉楼。羌族的古声部唱法以及萨朗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也因羌文化传承人的遇难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羌族是一个原始文化痕迹留存相对完整并且依靠口传身授的民族。羌族的民间歌舞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原生“体态符号”的形态,就因其口传身教的传承方式。
  蝉西认为,保护羌文化,传承最关键。不可否认,在羌族文化保护工作中,收集、整理、记录和馆存的作用同样很重要。这些宝贵的资料不但可以真实记录羌族文化的面貌和演变过程,还能成为后人研究、学习的重要依据。
  一些只能依靠口传身教传承的羌族文化因为地震而难以继续传承下去,这导致羌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恢复迫在眉睫。
  于是,蝉西迅速投入到震后抢救羌文化的行动中。
  目前羌族文化的保护有些流于形式,大家看重的都是能够具体展示的歌和舞,而真正内涵的很多东西却被忽略了。实际生活中很多传统的礼仪、观念逐渐消失。更有甚者把羌族的歌舞、刺绣拿来“打造”,将其作为一种商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工去迎合市场的需要,打着保护羌族文化的幌子来谋取经济利益。
  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是该县羌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乡,也是北川关于羌族文化研究的阵地。而震后羌族地区唯一一支羌族民间艺术团――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便是从这里产生的。对保护羌族文化怀着一腔热血的蝉西,并不想祖辈传下来的东西就这样被糟蹋了。虽身为副乡长,蝉西还兼任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的艺术指导。每天除了乡政府工作要处理,蝉西还要对艺术团的节目整体进行把关,并参与大型活动制作,然后通过自己的途径宣传艺术团。目前,艺术团暂时租用绵阳游仙区老龙山风景区的农家乐,没有演出的时候他们天天在那里练习,就像上课一样。
  对于如何传承羌文化,蝉西自有一番想法。“切实加强羌族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其次就是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最后则应该把‘口耳相传'变为正规课堂教学。”通过有效的传习方式,让群众将羌族文化延续下去,才能真正地保护羌族文化不至于消逝。用活人的传承为羌族文化的火塘中绵绵不断地添入柴火,使其经久不灭。
  蝉西说:“只有活人的传承,那些代表羌族文化的显性因素在群众的生活中体现和延续,才能证明羌族文化是活文化。” (郭肖杰  武林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