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询问当地一位朋友:绵竹年画珍贵的老版文物是否毁于一旦?绵竹年画未来命运如何?朋友说:“人在,传统在,技艺在,有着500多年历史的绵竹年画绝不会消失,美丽的年画村一定会重现。”
  竹乡撷英
  绵竹年画产生的确切年代虽然无从考证,但人们不难从绵竹这个古镇的千年沧桑中找到相关答案――绵竹年画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绵竹,古有“西蜀名邑”、“益州重辅”之称。因盛产绵竹,汉初建县即以“绵竹”为县名。唐朝诗人杜甫初入蜀,曾以诗向绵竹县令韦续觅竹。杜诗云:“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苍翠的绵竹为杜甫的草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竹子是造纸的上好原料,因此,绵竹与夹江并称“竹纸之乡”,成为古代巴蜀文化雕版印刷基地,为绵竹年画的产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道教、佛教、儒家文化的浸润,独特的蜀国文化、酒文化的滋养,都为绵竹年画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绵竹古邑的千家农户亦锄亦笔,创造了川西农耕文化绚烂的“桃源”之景。
  明末清初,采用木刻版印加手工彩绘制作的棉竹年画开始盛行。绵竹县志记载:“竹纸之利,仰给者说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垒,点缀年景。商贩运自陕、甘、滇、黔……购运者遍于王道百五十余县。”绵竹年画产品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等国家。至今,在这些国家的一些民俗画中,还不难看到绵竹年画对当地文化带来的影响。
  据年画老艺人张学元介绍,绵竹年画在进入繁盛时期的乾隆、嘉庆年间,全县大小作坊300多家,年画专业人员1000余人,年产年画1200多万付(对)。这些作坊多集中于县城及城郊西南的板桥、孝德、清道、遵道等乡镇。其中以城内老号“付兴发”生产的门神最为精道,“云鹤斋”的木版拓印享有盛誉;清道乡的“曾发浩”、“何云发”以生产彩色“清水大袍”门神驰名,而“肖华金”生产的斗方,风格独特,并有“肖斗方”之称。1962年,郭沫若先生在参观“绵竹年画展”时赋诗,称之为:“千载百花烂漫。”
  川西特色
  四川棉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滩坊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我国传统年画的制作,可分为手绘年画、木版年画、石印年画和胶印年画。宋代以前的年画,多由画师在纸上手工画成。宋以后,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们开始把年画稿样雕刻在木版上,再印制于纸上,这样大大提高了年画生产制作效率,木版年画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和发展起来。明清以后,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且规模空前的四大年画制作中心。直至民国,由于西洋绘画技法和印刷术的传入,木版年画才逐渐衰落。
  据绵竹年画博物馆原馆长侯世武介绍,绵竹年画以手描彩绘见长,绘画性强,与其它三大年画以木版彩色套印为主的制作方法有明显区别。绵竹年画的制作特点,是先将木刻版在宣纸上印出黑白轮廓线稿样,再在稿样上手工彩绘作色。木刻版只有一块黑白版,没有套色版。因此,画工们的大部分工作便是在宣纸上作画,大量的手绘更具有随意性,也更能张显画工的绘画功力。这种特有的制作工艺,使得民间艺人的个性和才能得以自由发挥。可以说,绵竹年画既传承了唐代年画由画师手工画成的技法,又继承了宋代雕版印刷的技术,因而它更显得古朴与灵动。
  绵竹年画在用纸、用笔、用色上也别具一格。传统绵竹年画一般都用粉笺纸(当地所产的土纸,上面涂有一层薄薄的彭州白泥)和鸳鸯笔(特制扁笔,一边蘸色另一边蘸水),颜料多用矿物色和植物染料,加胶矾调制而成。主色为群青、桃红、猩红、草绿,其次是金黄、天蓝等,能产生鲜艳明快、对比和谐的色彩效果,且风吹日晒经久不变。
  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红货,指彩绘类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等品种。其中门画,按不同门户又分为大毛、二毛、三毛等规格,分别适用于大门、堂屋门、卧室门、厨房门、仓室门等。黑货,指以烟墨或珠砂在木版上拓印的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形式居多。
  以手工作画,就有粗细、优劣之分,作品的销售价格自然也不同。然而,有趣的是,传统绵竹年画中有一种绘制“粗糙”、售价低廉的“大路货”门画――“填水脚”,它在今天人们的眼中,却成为独树一帜的经典之作。
  每年除夕之前,画工们在忙完老板的活之后,老板默许他们可以再干点私活儿,画工们便用一些废纸头和颜料盘中剩余的颜料(水脚),匆匆涂抹几笔,便拿到市场上出售,换点过年钱用。由于画工们一年到头不停地作画,画技娴熟,虽然只寥寥数笔,或简简单单的一两种色彩,却一气呵成,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水墨写意画效果。“填水脚”这一粗犷、洒脱、素雅的艺术风格年画,不同于一般年画大红大紫的风格,被视为绵竹年画的珍品。
  世代传承
  绵竹年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保护。1979年,著名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访问成都时,在关于巴蜀文化的一次谈话中,她说:“绵竹年画是地道的民族文化,地道的乡土艺术。美国大百科全书都有记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绵竹年画作品展先后赴美国、法国、英国、日本、上沃尔特、马里、智利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展出,受到观众一致好评。截至目前,绵竹年画作品已被世界各地50多家博物馆和大量私人收藏家所收藏。
  绵竹年画的代表作,有《老鼠娶亲》、《三猴烫猪》、《麻姑献寿》、《紫微高照》等,以及画面人物众多的《文姬归汉》、《迎春图》等。《迎春图》出自绵竹年画大师黄瑞鹄之手,此画系展现清朝绵竹迎春会盛况的长卷,描绘了400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此图属国家一级文物,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
  近年来,在政府的规划和资助下,遵道、孝德等多个年画村新建了住房。黛瓦、白墙、彩绘壁画随处可见,画农们用画笔描绘出一幅现代版的田园耕读美景。
  绵竹市委、市政府为加强对这一民间艺术的弘扬、保护和传承,从2002年起已成功举办了7届“绵竹年画节”。每年腊月至正月,年画节吸引了大量游客,为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增添了新的活力。
  然而,这次汶川大地震使绵竹年画及其相关产业遭受了重大损失。新建不久的绵竹年画博物馆,是一个融收藏、研究、创作、销售和传授年画技法为一体的年画专业博物馆,珍藏了大量精品、绝版年画及雕版文物,但在地震中变成了危房,人们不禁为绵竹年画的命运担忧。
  记者了解到,遵道镇的谭氏两姐妹是画年画的高手,地震摧毁了她们精心建造并绘有壁画的家,她们的母亲冒着余震的危险,在废墟中捡回了几张年画。母亲说,有了画样,恢复起来就不难了。她们表示,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全国人民的热情帮助,我们一定能尽快重建美丽的家园,绵竹年画一定能重放异彩。隅篁摄
  年画村村民拿着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年画说,我们一定能重建绵竹年画村。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