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琴是开开集团旗下上海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简称龙凤服装店)总经理,已经在龙凤服装店工作了三十多个年头。自2004年财务出身的她接手龙凤服装店以来,一直都在为服装店维持生计绞尽脑汁。 
     龙凤服装店是南京路上仅存的一家原汁原味的老店。 
     1938年,17岁的朱林清独自来到上海进了一家叔伯所开广帮成衣铺学习裁剪工艺,经过多年的钻研与创新,他在上海南京西路上开办了自己的“朱顺兴”中式服装铺,这成为龙凤服装店的前身。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原内贸部(即国内贸易部)第一次组织中华老字号认定,龙凤服装店被认证为“中华老字号”。 
     陈月琴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作为南京路上唯一 一家保留着以手工为主、前店后厂的传统经营模式和生产技艺的老店,龙凤服装店时刻面临着经营不下去的生存威胁。 
     “中国老字号的前身,90%都是从以家族为单位的小手工作坊形式发展而来的”,上海市老字号企业协会邵玉玲告诉记者。始于清代康熙58年的吴良材眼镜公司最初也只是一家小型的手工作坊式商店。 
     老字号往往以手工工艺制作为特点,靠几代人传承下来,一代一代地积累,店铺规模通常比较小,制作条件简陋。像龙凤服装店创立之初就是家庭手工作坊,经营方式采取来料定做的模式,两个人就可以支撑店铺经营。即使发展到今天,龙凤服装店的制衣师傅也只有13人,平时足以维持经营,若是逢到婚、嫁等喜庆之事集中时,就没有能力接更多的活儿,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店铺经营效益低下的局面。记者来到店铺后面的制衣工场,这实际上就是一间不足十几平方米的阁楼,高只有1.67米,工作环境相当简陋。陈月琴无奈地向记者坦言,“这也是南京路上老字号无法维持生计,或者撤离,或者放弃传统、贴牌经营的一个原因,因为厂商的经营收益还没有租金收益多。” 
     没有批量生产的能力,加上手工制作的高成本,使得老字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缺乏竞争力。陈月琴告诉记者,店里90%的销售是靠客人选料、量身定做完成,由于是手工制作,一套服装通常需要4天左右完成,其中有2天是手工加工。制作出的成衣一般售价在一千二三百元左右,成本往往就占60%,这种高成本、订单少的状况,使得龙凤服装店营收根本不足以支撑店铺的租金费用。“如果不是靠集团公司扶持,我们也很难坚守在南京西路上”,陈月琴说,“这间200多平方米的门面,如果市场化,一年租金就要七八十万元,现在是按2万多元一年租给我们。” 
     加上改制后,老字号作为国营单位,长期以来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旧有形成的思维降低了老字号的造血能力。比如龙凤服装店,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品牌延续靠接班人,招人计划都是按规定进行。市场转型之后,缺乏竞争力的薪资条件往往难以吸引人才,据了解,龙凤服装店制衣师傅的平均月收入还不到2500元。而且龙凤服装店的服装制作是通过专业的师傅传帮而成,在人才培养上更是严格,一个学徒工往往要经过2~3年的学习,才能成为合格的制衣师傅,而这几年的培养费都是由龙凤服装店出,这对于本来就资金窘迫的龙凤服装店而言,更是难上加难。陈月琴告诉记者,“现在龙凤服装店在传承上已经断层,今天店里的制衣师傅都是有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这些传统的手工技术技能如果失传,将会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 
     老字号面临的问题还不仅仅于此,老字号都是靠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基本自己不做宣传,然而“好酒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时期的发展。现在,来龙凤服装店的客户主要是老上海人,年轻的一代对龙凤服装店甚至闻所未闻,这也不利于老字号的生存。 
     而且,很多老字号缺乏品牌保护意识。2001年3月发生的“吴良材”注册商标专用权案就是典型例子。事后,据中华老字号自愿者调查发现,吴良材眼镜店缺乏统一的CI设计,体现在各门店的招牌不一。 
     如何让老字号不至于在现代商业中消失,陈月琴倍感压力,为了提升生存能力,她不仅在服装样式上思考创新,将旗袍由传统中长式样变化为短式,搭配牛仔装来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在经营模式上,采取与日本KANATO(以男式正装为主)的联营模式,吸引夫妇、情侣定做购买;甚至在宣传上,她也不断做出尝试,据透露,经由静安区领导牵线,最近一段时间,她正在与沪上时尚生活频道合作两个月做18次30秒的广告。 
     “但是,这一切都需要资金。尽管作为静安区重点扶持32家自主品牌之一,2007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听说只要有项目,就可以获得大约15万元的专款支助,但是到现在还没看到这笔款拨下来。”
 (来源:中国经营报/作者: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