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客人 | 注册特产屋 | 登录特产屋
手机版  二维码  | 领先的旅游特产门户网站 齐全的中国各省市县特产、国外特产,登记查询销售求购特产
东北特产:
辽宁特产 吉林特产 黑龙江特产 内蒙古特产
华南特产:
广东特产 广西特产 海南特产 台湾特产 香港特产 澳门特产
华北特产:
北京特产 天津特产 山东特产 河北特产 山西特产
西南特产:
四川特产 重庆特产 云南特产 贵州特产 西藏特产
华东特产:
上海特产 江苏特产 浙江特产 安徽特产 福建特产
西北特产:
陕西特产 甘肃特产 宁夏特产 青海特产 新疆特产
华中特产:
河南特产 江西特产 湖北特产 湖南特产
国外特产
亚洲特产 欧洲特产 非洲特产 北美洲特产 南美洲特产 大洋洲特产 南极特产
特产大全网 特产大全网
特色文化
www.tcdqw.com
用户名:
密   码:
          


特产大全网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tcdqw 就是域名,记住下次登录哦!
   特色文化 — 特产  —  特产 —  特产   

10983.京西幡影古乐辽远 日渐沉寂亟待抢救


推荐人:-特产屋   分类:     
相关查询:     特产店地图     特产店地图        旅游     旅游

   
    幡影古乐展示出一幅独特的民俗画卷(摄影:范继辉)
 幡影古乐展示出一幅独特的民俗画卷(摄影:范继辉)
   2月21日是农历正月十五,一项古老的传统习俗――古幡会在京西百花山脚下的庄户村和千军台村举行。京西古幡会远近闻名,在北京甚至全国也属于罕见的花会形式。 
   每年正月十五早晨,庄户村和千军台村在各自村子里挂幡,下午3点,庄户村的幡会在“起会”后来到几里外的千军台村东口,千军台村的幡会在此等待,即“接会”。两村会头互致问候后“拔会”,随后两村幡会队伍朝千军台村西口行进。正月十六,千军台村古幡会又来到庄户村走会。千军台和庄户两村的村民男女老少齐出动,古幡会实际也成了两村一年一度的聚会联谊活动。 
 幡影古乐展示独特民俗画卷 
   门头沟区千军台村、庄户村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日的古幡盛会至今已流传了几百年,两村盛行的民间的古幡会充满了明清古代遗风,形成了京西独特的民间风俗画卷。由于幡会的举办比春节还要热闹,无论是附近的居民还是闻讯前往的人们,都绝不会漏掉这一年一次的盛会。在外工作的游子们甚至会专门请假回来参加幡会。 
   农历正月十四下午,记者在庄户村看到,村里古幡会的老人们正在修幡,用针线将去年走会时损坏的旗幡修补好,为第二天的走会做准备。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古幡曾在日本侵华时期被烧毁,解放后村民集资重新制作了幡旗,在文革期间再次被毁,现在使用的幡是文革后重新复原制作的。 
   晚上10点,在会头的带领下,村里的老人们在村头老庙敲锣打鼓,上香贡牌位,举行“请神”仪式。正月十五早上7点,在响个不停的鞭炮声中,村民们陆续来到老庙,开始忙着将幡旗和幡布绑在竹竿上,为大旗上的关公等神灵系上盔甲,然后,村里的年轻人将挂好的大幡举到村队部,码放整齐,孩子们也忙着练习举彩旗和小幡,冻得通红的脸上挂着微笑。 
   下午3点半,浩浩荡荡的古幡会队伍开始从庄户村出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声鼎沸,几百人的队伍于下午4点到达千军台村村口,与该村的幡会汇合,两村会头互致问候,紧跟着,两位会头同时发出命令:“响锣!”,走会正式开始。 
   霎时间,两面直径约一米的大铜锣敲响,旗幡突然全部擎起,鼓乐齐奏,主客队旗幡正面相对,开始按规定的顺序编排队列。队列中,有色彩缤纷的旗幡,有各种各样的花会。只见地秧歌十二角色扭闪追逗舞姿婀娜;古幡乐、笙管、笛声声悦耳;鼓镲锣、你敲我打震天响,大鼓会,八面大鼓列两阵,十二小儿翻跟头、打把式、双钹相击响八方。再看那擎幡的壮汉在严冬却个个汗流满面,肩扛、手托、牙叼,竿竿大幡在半空周旋、飞舞。 
   两面大锣开道,二武士各持一付铜锤铁锏紧紧跟随。标帜幡、灵官旗、五虎少林会、小车会、庄户村地名幡、千军台村地名幡、窑神幡、秧歌队、跑驴儿、马王幡、龙王幡、地秧歌、三圣幡、太阳幡、狮子会、中心旗、吉祥会、三官幡、号佛会、娘娘驾、天仙圣母幡、东岳大地幡、吹奏乐队、送子娘娘幡、地藏菩萨幡、古幡乐队、观音菩萨幡、太上老君幡、玉皇大帝幡、大鼓会、真武大帝幡、蓝旗两面、真武旗依次顺序行进,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气势壮观。队列中旗幡招展、秧歌扭动、古幡乐声音嘹亮,吸引了上千名群众观看。 
   正月十六下午,千军台村古幡会还要回访庄户村。  
   “京西古幡会”的原名叫做“天人吉祥盛会” ,是山村古庙会的产物,以颂神、祭神为主要内容,源于明代。根据明代典籍记载从明初到明末的二百年间,幡旗之队列,乐曲之演奏最为繁盛。一是幡、二是乐,既有旌旗招展,又有乐曲相伴,可谓声情并茂,场面庄严肃穆,情景交融,盛况空前。 
 明清古曲飘扬几百年 如今日渐沉寂 
 孙老汉,71岁,庄户村村民,打乐班班主。21岁开始学习打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受上级委托协助整理乐谱。孙老汉回忆,“那时候整天边整理边练,晚上睡不着觉,就用手指在墙上敲打练习,结果墙上被生生的敲出了几个小坑”。(摄影:范继辉)
   京西古幡乐是存在于“京西古幡会”活动中,伴随着“京西古幡会”的活动一直传承和发展至今的一档重要的民间音乐项目。京西古幡乐历史悠久,据老艺人们通过回忆家谱断定,京西幡乐已传到十七代人,至今已有四百余年。
    京西古幡乐可以用“四老”来说明它的珍贵:古乐演奏的曲目老,乐班老,乐器老,艺人老。 
   古幡乐最早被广泛地用于庙会祭祀活动中,后来逐渐演化成民间一种文娱形式。据民间老艺人介绍,在古幡乐演奏时,管子、笛子、大鼓、铛子等十几种乐器相辅相成,听起来气势恢弘、节奏鲜明、庄严肃穆。现存的古幡乐可分为吹奏曲和打击曲,其中吹奏曲有《柳公烟》、《风火赞》等几十首,打击曲有《六鼓头》、《点将》等三十余首。根据不同地点和不同场合,古幡乐对演奏者的站位有严格的要求,分成5种主要站位形式。
    京西古幡乐演奏形式分为吹奏与打击两部分,吹奏乐器由笙、管、笛、唢呐、云锣、大鼓、小钹组成,打击乐器由大铙数个,大钹数个、小钗两个、铛子一个、大鼓一面组成,吹打结合的乐曲以唢呐为主奏,配上铙、钹、小锣、单皮等。 
   古幡乐班从古幡会祭祀活动一有,就有了音乐的演奏团,无论是从起会、走街,一直到村头大庙祭神,古乐班都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京西古幡乐是与古幡会密不可分的,古幡会盛况可以视为古幡乐之所以流传几百年而不灭的重要历史背景和它的生存载体。而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的京西古幡盛会,由于古庙破坏、村落变迁、老艺人去世等原因,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演变成一乡一村农民自娱自乐的方式,古幡乐这一珍贵的民间古文化遗产自解放后也日渐沉寂。 
   中国农业大学的吴晓军教授这次来庄户和千军台调研传统民俗体育的传承问题,他认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文化的趋同性带来的冲击,是传统民俗传承遭遇困境的直接因素。现代社会及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击,村民那种对神佛的崇拜心理在现代社会里已经逐渐淡化,特别是年轻一代已对这一文化现象不屑一顾。外出打工,时间上的冲突等因素,参与的逐年减少,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是造成人员减少的主要原因。 
   而小煤窑的关停政策也使山村丧失了重要的经济来源,青壮劳力外出打工,孩童们到城镇求学,山乡只剩年老之人,幡会虽然每年还在进行,规模与形式已一年不如一年;老艺人逐年减少,子女们不愿继承此艺,造成后继无人;过去学习音乐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为主,工尺谱的记载不是很完美,必须要有人教才会唱,造成了传播上的困难;山村集体经济倒闭,公益事业无人管,更造成此项活动一年不如一年。 
   或者从举幡时那些年轻人脚底不稳,摇摇晃晃的姿态上,能映衬出这项古老珍贵的民俗面临的困境,而正如一位最近每年都来这里的摄影爱好者所说,“现在的情况是,外面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个幡会了,但村里在这方面是越来越不行了,不知道还能撑几年……” 
 各方人士抢救珍贵民间文化遗产 
  张巍是北京文化门户――“老北京网”的创始人,多年来为老北京文化的保护而奔走。他十分关注京西古幡会,也多次来这里考察,一住就是几天。在庄户村,他似乎已经融进了这个村子,在路上熟悉的跟村民打招呼,而且带上了村民自发组成维持治安小队的袖标,好像就是这个村子的一员(摄影:范继辉)
   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干部董秀森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从事抢救古幡乐的工作。20多年来,他同区内的文化工作者一次又一次地来到千军台、庄户参加幡会活动,同时组织老艺人回忆甚至现场演奏、演唱古幡乐。他曾对媒体表示,“现在门头沟能够演奏古幡乐的老艺人仅剩下50人,一些散落在民间老艺人肚子里的大量乐曲还没有被挖掘出来,随着村中老艺人的相继谢世,如果不及时对古幡乐进行抢救,很多乐曲将会随着这些老艺人的离去而永远消亡。” 
   当年被采访调查的十几位幡乐的老艺人至今已经全部作古,如果现在才开始去搜集整理,恐怕大部分乐曲都已经失传了。 
   2004年,京西古幡乐被文化部定为全国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这在当时北京是惟一被立项保护的民间文化遗产,受到北京市政府和文化部的高度重视。 
   2006年,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出炉,京西古幡乐榜上有名。 
   记者在门头沟永定河文化研究会网站上看到一份2004年,由十几位音乐、文物、民俗等方面的专家教授联合调研完成的论证报告,对京西古幡乐今后的保护传承工作进行了规划,包括修复庄户村老庙,设置相关兴趣班等。 
   有学者表示,传统文化的全面衰落最重要的原因并非我们传统文化缺乏生命力,而是我们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环境限制了我们文化继承的能力,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承不像物质文化的传承,它必须通过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个体对传统与历史的重新阐释再生产出来,认真培养下一代独立和创新,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灌输,才是保护、传承之道。 
   张巍是北京文化门户――“老北京网”的创始人,多年来为老北京文化的保护而奔走。他十分关注京西古幡会,也多次来这里考察,一住就是几天。在庄户村,他似乎已经融进了这个村子,在路上熟悉的跟村民打招呼,好像就是这个村子的一员。对于京西古幡乐的抢救,他有自己一整套的见解和思路,那就是,靠发展民俗旅游带动京西古幡乐的保护和传承。  
   “要用三年时间把这件事情做起来,再往后拖的话,死路一条……”张巍说。
 村庄片影
 庄户村过去以煤业生产为主,数百年已将地下水源挖尽,山村整体挖空,民房开裂,形成了无法生活的采空区。庄户村一部分迁到坡头南街,一部分迁到接近千军台村的地方,这是人去后古村的断壁残垣(摄影:范继辉)
 千军台村很多老房子的屋顶是用石片当作瓦片的,形成一道特殊的景观(摄影:范继辉)
 千军台的村子里还保留着很多那个时代的标语(摄影:范继辉)
 千军台村唯一的小卖部,是一座老房子,贴满了大红的福字和对联,白色木牌上写着三个字“小卖部”,不含蓄也不卖弄,质朴自然的恰到好处,在旷远的天空下,很喜庆,也很有风格(摄影:范继辉)
 正月十五下午2点多,千军台村,快要起会了,维持秩序的老人走过村子的窄窄街道(摄影:范继辉)
 侯玉峰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为了完成他的毕业论文,把这里当作考察基地,这里的村民淳朴善良,很容易跟他们打成一片。(摄影:范继辉)
 古幡会上的外国人(摄影:范继辉)
 庄户村“耍幡”的孩子(摄影:范继辉)
 这是正月十六那天,卖糖葫芦的商贩从千军台跑向庄户村的老庙。幡会的举办给这位卖糖葫芦的带来了商机,他告诉记者,“这两天,每天都能卖100多根糖葫芦”,车后座的箱子里是制作糖葫芦的原料和工具,以备不时之需(摄影:范继辉)
 正月十六下午五点多,刚刚参加完幡会的小姑娘,在远远的招呼伙伴(摄影:范继辉)
 千军台村的孩子们,他们多是租住在此的附近煤矿工人的后代。面对幡会期间突然而至的众多携带“长枪短炮”的记者、考察者以及游客,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总是一路缠着给他们拍照片。他们天真可爱,无忧无虑,面对镜头,熟练的摆起POSS(摄影:范继辉)
 (来源:千龙网,报道记者 范继辉)


 






     分享到


    查看推荐人:-特产屋的其它特产


我要留言    留言人: 更多评价
印象:
内容:
  验证码*  (* 请在左框中填写小图中字母或数字)
 

 
 
 
 
淘宝推荐相关特产销售
 
 
本网站所属权:特产大全网 Email地址: 444853730@qq.com 官方QQ: 444853730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特产大全网  渝ICP备08100157号
Copyright. ©2008 tcdqw.com, All Specialty in the site.All Rights Reserved
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