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历史悠久,关于它最早起源于何时民间有不少说法。山西晋中一带的皮影艺人,供奉黄龙真人为祖师爷。据艺人们讲:早在殷商时代,黄龙真人与他的外甥剪兽皮成人形在窗前自娱,后人据此剪成纸窗影人,随之才有后来的纸窗影戏。在陕西的皮影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皮影戏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并认为皮影发源于陕西。但这些民间传说并没有充分的证据。
  若追述皮影戏之源,唐,五代时已有类似影戏的雏形出现,这就是僧人俗讲之“变文”。“变文”是俗讲之底本,是僧人用说唱的形式演绎佛经故事。讲时有图像,犹如一幅幅连环画,这种佛经画被称为“经变相”。讲解这些图画的文字,有韵文有散文,有吟有诵,可歌可唱。这是唐代向一般民众普及佛教的文艺形式,此与皮影戏艺人传说关于影戏始于宗教相近似。道教也有类似宣传教义的说唱形式,名曰“道情”,它源于唐代的“道曲”。然而,“变文”、“俗讲”、“道情”虽有图画,尚非真正的影戏,其后“生心作意改图像为纸人,又后改为皮人”,便有了皮影戏的雏形。 有文字记载的影戏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的影戏已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艺术上日益成熟,北宋时都城汴梁已有影戏的演出。那时的影戏有手影戏、皮影戏(包括纸影戏)、大影戏,其演出的盛况在宋人的笔记中多有记载。宋神宗元丰年间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明确地指出了宋仁宗时已有影戏。“故老相承,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由是世间有影戏,历代无所见。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另有宋人张耒的《明道杂志》中也可以找到宋仁宗时已有影戏的证据。“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万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张耒生于宋仁宗黄佑四年,他所记当更为可信,也可与高承之说互证。从文献记载也可知,当时的影戏内容多以演史为主。 宋代不但有了关于影戏的记载,更重要的有关于皮影艺人名字的记载和专门雕刻影人的行业组织的记载。《东京梦华录》中有“影戏丁仪,瘦吉等弄乔影”的记录。南宋书中关于艺人的记录更多。《武林旧事》卷六《诸色技艺人》记载影戏人二十二人,其中王润卿是目前我们知道的最早的影戏女演员,她不但才貌出众,且技艺超群,曾多次进宫演出影戏,并大受奖赏。宋代已有了专门雕刻影人的行业组织“绘革社”,《武林旧事》也记有“绘革社”必以影人彩饰雕镂之工自炫。宋代影戏已经发展为成熟的戏剧形式,并对早期戏曲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元代,随着蒙古军队的西征,中国的影戏传入了中亚、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地区,随后又传入了东欧的一些国家。 明清影戏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些新的发展,但更重要的变化是明代以降各地影戏蓬勃兴起,从此已形成了带有地方特色之流派,并冠以地方的名称,以示彼此在音乐(唱腔)、美术(影人和布景造型)、表演(耍人的技巧)上的不同,如河南大影、陕西皮影、晋中皮影、江浙皮影、闽南皮影、湖南皮影、湖北皮影、江西皮影、山东皮影、滦州皮影、辽宁皮影、涿州皮影、北京皮影等等,基本形成了今天各地影戏之分布格局。
 皮影戏演出之幕后(河北昌黎向东皮影团 张乃锋摄)
 本文参考《影戏说――北京皮影之历史、民俗与美术》(刘季霖著)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