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夹弦传统剧目《雷宝童投亲》
  
     2008年6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滑县申报的民间戏剧二夹弦名列其中。这一如今已少有人知晓的剧种半个多世纪前几乎风靡整个华北,它到底具有何等魅力?前不久,笔者专程赴滑县二夹弦的发祥地――万古镇樵邱村,对这一历经百年沧桑的稀有剧种进行探访。
     滑县二夹弦剧团团长俎书现谈起二夹弦的历史,真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据《滑县县志》、《滑县戏曲志》等史书记载,二夹弦的诞生和山东郓城的一位秀才有关。相传在明末清初年间,郓城王楼一带有一位秀才饱读经书,却屡次名落孙山,一家全靠妻子纺花织布换取钱粮。这名秀才每每看到妻子日夜辛苦,不免埋怨自己一个大男人却不能让一家老小安居乐业。一次,他听到纺花车的吱吱声,不由得随着纺线的节奏轻轻哼了起来,久而久之,小两口在纺织的时候养成了哼唱的习惯,音调也相对固定了下来。随后,秀才便约好友自制了几件乐器并自编曲目,遇农闲或旱涝之年便外出演唱谋生。天长地久,他的这些小调竟然在山东各地广泛流传,颇受群众的喜爱,还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花鼓丁香”。
     据有关文献记载,公元1897年,滑县万古镇樵邱村青年俎兴太师从逃难至此的山东花鼓丁香艺人马振海、吴保德等人,将花鼓丁香首次引进滑县,并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其他剧种之长,创新独特的板式和曲牌,并自制多种演奏乐器,最终使花鼓丁香衍变成一门新的剧种。1899年三月初三,“二夹弦”正式亮相于樵邱古庙会,且大获成功,从那时起,二夹弦开始广泛流传于滑县。其后,这一新兴剧种在河南、山东得到迅速发展。
     二夹弦经师徒口口相传,至今已有八代。它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它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众家之长,形成了二夹弦独有的魅力。比如二夹弦的主奏乐器――四股弦就极为特殊,它形如二胡弦筒却又明显偏小,弦杆上有4根弦轴连接4根琴弦,弦弓上的两股马尾分别夹在两根弦之中,故称“二夹弦”。因为二夹弦发出的是双音复合,不仅比二胡单音器乐发音显得响亮,音色也更加柔美细腻,演奏的效果也更加复杂婉转,加上独特的唱腔,可以产生神奇的渲染和抒情效果。
     二夹弦的腔调结构一般采用板腔体,有自己独创的30余个曲牌,从而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唱腔音乐体系。同时,其唱腔并不拘泥于一式,它总是以剧情来引导唱腔,又以唱腔来配合剧情,让观众充分领略其独特的魅力。百余年来,艺人们为二夹弦留下了200多部剧目,最著名的当属《梁山伯与祝英台》、《刘秀访将》、《雷宝童投亲》、《站花墙》、《花园对诗》等。
     “文革”的时候,作为“四旧”,二夹弦剧团被迫解散。到了上世纪80年代,部分二夹弦老艺人为挽救这一剧种,又在樵邱村重新组织人员开始表演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得到了一定恢复。但是随着这些老艺人相继谢世和后继乏人等因素的影响,二夹弦的处境令人担忧。2004年,在俎兴太后人俎书现、俎朝善等人的大力倡导下,樵邱村十几个二夹弦爱好者自筹资金,将所有能找到的二夹弦演员聚到一起,成立了一个民间二夹弦剧团,并开始到附近村镇演出,这也是目前滑县唯一一个演出二夹弦的团体。“到哪儿唱都很红火,群众也爱听,但就是收不来钱,演一场戏净往里贴钱,到现在我已垫了3万块钱,真快撑不住了。”俎书现如是说。
     当谈及剧团目前的状况时,俎团长很是无奈。大多数演员的心静不下来,因为他们还要操持田地;青少年很少有人愿意学唱二夹弦,一部分学成的演员也迫于生活不得不放弃表演,转而去外地打工。由于入不敷出,除了现有演员无法倾力投入二夹弦的表演外,用了多年的道具、服装等也一直没能更换,这使演出的质量也大打折扣。
     二夹弦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啻是个天大的喜讯,俎书现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国家要是能支持一部分钱,二夹弦重振江湖大有希望。我首先要办一个二夹弦学校,培养下一代,把二夹弦这一剧种传承下来。”
 (来源:文化传播网/作者:巫西群 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