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族的发祥地寻访满族风情,萨满文化是最有诱惑力的。 
  在距长春38公里的萨满欢乐园,我平生第一次和萨满一起聊天。 
  萨满对我来说是非常神秘的。我看不清她的脸,她的脸被流苏遮住,只有嘴唇和下巴露在外面,头上一顶圆圆的帽子,类似于瓜皮帽,红顶、黄色箍,帽尖上支着一只鸟作为装饰,腰系悬铃,悬铃下彩裙上垂挂着一条条长长的彩带,脚蹬皂靴,双手各执一把扁鼓和一条缠着彩带的鞭子。      左图:满族的鹿皮画。右图:新建的叶赫城
  我被告之,女萨满头上戴的帽子叫神帽,帽上的那只鸟叫神鸟,也叫神鹰(看不出那鸟像鹰),身后有一面铜镜,代表萨满一颗公正、仁慈、宽厚的心。腰上的悬铃是神器,因级别不同而个数不同,总重量一般在20至30斤,很沉的。手上的鼓,鹿皮做的,鞭子是弯曲的树枝缠出来的,用来击鼓,也代表坐骑。她说神在九天之上挥鞭,悬铃铛铛作响,代表神的步伐,告之神在走动。神是金眼金爪金嘴的雄鹰,它把一颗金蛋抱到了人间,撂在了部落里,金蛋裂开,孵出了一个哑女,她就是传说中女真部落的第一个大萨满,是鹰保护哺育了她。鹰是神话传说天宫大战中女王的侍女。女萨满表演了几段祭祀舞蹈。腰铃随着她腰肢的扭动左右摇摆,腰颤的频率越快,腰铃上的摇摆幅度越大,节奏越快,碰撞的响声也就越悦耳。这是一种奇异的神器,和女性的纤柔连为一体。 
  萨满是部落中的普通人,平时和大家一样参加生产劳动。萨满又是部落中有智慧的人,热心为族人服务的人。萨满是阿尔泰语系满族支的女真语,其含义就是“知道、智慧、晓彻”之意。他们承担着氏族的史官、神话的传诉、民族音乐与舞蹈的创作与传播、医治疾病、主持祭祀等等职责。这些人往往被族人推选为神权与族权于一身的“穆昆”。 
  她说萨满祭祀舞蹈有很多很多,有虎神舞、五魁舞(虎、鹰、豹、蛇、鹿)等等。各个家族有各个家族的祭祀方式,一个家族在举行祭祀时,别的家族是不可以参加的,虽然整个祭祀礼仪大同小异。祭祀舞蹈会有一群人,但只有一个是萨满,其余的全是栽力。祭祀的内容也很多,有家祭、火祭、雪祭。古时,部落举行重大行动前,要祭天、占卜,卜卜凶吉。 
  萨满欢乐园以史诗乌布西奔为线索,再造了日常生活中起码已不常见的萨满八大文化景观。我最关注的是梭罗杆子、萨满牌坊、鹿皮画、鱼皮画之类更带有民俗性的内容。梭罗杆子是像古庙前大旗杆一样的杆子,靠近杆头的地方是个斗,斗里放五谷杂粮或动物内脏,那是喂乌鸦的。这一定和努尔哈赤被乌鸦救过的传说有关。鹿皮画是在鹿皮上画的画,而鱼皮画则是用鱼皮剪裁拼贴出来的,都是很有特色的民族工艺品。
 左图:鱼皮剪裁拼贴出来的鱼皮画。右图:满族妇女的传统饰品   伊通牧情谷萨满
  伊通满族自治县牧情谷的萨满和长春龙湾的萨满有很大的不同。 
  感觉上,牧情谷的萨满更民间,更接近生活中原版的萨满。那位萨满是男姓,头戴礼帽,身穿马褂,民国时的市民打扮,50多岁的样子。他告诉我,他是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张氏家族镶黄旗萨满的掌坛人。 
  这位萨满掌坛人介绍说,萨满传人分4种:一是家传,二是师传,三是神授,四是“硬跳”。前两种,听音就能理解。神授?怎么个授法?面对我的困惑,他解释说,小时候,有病,在神前许愿,让神保佑自己病好,对神发誓,病好后就在神前效力,这样做了萨满的就是神授。“硬跳”萨满,是既不出于家传、师传,也不出于神授,而是自己喜欢,想干这个,要干这个,而成为萨满。 
  他说他是家传,也是神授的萨满,做掌坛人,到他这一代,已是4代了。 
  他说,萨满是能在人、神、灵魂之间进行沟通的。人、神、灵魂之间需要沟通,是萨满的任务,也是义务,就是帮助实现沟通。凡这一类性质的萨满,是凡家族烧香、祭祀,就会被请到家里,完成祭祀的使命。萨满坛师下有坛徒,不都是萨满。领坛人是得到师父秘诀的人。师父的秘诀,是不能随意出口外传的,徒弟中,看定了,把秘诀传授给他,他就是下一代的萨满,也是掌坛人。念口诀是烧香祭祀中最重要的一个程序,秘诀是口诀,但却是只有掌坛人才知道的口诀。他举“打五路”的例子,说,打五路有封刀咒,打开了,出血了,不用药,不请大夫,掌坛人自己处理,用封刀咒就可以把刀口封上,三五天就痊愈。封刀咒可以告诉你,但没有师授的秘诀,那个由掌坛人掌握的秘诀,也就是上一代掌坛人的授词,念封刀咒也不灵。 
  我看了这位掌坛人领着徒弟们的祭祀表演,先是说唱,后是技巧性很大、难度很高的抓鼓和双鼓表演,再后是打五路。全是男性,做高难度技巧性表演的不是萨满,是栽力,是坛徒,穿神裙,戴神帽圈,腰挂悬铃。掌坛人(萨满)穿马褂,和另两个穿马褂的人打手鼓。唱,是有腔有韵的说唱,比大鼓书、琴书之类的曲调简单,旋律起伏不大,但更带土腥味,更有乡土气,且听来很好听,有板有眼,抑扬顿挫的。抓鼓,单鼓舞花巧,双鼓舞高难度大,两位栽力走场,穿插呼应,相互配合,穿马褂的则打着鼓伴唱,给出节奏;双鼓舞更像杂技,和东北二人转中的手巾舞有相似之处,手拨鼓把,让鼓像扇子一样旋转。每个套路每个动作都有专用词,单片鼓、双片鼓,单挂、双挂,里挽花、外挽花、单顶、双顶……打五路,不是一般的杂技,是特技,两把死沉死沉的大铁刀,一把横在胳膊上,刀立住刃吃在肉里,另一把抡圆了往横在胳膊上的刀上砸,立刀不动不移,咣咣咣,在抡圆了的铁刀的砸击下,肉胳膊在锋刃上不红不紫。 
     除了打五路之外,还有送箭。送箭要唱神歌,神歌曰:箭身本是犀牛角,箭弦本是老龙筋,箭头本是炉中铁,千锤打万锤掂。箭杆本是檀香木,又配上方老雕翎,先射东,后射西,然后再射中间的,三箭射中金钱眼,施家后世做大官。 
  祭祀时的表演和舞台上的表演是不同的,三天两宿都得演,都得念。上祭品,猪半扇,黑毛猪,没有杂毛,大伙随礼,大伙吃。在念唱过程中有个治病过程,叫撂挂,有谁家请萨满做法事,撂挂过程中别家是可以借场面的,主家跪,你也跪,用10个铜钱编一挂,挂脖子上,不止编一套,心诚的得编9套,几套套脖子上,再给求治病的套上,有病的,那病就被带走了。病就好了。 
  这是民间依然沿袭,依然存在的萨满祭祀活动。 
  牧情谷也是以萨满文化为主打招牌的。它是更全面的展示萨满文化的地方,在它的女真古寨园区中,萨满文化展览馆是了解和认识萨满文化最理想的场所。文化展览馆前,建有长长的99级台阶的萨满神道,神道上分立两侧的神共18尊,日、月、星辰、虎、熊、狼、蛇等等。
  男萨满拿着神鞭和鼓跳祭祀舞蹈。(左图)
 长春龙湾萨满欢乐园里的梭罗杆子、萨满牌坊(右图)
    叶赫那拉的故乡
  寻访满族风情,不能不去叶赫满族镇。叶赫那拉氏有四女入选宫闱,最早的是清太祖孝慈高皇后,即努尔哈赤之妻,皇太极之母。尽人皆知的是慈禧太后,她的祖籍地是叶赫。还有光绪的皇后,是慈禧的侄女。清高宗乾隆的第二后也是叶赫籍。 
  我们赶到叶赫,遥见一泓碧水,水际山包上高高耸峙着一座古城,水围山台,山举城堡,甚是壮观。叶赫那拉城,曾有三座古城,都是邻水、依山而建。宫老62岁,长期做民政工作并研究叶赫满文化,他告诉了我们很多这一带的满族风土人情。他说白肉血肠,是满族遗留下来的典型风味。努尔哈赤四次攻叶赫城,攻下后,叶赫部的兵民父子兄弟不分,亲戚不离,女人穿的衣物,男人带的弓箭,各家的财务,均由各主收拾保存,迁徙到建州,入籍编旗,女真族统一为满。统一后,祭祀品由野味逐步转为毛色纯黑的公猪,鲜血灌肠,肉煮八成熟,在神案前摆毽子(整猪),敬神后再煮熟食用,血肠和肉都是切成片,一红一白,色彩对比鲜明,味道好,香,称福肉。现在年节都习惯吃白肉血肠。火锅,最初的形式是陶罐架在篝火上,打的野味,杂七杂八放在里面,边煮边吃,那时女真人进山狩猎,天寒地冻,又常遇风雪,不得不这样吃,有了铁锅,携带方便,这种吃法就成了传统。乾隆六下江南,每到一地,都吃火锅,让火锅风靡全国。农村用火盆、铁火盆、泥火盆,还是满族习性。满族待人接物讲究,上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没有菜,咸菜也要切成不同形状,拼出4个碟来待客。杀年猪,吃白肉血肠,300斤的猪总要有100多斤左右给亲朋好友、邻里街坊。孩子们的娱乐是,打棒、打瓦、打口袋。成年人,打花鼓棒,也叫花棒秧歌,棒40厘米长,头上有个槽,有个轴,拴上铜钱,哗啦哗啦响。组队,40人以上,有阵势,有气魄,边舞边唱。花棒秧歌男女都打,有一男必有一女,各占20,比东北大秧歌复杂,打鞋底,打鞋跟儿,打肩膀,花鼓棒在地上趟一周,意思是收割,动作优美。 
  现在的叶赫城是1994年建的新城。新城内重建了古驿站,开设了叶赫那拉三位皇后生平展,驿站还有沙字表演,上边的楼阁里还开设了叶赫古今名人展。 
  八角楼曾是古叶赫城的名筑,现在城角立起了五角亭,站在亭上可眺望转山湖,眺望锁湖之龟。那是对面的山包,看上去活脱脱就是一头卧水之龟,城下的这山包,也是一龟,两龟遥遥相对。沿城望城外,不是青山碧水就是沃田丰舍,长白山余脉,景色有一种独特的美。
 (来源:中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