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丰花灯被引入课堂,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图为戴水平老师在为学生讲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丰花灯是一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灯队表演艺术,有生、旦、丑三行。旦角一手捏手帕,一手扶车把表演,婀娜多姿;生角戴礼帽、眼镜,留长须,骑马扬鞭;丑角脸画豆腐块,双手推车,在生旦角演唱时插话逗趣。三人方步圆场,边走边表演,是一种粗犷、豪放的民间艺术。
     古诗云:“分宁(今修水县)玩灯有上千,难超塘城(今全丰镇)戏灯人。”江西修水县全丰镇作为花灯流行区域之一,历史上曾有“锣鼓一响,花灯上场”之盛。近年来,修水县文化馆和全丰镇对全丰花灯进行发掘、整理,创作排练的《花灯庆丰年》节目参加全省农民艺术节荣获优秀节目奖。2006年6月,全丰花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土艺术的全新感动
     全丰花灯艺术的保护传承可以算是民族特色艺术发展的榜样之一。这不仅是采访中修水县多位花灯艺术参与者一再表达的看法,也是记者在全丰采访时的深切感受。
     花灯艺术同农业劳动须臾不可分,所以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生带有不可磨灭的乡土气息。同全丰村民接触,其热情、淳朴、韧性十足的品质就像花灯唱词,简单、明了;革命老区人保护发展珍贵艺术遗产的不懈追求精神,如花灯曲调一样悠扬绵长。在花灯道具中,有很多灯具都是竹子做的,运输时容易压坏,携带不便,演员们就从市场上购得能折叠的圆灯笼。这些小小的细节反映出普通农民的聪明才智,更展示出他们对乡土艺术的热爱之情。
     乡土艺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获得创新的动力,富裕起来的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精气神投入到唱花灯活动中来。记者走访农民艺术团过程中,40多名演员不但筹资15万余元购置乐器道具,对原有传统剧目进行了排练创新,还编排了适应新时代的剧目,既适应民间走村串户演出,又可搬上舞台。作为乡土难离的农民们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花灯艺术值得尽最大的心力来投入和丰富。
     以家族、亲戚、邻里为单位,在劳作之余将这项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也是全丰花灯艺术的特色。全丰花灯有夫妻对唱,有孩子跟父亲学唱,更有兄弟姊妹之间的联唱,这项乡土艺术形式一直传承、发展下去,构成了另一种感动。  伴随着感动的也有大家对这项乡土艺术传承的担忧。走出乡土,步入中学、高校,正是这项乡土艺术延续传承、发扬光大的必由之路。采访临近结束时,记者遇见九江学院的专家组刚在全丰买走了一车花灯道具,作为该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陈列品,并用于教学科研之中。九江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龚晓天表示,他们将组织专家学者来全丰实地考察,正策划在全丰建立一个花灯教育基地,组织老师学生到当地现场上课,同时将邀请名师传授全丰花灯技艺。今后他们将以传播全丰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把九江本土文化作为创新元素,将传播本土文化与发展旅游相结合,共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