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客人 | 注册特产屋 | 登录特产屋
手机版  二维码  | 领先的旅游特产门户网站 齐全的中国各省市县特产、国外特产,登记查询销售求购特产
东北特产:
辽宁特产 吉林特产 黑龙江特产 内蒙古特产
华南特产:
广东特产 广西特产 海南特产 台湾特产 香港特产 澳门特产
华北特产:
北京特产 天津特产 山东特产 河北特产 山西特产
西南特产:
四川特产 重庆特产 云南特产 贵州特产 西藏特产
华东特产:
上海特产 江苏特产 浙江特产 安徽特产 福建特产
西北特产:
陕西特产 甘肃特产 宁夏特产 青海特产 新疆特产
华中特产:
河南特产 江西特产 湖北特产 湖南特产
国外特产
亚洲特产 欧洲特产 非洲特产 北美洲特产 南美洲特产 大洋洲特产 南极特产
特产大全网 特产大全网
特色文化
www.tcdqw.com
用户名:
密   码:
          


特产大全网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tcdqw 就是域名,记住下次登录哦!
   特色文化 — 特产  —  特产 —  特产   

10411.民族的记忆 国家的瑰宝:


推荐人:-特产屋   分类:     
相关查询:     特产店地图     特产店地图        旅游     旅游

   
    青海“非遗”传承人――才让旺堆
 索南卓玛
     才让旺堆简介     才让旺堆从少年时代开始传唱《格萨尔》,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方面成绩突出、贡献巨大。1990年,被吸收为国家干部,享受副高待遇;1991年,在中国社科院、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召开的说唱家命名大会上,获得了“《格萨尔》说唱家”的称号;1994年,在青海省第三届文艺创作评奖中,他说唱的《陀岭之战》之部获优秀作品奖;1997年,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社科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四部委特授予他《格萨尔》抢救和研究“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称号; 1995年,在庆祝青海省文联成立40周年之际,荣获青海省文联颁发的“在青海从事文学艺术事业40年作出贡献”的荣誉证书; 1999年,青海省第四届文艺创作评奖中,他说唱的《吉祥五祝福》之部荣获优秀作品奖;2004年,荣获全省文化系统“晚霞奖”;200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2007年,由文化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格萨尔》杰出传承人”称号。  
     居住在西宁的“荷马” 
     太阳像一千年前,或者更为久远的年代一样,按照天体运行的规律,不慌不忙地升起和降落。
     假如太阳也有大脑,也有记忆的芯片,它该存贮了多少令人惊异的图景!
     在这样宏阔的图景中,人类创造的历史和文明居于什么样位置?尽管从宇宙的维度看,人类用一代代生命织就的画卷,可能微不足道,却不能否认这样壮丽的光芒仍然在激励着后人前行。
     阳光照耀在今天的高原内陆城市西宁。在今天的阳光中,这个城市的人民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
     如同以往一样,一位年逾七旬的藏族老人焚香虔敬祷祝后,开始对着一架破旧的录音机吟唱雄狮大王格萨尔的英雄事迹。
     六十年来,他的内心始终浸染着另一个世界的色彩。在那个世界里,英雄的格萨尔是永居其中的核心,是不断创造和推动历史的传奇。这个不断生发的传奇故事,每夜以梦的形式进入老人的内心,等待第二天成为篇幅繁浩的史诗《格萨尔》的一个说唱片断……
     他就是《格萨尔》说唱艺人――才让旺堆。
     第一次见到才让旺堆是在四年前。得知我和同伴为采访史诗《格萨尔》一事而来,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所长角巴东主特意请来才让旺堆为我们说唱。
     猛然看去,这位面颊削瘦,有着古铜色皮肤的老人,与其他居住在西宁的藏族同胞并无差异;但是,当提到格萨尔,我们马上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一种深深的虔敬,一种难以抑制的激情。
     头戴仲夏(说唱时所戴的帽子),身着自制的说唱服装,才让旺堆以一种沉迷状态很快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虽然我们并不能听懂他的唱词,却仍然能够如同聆听音乐般,感知这部史诗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质地。
     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断言:中国无史诗。
     可是,当生发于雪域高原的雄浑史诗《格萨尔》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之后,德国哲学巨匠的这句名言自然成为了一句妄语。
     藏族史诗《格萨尔》与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并称我国三大英雄史诗。
     令人惊奇的是,产生于各民族童年时期的史诗,现在大都只能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存在;然而规模宏大的《格萨尔》仍然“活”着,仍然从草原深处传出它跨时空的声响。
     我国研究《格萨尔》的重要学者降边嘉措先生,在他的著作《格萨尔初探》一书写道:在《格萨尔》的流传过程中,那些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起着巨大作用。他们是史诗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
     《格萨尔》为什么还能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在雪域高原“活”着?就是因为草原上还有无数史诗的聆听者,就是因为史诗还葆有一批像才让旺堆一样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
     才让旺堆就是这活态史诗的一泓活水。
     再次见到才让旺堆是在今年四月的一个早晨。雨后的西宁散发着草原般清新的气息。这位民间诗神就居住在省文联一幢普通居民楼内。
     摁响电子门铃,女主人把我们让进屋内。满墙贴满了老艺人所获的各种荣誉证书;才让旺堆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在略显狭促的客厅,尽管那架老旧的卡式收录机放在墙角,却依然遮掩不住它在这间屋内的重要地位――才让旺堆现在的使命和工作就是抓紧时间把脑海中,把心里,把梦里的《格萨尔》说唱给它听,记录在磁带里,供学者们整理和研究。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记忆流传给后人。
     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副所长索南卓玛给我们当翻译,做解释。早年的才让旺堆尝尽了生活的苦楚;作为闻名藏乡的《格萨尔》神授说唱艺人,他走遍了雪域高原。
     恰如公元前六世纪于古希腊各城邦唱诵《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荷马,才让旺堆也流迹高山大湖间,在草原深处颂吟着天神之子、岭国国王格萨尔的丰功伟绩。
     如今,他就居住在西宁,就坐在我们眼前。
     可能是不耐烦等待自己的话被一句句翻译,老人开始用生硬的汉语和我们交流。我们大略知晓了这位藏族“荷马”的日常生活。老艺人一天只吃一餐,每夜他还在不断梦入神奇的格萨尔世界。第二天,对着收音机说唱完毕后,他会在下午到西宁的街市上走走。我无法猜测这位对格萨尔虔诚至极,以至认为自己就是格萨尔大将尕丁转世的老人,走在现代城市的大街小巷会生出什么样的感想,我只是感觉到与高山草原和高楼大厦联系同样紧密的西宁确有神奇之处。正像现代中国民乐大家王洛宾曾在西宁的街巷缓步疾行,构思乐音一样,正像当代诗雄昌耀曾是我们的邻居,并在西宁留下自己的精神气息一样,才让旺堆《格萨尔》的辽远、雄浑和神秘给西宁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人们常常把优秀的史诗看作一个民族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百科全书”,作为“百科全书”的载体,作为一个民族重大记忆的载体,《格萨尔》说唱艺人的价值不言而喻。
     才让旺堆就是这样一块青海的瑰宝,民族的瑰宝,国家的瑰宝。
     血管里响彻马蹄的声音
     才让旺堆的奇特经历 
     与史诗结缘
      1933年,才让旺堆出生于西藏那曲地区上安多地方一个贫苦的牧民家庭。在才让旺堆9岁的那年,父亲和哥哥不幸去世,最后就只剩下年迈体弱的母亲和他相依为命。不久,母亲因丧夫失子,悲痛成疾,终因饥患交加而离开了人世。
     母亲去世前曾给才让旺堆说:“我死后,你要到冈底斯等藏区佛教圣地去朝拜。”于是,才让旺堆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孤身一人向南走去,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朝佛生活。几年时间里,他踏遍了拉萨、日喀则、山南、昌都、江孜、阿里等整个西藏地区,先后朝拜了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著名佛教圣地,最后到达冈底斯。他怀揣一颗虔诚的心,满怀深情地向它叩拜,口中默默吟诵,向它祈祷,开始了他转冈仁波切(冈底斯圣山)的旅途。冈仁波切是藏区有名的圣山,每逢马年(冈仁波切圣山的本命年),来自藏区的信徒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朝拜这座圣山,以求吉祥太平。才让旺堆转山的那一年,正好是马年。经过漫长的一年零两个月,他终于磕长头围绕冈底斯山转了整整13圈。完成了朝觐圣山、超度父母亡灵的任务,他的心里多少有了点慰藉。此后,便踏上了归途。途中来到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错神湖,听人们说转过冈底斯山,再转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错湖,那样才算功德圆满。于是他又跟着随行的人们徒步绕了圣山和圣湖13圈。所有的心愿总算完成了,他的心里踏实了许多。有一天,他与随行者来到纳木错湖畔的一块岩石边休息,当地人称它为纳木错赤锅(沐浴的地方)。他们就在这里洗头、洗澡,除去身上的污垢,也解除了转山的疲劳。
     正值傍晚时分,才让旺堆不知不觉地睡着了。这一睡他竟连续数日昏迷不醒,不吃不喝,不声不响,随行的人们以为他病了,都不知所措。到了第7天,他终于醒来了。梦醒后的才让旺堆一反常态,一向默默无语、寡言少语的他口中念念有词,身边守护他的人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以为他病了或中了邪,便送到了附近的一座寺院。可是,那个寺院的活佛聆听了他的说唱后,开口说道:“他没有什么病,也没中什么邪,他嘴里念叨的是《格萨尔》的故事,具体内容是《格萨尔》祈祷三界众神和祝福万物生灵之颂词。”之后,应僧人们的要求,才让旺堆说唱录制了一部完整的《格萨尔》史诗部本――《卡且玉宗》。为此,经活佛授权,僧人们给才让旺堆制作了一顶艺人帽,由活佛亲自给他戴上。这顶帽子的授予,等于认定从此以后他是一位真正的《格萨尔》说唱艺人了。
     青海湖畔脱颖而出
      1987年,为了全面调查和掌握我省《格萨尔》民间说唱艺人,召开全省《格萨尔》说唱艺人演唱会,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在全省范围内作了一次大规模的艺人调查。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调查期间,我们了解了才让旺堆的基本情况。1987年9月,全省《格萨尔》说唱艺人在风光旖旎的青海湖畔拉开帷幕,才让旺堆应邀参加。演唱会上,才让旺堆以他惊人的记忆力、精湛的演唱获得了首届艺人演唱会一等奖。演唱会结束后,他被聘请到省《格萨尔》研究所担任专职说唱艺人,1990年被吸收为国家干部并享受副高待遇。同年,省《格萨尔》研究所派人带他到北京,北京的专家对他说唱的史诗部本作了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他说唱的史诗部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史料价值,是一位神奇的《格萨尔》说唱艺人。
     心灵手巧的全才
      我们与才让旺堆相处了21年,在多年的接触中发现,他除了说唱《格萨尔》以外,还会行医、裁缝、木工等,真可谓心灵手巧,无所不会。他平时所穿的藏袍、戴的“仲夏”都是自己亲自设计缝制的,非常精致、得体。前几年,他亲自设计、缝制了8套格萨尔大将的服装、两顶艺人帽子、一幅唐卡,其中将5套服装、一顶帽子和一幅唐卡无偿地赠送给了省《格萨尔》研究所,现保存在研究所资料室,还有3套服装和一顶帽子赠送给了全国《格萨尔》办公室。最近,他自己又缝制了一套服装,极其精致。
     历史上,《格萨尔》说唱艺人大多出生在农奴、牧民或其他贫苦的人家,社会经济地位十分低下,可以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上层统治者把他们统统说成是要饭的。多数艺人一贫如洗,和一般乞丐的不同之处,就是他们具有一技之长,靠说唱史诗换取报酬。一旦生病不能说唱,或者无人施舍,只好领着一家人到处乞讨,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伟大的史诗艺术家们就是在这种饥寒交迫的生活中生存的。著名艺人才让旺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自他的父母去世以后,他的生活就没有着落,只有靠乞讨来维持生活,直到1957年成家后,全家搬迁到青海省唐古拉地区安家,从此结束了流浪生涯。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知识面,为他以后说唱史诗、丰富史诗内容打下了基础。(作者:索南卓玛 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副所长)
     他为什么能成为说唱艺人
      笔者以为,对才让旺堆成为说唱艺人的几个主要因素,应加以科学的评价。下面笔者就此试谈一下个人的观点。
     一、才让旺堆从小就很聪明,有惊人的记忆力。他熟知每部《格萨尔王传》中大小掌故,一经提问,总是应答如流。他还对自己8岁以后的经历记忆犹新。他虽不识字,但自从到了省《格萨尔》研究所,不到两年时间,他已能阅读《格萨尔王传》和藏文报纸,并能正确写出每部《格萨尔王传》的书名。目前,他已能用汉语与人对话。这一切都说明他天资聪慧,记忆超人。笔者认为这是他成为艺人的先决条件。二、才让旺堆自小喜欢酒曲、拉伊、谚语等民间文学,并且口齿伶俐,不论到哪里,都喜欢用歌声表达他的情怀。特别是在赛马会等盛大节日上,他必定会献上一曲祝福歌。人们都喜欢听他唱歌、讲故事。在他身上,沉淀着厚实的民间文化。这为他成为艺人,打好了语言基础。     三、才让旺堆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是一位见多识广的人物。他一生云游过许多地方,并到过尼泊尔等国。他饱览人间奇观,广听各种趣事,熟知许多地方的风俗习惯,就现在来说,他精通藏族三大方言。还与各方的说唱艺人、歌手有来往,与他们切磋演技,相互汲取。在云游过程中,他还朝拜过许多格萨尔遗迹和遗物。长期的流浪吟诵生涯,使他大开眼界,拓宽知识面,为他以后成为说唱艺人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可资利用的现实资料。
     四、才让旺堆所走过的道路曲折坎坷,除了说唱《格萨尔王传》,他还从事过放牧、打铁、缝制藏靴藏袍等许多职业。他还曾镌刻过经文,为人看病抓药。他学什么会什么。这对他以后成为说唱艺人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五、在才让旺堆的故乡,对《格萨尔王传》非常尊崇,几乎和佛教信仰处于同一地位。这里有一种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和四月十五,人们都要聚在一起,为格萨尔王和岭国三十员大将煨桑祈祷。村子里或家人发生什么灾难,便请人说唱《格萨尔王传》驱邪。才让旺堆深受这种环境和宗教的影响,使他从14岁起,就养成了为格萨尔王点酥油灯、煨桑、祈愿保佑的习惯。他还常说,就因为他对格萨尔王的无比敬仰,才使他能够说唱《格萨尔王传》。他这种专心不二的信仰和虔诚,为他成为说唱艺人奠定了思想基础,给了他一种精神力量。
     传唱《格萨尔》的民间诗神
     杨恩洪采访录
     杨恩洪,女,汉族。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藏族文学研究室主任;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杨恩洪教授第一次见到才让旺堆是在1989年年初,于成都举行的全国首届《格萨尔》研讨会上。才让旺堆的说唱艺术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杨教授开始向这位民间诗神投去了关注的目光。
     6月20日,我终于联系到了杨教授。她下午就要去国外,早晨通过电话所作的这次采访,于我是一次难忘的学习。
     记者:您长期研究《格萨尔》,二十多年来在做《格萨尔》艺人的寻访和研究工作;青海的才让旺堆与其他省区的著名说唱艺人相比,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杨恩洪:才让旺堆出生在青海唐古拉与西藏那曲的交界处,他的成长经历就是一段传奇。我觉得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第一,苦难的童年,长年浪迹高原雪域,转山朝佛,让他的人生阅历变得非常丰富,对人世的认识很深。这样,当他说唱时,就非常具有感染力;第二,做梦对于他非常重要。才让旺堆多年来都是以夜晚做梦、白天说唱的方式,来表现和丰富《格萨尔》史诗的。他的夜梦不断,就说唱不断;第三,才让旺堆在说唱前或描述史诗某段情节前,眼前总会出现一幅画面。和现代大多数人长于逻辑思维不同,才让旺堆的图像记忆非常发达。在他说唱时,眼前展开的是一幅幅史诗的画面。每次说唱,他都仿佛完全置身于史诗浑阔神奇的场景之中,达到了将自己融化于史诗的境界。另外,他说唱的显著特点是,融说、唱、表演为一体,如痴如醉,极具感染力;第四,才让旺堆说唱的曲调非常丰富。他在说唱时,融入了大量唐古拉地区的民歌元素,并且为史诗中的主要人物设置了专人专曲;史诗的每一部、每一大宗和中宗又分别有独具的主要调式,听来令人叹为观止。
     记者:您和其他学者研究表明,《格萨尔》说唱艺人脑海里储藏的史诗的量,远远多于现在收集到的各种文本。才让旺堆自报能说唱120部,像他这样的艺人现在还有多少?
     杨恩洪:对《格萨尔》分部的统计,现在还只能是估算。这部史诗现在还在不断生长,而各种神授艺人对于部、宗的划分不尽相同。在传统艺人中,才让旺堆的说唱无论在量还是在质上都是非常突出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做调查时发现和才让旺堆相似的艺人有26位,现在只余8位。
     记者:才让旺堆不能识文断字,却能演唱这样繁浩的史诗。他的才华来自于记忆吗?
     杨恩洪:对于神授艺人,世界格萨尔学界观点各有不同。有人认为这是艺人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杜撰的;有人认为艺人不明白自己的创作冲动――类似柏拉图所言的“迷狂”状态,而以为神授;当然,也有人认为是神授。
     在才让旺堆这样的《格萨尔》史诗说唱艺人身上,确实有一些未解之谜。如果说他的说唱仅仅是即兴,我们难以解释文盲怎么会有这样高级的文学水准。
     从理论上讲,人类大脑的储量是巨大的,现在人们利用和记忆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也许,神授艺人具有开发大脑的特殊能力,记忆力超人。在藏区有口耳相传的传统,藏族古代民间文化主要依靠这种方式传承。
     记者:史诗《格萨尔》是人类文化景观中的一个传奇,传唱艺人则是传奇中的传奇。现在,他们的状况怎样?
     杨恩洪:说唱艺人是《格萨尔》的主要保存者和传播者,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史诗的载体,在他们的头脑中保存了大量的史诗作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花大力气搜寻和保护这些民间诗神。1990年,在北京召开了《格萨尔》艺人命名大会,扎巴、玉梅、才让旺堆等22人被授予“《格萨尔》说唱艺术家”的称号,并把他们请入最高学府或科研单位,进行及时录音抢救。过去的说唱艺人大都处于流浪状态,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现在国家对他们非常重视,解决了他们的生活之忧,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因为上世纪80年代,通过广播、书刊等形式,史诗《格萨尔》在牧区有了广泛的传播,再加上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因素,我们发现,新的一批说唱艺人又在草原诞生了。他们大都在20岁至40岁之间,分布在青海的果洛、玉树,西藏的昌都、那曲等地。和老艺人相比,他们唱得更简洁一些,共有二十六七人。
     记者:《格萨尔》的生命力为什么这样强盛,它靠什么在民间流传千年?
     杨恩洪:《格萨尔》是藏族牧区人民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对于不识藏文的牧区人民来说,《格萨尔》是一个既听得到又看得见的英雄传奇,在他们的生活中,《格萨尔》是主要的精神支柱之一。艺人们带给他们的不单单是一个故事、一场战争的经过,而是一种精神,它鼓励人们去追求真、善、美,并相信一切丑恶的势力终将被消灭,使人们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去战胜高原的恶劣环境,以及他们遇到的一切艰难困苦。
     史诗《格萨尔》说唱在民间经历千年不衰,赖于两个决定性的因素:第一个是民间说唱艺人,第二个是听众。史诗在民间艺人与牧民之间,以说唱的形式,使两者感情达到相互交流、互相理解、互相默契从而流传下去。
     《格萨尔》说唱正是在这种牧区群众的自我娱乐中和不断再创作中,完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进程的。
     记者:这是不是说《格萨尔》还会以这种“活态”方式继续传播下去?
     杨恩洪:观察世界各民族的史诗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即史诗的传播和存留都会经历从口头到文字、从传唱到书本的过程,《格萨尔》也不会例外。即使在今天还能出现一批年轻艺人,也不能说明我们的口头传统会永远延续下去。
     希腊人已经无法看到和听到荷马是在用什么样的方式传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幸运的是,我们还可以看到才让旺堆等艺人说唱《格萨尔》。
     1983年以来,抢救《格萨尔》的工作连续被国家列入“六五”“七五”重点项目,抢救、搜救、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抢救工作还是很紧迫,因此,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整理才让旺堆的说唱艺术。西藏扎巴老人去世后,带走了他还没有唱完的史诗,我们应该少留一些类似的遗憾。
     才让旺堆说唱的《格萨尔》
     每当人们问起他《格萨尔》究竟有多少部、多少宗,他的回答是:“那就像天上的星星、地上长出的青稞,数也数不清,比较大的有四大降魔,而宗则有18大宗、46中宗,至于小宗就数不清了。按照通常人们的说法,岭国有30英雄,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一部来!”那么,你能说唱多少部?他自报能说唱120部《格萨尔》史诗部本,并给我们把120部的目录一一报上。我们以他报的目录,编排了顺序。截至目前,他已说唱录制了《阿达夏宗》《吉祥五祝福》《犀岭之战》《梅毛水晶宗》《狮虎海螺宗》《陀岭之战》《嘎德智慧宗》《扎拉盔甲宗》《南铁宝藏宗》《征服南魔王》《香日王》等11部濒临失传的史诗珍本,共计900盘磁带(每盘60分钟),约300多万字。其中《陀岭之战》之部于1994年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吉祥五祝福》于1997年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南铁宝藏宗》于2005年10月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嘎德智慧宗》于2005年8月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阿达夏宗》于2005年12月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从唐古拉走来的民间艺术家
     才让旺堆的说唱风格 
     《岭?格萨尔王传》的艺人说唱,有神授说、伏藏说、悟光说、释画说、授艺说等,每一种说唱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才让旺堆属神授说,他的说唱风格与众不同,很有特色。
     才让旺堆每次说唱之前,都要祭奠英雄格萨尔和岭国三十员大将等。随后便趺坐如盘,双手合十,虔诚祷告,尔后开始说唱。每说完一部,也要祭奠。他自从进入《格萨尔》研究所后,先后说唱了11部《格萨尔王传》,每说一部,都是如此。
     才让旺堆以往说唱时,随身携带弓剑、“仲夏”等物,还备有格萨尔王和岭国三十员大将的唐卡画等。据他称,在说唱时,根据说唱内容中人物的动作,配以一定的手势舞姿,一来可加强说书的乐趣,二来也能吸引观众。在说唱过程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他脸上的表情也时喜时悲、时怒时欢,并且手舞足蹈,与口中的唱词配合默契。
     才让旺堆在说唱时,精神高度集中,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观众或合十聚拢的手指。说唱内容总是一气呵成,又急又快。如果让他停下,只要招手示意,他便能自动停止演唱。停唱时间可短可长,或几天或几个月均不防碍他再次接着演唱。他的说唱不受时间、环境等的影响。这可能便是“神授仲肯”的一大特色。
     才让旺堆的说唱曲调丰富多彩。他说唱时,能根据不同人物配以不同的唱腔。就格萨尔王来说,在降伏十八大宗时有不同的十八种唱腔。如在降伏魔怪鲁赞时,为“驱赶黑暗的白色六律”调;降伏霍尔国白帐王时,唱腔为“食肉吮血”调;降伏姜国萨丹王时,唱腔为“杜鹃远鸣”调;降伏门国辛迟王时,唱腔为“六变神音”调……才让旺堆的说唱曲调与版本中所提及的说唱曲调亦有所不同。首先,就格萨尔王和其他岭国英雄的说唱曲调在称谓上有区别;其次,唱腔各异;第三,唱腔的数目也有差异。另外,才让旺堆的说唱分繁扩、适中、简略三种。可视听众的要求和时间限制而定。如《楠铁宝藏宗》为繁扩,全书共五十多万字,120余盒音带。《吉祥五祝福》为适中,约十万字,33盒音带。据他称:在喜庆的日子,如赛马会等场合的说唱均属简略。
     另外,才让旺堆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对生活总是很知足。从唐古拉到西宁,对一个藏族老人而言,会有诸多不便和难处,可他却很快适应了这种环境,毫无怨言。这也是才让旺堆与众不同的特点之一。
     发现民间“诗神”
     1984年,在国务院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在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西藏拉萨召开了全国首届《格萨尔》民间说唱艺人演唱会,来自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新疆、内蒙古等七省区的34名民间艺人参加了这次盛会。
     紧接着,1987年9月在风光旖旎的青海湖畔召开了青海省首届《格萨尔》民间艺人演唱会,来自全省4州8县的18名艺人登台亮相,进行角逐。在为期数日的比赛中,艺人们各显其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演唱技艺。最后,5名优秀艺人摘取了本次大赛的桂冠。值得欣慰的是,在这次演唱会中,年轻艺人格日尖参,唐古拉艺人才让旺堆和画风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地区特点的民间绘画大师尕尔洛等艺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会议结束后,艺人才让旺堆被邀请到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作为专职说唱艺人。由于他演唱的史诗部本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和欣赏价值,1990年被吸收为国家正式干部,享受副高级职称待遇。截至目前,我国有6位《格萨尔》民间艺人被吸收为国家正式干部。昔日到处流浪、受人歧视的乞丐,今日被当作国宝,受到人民政府的关怀。
     1989年3月,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在北京联合召开艺人汇报演唱鉴定会。会说唱120部的艺人才让旺堆在会上演唱了《格萨尔》精彩的片段,赢得了专家学者的一片喝彩声,与会同志高度评价了他的演唱艺术,认为他是一位才华超众、非常难得的说唱艺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宝。他说唱的史诗部本,内容新颖,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语言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抢救《格萨尔》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格萨尔》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前我们最紧迫、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是,对青藏高原地域《格萨尔》全景文化进行一次撒网式的普查、整体盘点,并遵循科学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
     一、搜集和保护好《格萨尔》说唱艺人的珍贵资料,包括艺人的简历、学艺过程、艺术生涯,说唱的部本、录制的磁带、记录的本子,录音、录像等有关声像资料以及艺人有关的生活和说唱活动的照片等;将其活的生存状态与传播状态立体地、形象地记录或录制下来,逐步建立完整的、系统的艺人档案或信息资料库。
     二、建立《格萨尔》文化传承人的认定,通过扶持资助等手段,鼓励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传播。
     三、针对如今以鲜活的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活跃在民间的寺院傩戏、演唱曲调、遗迹、戏剧、绘画、传说故事等,忠实地、分门别类地记录原生态的文化形态,使其保持原汁原味,并了解和掌握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的环境及存在的问题等。
     三、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的手抄本、木刻本和文物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四、依托《格萨尔》史诗深厚的文化积淀,结合藏文史料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研究,探究《格萨尔》史诗产生、流传、演变过程以及藏族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藏传佛教寺院在史诗传唱、收藏、撰写、研究、收集格萨尔文物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向世人展示《格萨尔》这一青藏高原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来源:西海都市报)


 






     分享到


    查看推荐人:-特产屋的其它特产


我要留言    留言人: 更多评价
印象:
内容:
  验证码*  (* 请在左框中填写小图中字母或数字)
 

 
 
 
 
淘宝推荐相关特产销售
 
 
本网站所属权:特产大全网 Email地址: 444853730@qq.com 官方QQ: 444853730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特产大全网  渝ICP备08100157号
Copyright. ©2008 tcdqw.com, All Specialty in the site.All Rights Reserved
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