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鼓吹乐成为首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今年75岁的玉素甫江老人获得此项传承人称号。4月2日,记者前往伊宁市克伯克于孜乡,采访了这位对纳格尔鼓乐矢志不渝的民间老艺人。
  自小学艺矢志不渝
  见记者到来,玉素甫江老人当即在家里摆起了纳格尔,明快、响亮的鼓声吸引了周围很多邻居前来观看。
  但凡了解玉素甫江的人,都知道玉素甫江从年轻时起就是一位“纳格尔其”(擅长维吾尔鼓吹乐的艺人)。老人两三岁时,嘴里就“咚咚哒哒、咚哒哒、咚哒”地模拟着鼓乐,后来家里的面盆、水桶都成了他的鼓,为此玉素甫江没少挨母亲的打。5岁那年,每到附近学校升国旗的日子,小玉素甫江就会早早爬在栅栏外等候。升国旗仪式一结束,小玉素甫江就会冲进学校抱着鼓不放。伊宁市第三小学的伊明老师见他如此痴迷鼓吹乐,就收他为徒。玉素甫江天资聪颖,悟性极高。伊明老师时常赞赏他说:“就算你父母不让你来学鼓吹乐,我也要请你来学呢!”小学毕业时,玉素甫江已将伊犁“十二套鼓乐”全部学完。伊明还将他师傅的纳格尔送给了玉素甫江。1956年,玉素甫江在独山子杂技团担任吹号工作,后来回到伊犁,在原利群皮革厂工作至退休。
  工作之余,在节日、婚礼及各种麦西来甫等喜庆场合,总是少不了玉素甫江的身影。每逢古尔邦节、肉孜节,玉素甫江与乐手们在广场上敲响纳格尔,吹起苏乃依,远近的群众聚集在周围,随着鼓乐声翩翩起舞,场面十分壮观。
  纳格尔的历史
  玉素甫江老人告诉记者,纳格尔与西洋乐器定音鼓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同起源于西亚和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的罐鼓。纳格尔是罐状单面皮鼓,其腔体以生铁铸就或以胡杨树干挖空做成,蒙以骆驼皮。总是一大一小成对使用,以小槌敲击,发出“咚、哒”的音响。公元5世纪,纳格尔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在维吾尔族民间广为流行。因鼓身用铁铸成,故汉族称其为铁鼓,又有冬巴之称。清代列入回部乐中,当时称为“哪噶喇”,至今它的阿拉伯名字还叫纳格拉。
  鼓吹乐乐队常由一个苏乃依、三对纳格尔和一个冬巴克组成,其中苏乃依和纳格尔为必不可少的主奏乐器。三对纳格尔又按形制大小及所发出音高的不同分别称为头鼓、中鼓、尾鼓。头鼓常作复杂的变奏,在整个乐队中起着指挥的作用;中鼓则在奏出基本节奏型的同时与头鼓轮流加花;尾鼓一般形制偏大,发音低沉,主要担任基本节奏型的演奏。
  纳格尔的题材
  维吾尔族的鼓吹乐曲随着歌舞的发展,形成结构庞大的乐曲,在伊犁流传有《赛乃姆》、《双赛乃姆》、《萨里哈》、《夏地亚那Ⅰ》等十二套传统乐曲,题材广泛,节奏明快,既有用于宗教、迎宾的乐曲,又有适于野游、围猎的乐曲,还有用于婚礼和麦西来甫的乐曲。每套多由二至四个不同的曲调组成,其结构大都以散板序奏开始,后接一系列由慢渐快、由抒情至欢快、热烈的乐曲,最后又以散板乐句结束。
  采访到最后,记者问玉素甫江老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玉素甫江回答:“我是纳格尔鼓乐艺术在伊犁河谷的第三代传人,伊明一生总共教出5个人,其余4人都相继离开了人世。我今年也75岁了,希望能多教一些学生,有一天我不在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艺术也不至于失传!”
  目前,纳格尔鼓乐主要分布在伊宁市、霍城县、伊宁县,能够演奏全套纳格尔鼓乐的艺人也只有玉素甫江一位老人了。尽管老人收了几个徒弟,但他们也只学习了三四套演奏方法。目前,纳格尔鼓乐艺术急需传承人。
 (来源:天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