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一早,中国萨满文化遗存学术研讨会参会代表数十人前往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在那里,他们参观了满族博物馆。下午,代表们在牧情谷旅游风景区内观看了3个家族的4项萨满表演,专家们对此次精彩的萨满表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尤其是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更抓住时机,纷纷拿出照相机、摄像机来记录萨满表演。各地专家呼吁,这种传承到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社会应该尽全力地保护和挖掘。
     萨满祭祀
     腰铃重10多斤
     22日13时许,天气放晴,在牧情谷旅游风景区神鹰山上的祭坛表演场内,当穿着“神服”,佩带沉重腰铃,手拿鼓和马叉的70岁老人石宗祥在助手的陪同下出场,整个表演场马上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全部集中在这位年迈的萨满身上。石宗祥一开始跪倒在地,有节奏地敲响鼓,伴随着鼓的韵律,石宗祥哼唱起了苍凉而又极具韵味的“神曲”……
     “我这个腰铃是祖上传下来的,一共能有10多斤重,共有48个铁铃。”石宗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是吉林省九台市满族石姓萨满第九代传人,他所表演的是萨满祭祀中的一个片段,名字叫做“野神祭”。
     另外,来自吉林乌拉街83岁高龄张俊文老人,和四个族人一起表演了萨满祭祀――“放鹰神”。
     银簪穿腮滴血未流
     两根银簪子从两腮穿过,拔出时滴血未流……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您能想像这样的一幕吗?昨日,当来自吉林乌拉街汉军旗萨满传人张宗华带来这样一场完美的表演时,表演场上的观众不禁发出了一声惊呼。
     张氏家族的表演从一开始就让大家大开眼界,第一个表演叫做“打五路”。张宗华扭动腰铃,他的儿子张洪年也参与表演。表演中,张洪年手握两柄大刀,一柄刀刃面向自己的胳膊。每开一路“光明大道”,张洪年都用力地将另一柄刀背砸在胳膊上的刀背上数次,砸的同时口中“喝、喝”作声。表演进行得惊心动魄,然而他的胳膊并未受伤。
     张氏家族表演的第二个节目“放泰尉”更是引人注目。张宗华告诉记者,这个表演讲述的是上方一位野猪神来到人间玩耍,走时带走了人间的邪恶和灾难。表演中,张宗华还需要模仿野猪神,儿子张洪年边哼唱着“神曲”边将两根银簪子分别插在他的两腮,观众们纷纷将相机、摄像机的镜头精确“瞄准”,记录下了这精彩一幕。随后,两腮插有银簪子的张宗华扭动腰铃,伴随着鼓点和“神曲”的旋律摇摆舞动。当儿子张洪年慢慢地将银簪子卸掉时,观众们的心被再次牵动,当看到张宗华两腮完好,滴血未流,观众们不禁惊叹起来。
 
     咋传承得想个招
     22日,记者发现,石宗祥的助手在协助他表演时,一些细节方面显得有些生疏,不能与老师石宗祥很好配合。“这东西又不能挣钱,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学了。”当记者谈起这个问题时,石宗祥透露出了自己的一块心病。
     “我没什么文化,这些东西让我写,肯定写不出来,只能从"脑袋"里"拿"了。”石宗祥告诉记者,让他心痛的是,虽然自己是萨满传人,但是他的几个儿子对这件事并不感兴趣,没有一个人愿意继承他的这份遗产。而且同族里的很多年轻人都跟他的儿子们一样,不愿继承,而且有些人对此很反感,这让石宗祥很苦恼。
      石宗祥说,多少年来,他始终坚持寻找传承人,并办班传授萨满表演技艺,可是经费上一直有难题,这笔经费对靠种地为生的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希望能有一笔经费支援他办萨满文化表演培训班,传承这种文明。“我会不遗余力地传承下去。”石宗祥说。
     看过精彩的萨满表演后,很多萨满文化方面的专家赞叹不已。他们鼓励这些萨满,一定要将这份遗产保留下来,传承下来。各地专家纷纷呼吁,这种传承到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社会应该尽全力地保护和挖掘。据了解,这次参会的代表分别来自北京、新疆、内蒙古、西藏、广西、上海、辽宁、黑龙江、吉林等省、市、自治区,共计80余人。大会收到论文近40篇,不久,这些论文将被编制成论文集,供中国萨满文化遗存学术研究。
     相关资料
     萨满文化与“跳大神”完全不同
     提到萨满跳神,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民间流行的巫婆和神汉的“跳大神”,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萨满跳神只是萨满举行诸多仪式的一部分,最初并不收取任何报酬,也并不仅仅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仪式的需要。“跳大神”则是留存在民间的,纯粹以欺骗为手段、以赢利为目的而进行的封建迷信活动,是被国家明令禁止的。(隋胜伟)     (来源: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