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脸真诚,谈吐流畅,处处流露出聪慧和豪爽。    他,佩戴着红色的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胸牌,显得比平时精神了许多。    他,就是被外界称为“少帅”的东阿阿胶传承人――公司总经理秦玉峰。    两会期间,围绕着如何扛起阿胶传承大旗的话题,秦玉峰总经理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为什么阿胶传承人选中的是你
     记者:全国阿胶企业近百家,职工数万人,为什么阿胶传承人选中的是你?
     秦玉峰:可以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先说天时,“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阿胶起源于东阿,最早可见记录载于《神农本草经》,至今已经2500年有余。曹植称其为“仙药”,李时珍更称阿胶为“圣药”。历代皇家贵族把阿胶作为贡品,每年冬至派大员监制阿胶的历史也早已源远流长。
     清朝的时候,到冬至这一天,皇帝派四品大员到东阿监制阿胶,监制的阿胶就是九朝贡胶,而且是冬至这一天,子时取水,由传承人率众高徒用宫廷秘方炼制冬至九朝贡胶,以保证其疗效品质。
     我们在整理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时候,发现冬至九朝贡胶的制作方法,制作工艺,制作的时间、地点,选用的原料都非常讲究,记载得非常详细。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为了抢救性地对冬至九朝贡胶的制作技艺进行保护,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坚持按照原有工艺要求精心制作。首先是驴皮,要选用乌驴的皮。这种驴皮是纯黑色的,像乌鸡一样纯黑。乌驴资源是十分稀缺,在冬至前一个月取其皮,此时驴营养最丰富。用这种驴皮作为炼制冬至九朝贡胶的原料,是保证冬至九朝贡胶疗效的基础。
      为什么冬至九朝贡胶最好?
     我们通过深入研究发现,我国24节气是自然科学体系,它记录了天体运行的一些规律,是中国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总结。当时的冬至九朝贡胶炼制,对原料的选择,对时间的选择,符合自然规律,是中华养生智慧的结晶,是有科学道理的。
     再说地利。水是阿胶之魂。东阿地下水得天独厚,它是太行山、泰山两山脉交汇的地下潜流,相对密度1.0038,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相对于其他地方的水,每立方米重七、八斤,是炼制阿胶最理想的电解质。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说是上天所赐。
     再说人和。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各行业百废待兴,作为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传承内容,东阿阿胶厂于1952年在东阿县成立。在此之前,东阿县的阿胶生产已经维持了两千多年的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并一直秉承传男不传女的工艺传承模式。随着新中国现代阿胶奠基者刘维志进入东阿阿胶,这个虽有国营工厂身份,但实际与作坊生产相仿的企业迎来了第一轮的转机。而我则正是刘维志时代成长起来的阿胶人。我1974年10月,进入东阿阿胶厂参加工作,自17岁起即师从第七代传人刘绪香老药师钻研阿胶传统炼制技艺,至今从事阿胶行当已达35年,精通泡皮、切皮、化皮、熬汁、浓缩、凝胶、切胶、晾胶、擦胶等全部制胶技法,成为创于清代嘉庆五年、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东阿阿胶制售堂坊――同兴堂第八代传人,也是有完整传承记载的第八代阿胶传人。总起来说,我之所以被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唯一的阿胶制作技艺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阿胶的发源地、全国阿胶生产技术最先进的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得天独厚的生产原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胶制作技艺保密工艺,同兴堂阿胶第七代传人的口教身授……
     记者:也许你没有想到,少年时走入的工厂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首批重要复兴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物,你忍耐着高温埋头苦炼的阿胶正是中国数千年中医药的文化瑰宝,更没有想到从临时工到学徒、班长、再到科长、副总经理、总经理,32年后成为第八代传统阿胶技术的继承人,是你坚韧不拔的努力和历史将你一步步推到了这个位置。
     怎样扛起阿胶传承的大旗
     记者:传承人一端连系着历史,一端肩负着未来,既要继承阿胶文化的精髓,又要发扬光大,任重道远。你是怎样做的?
     秦玉峰:对中国传统滋补养生之道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药三大宝是人参、鹿茸和阿胶”,也就是说,传统上的人参、鹿茸与阿胶并列为滋补领域内的顶级产品。可是在那段时间我却经常问自己,我们获得与人参、鹿茸相对等的价格体系和市场认知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明代有一个记录商业史的目录,对阿胶的商业流通做了一个详细的记载,阿胶当时每市斤税收征银一钱六分,按当时税收惯例,流通税占销售额1/20,折算阿胶价值每市斤三两二钱白银,折算到现在相当于每市斤4000-6000元人民币,这是它当时的商业价值。这一算,我再也坐不住了,兴奋得在屋里踱来踱去:终于找到了一条能让阿胶实现价值回归的道路。
     记者:东阿凭借着一些独特的销售手段保持了良好的市场地位,但是以补血为主诉求点的战略地位与产品定位,以及消费群体的相对老化,制约了阿胶的价值回归。你是如何解决这个严峻问题的?
     秦玉峰:为了大力推动阿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价值回归,2006年开始,我开始组织专门班底,搜集、挖掘并整理大量阿胶用方。我们把历史上对阿胶的评价,历史上医学家、药学家、消费者对阿胶的评价进行梳理,发现阿胶的医方医案,中医内科、外科、养颜、养生、保健经典名方3200多首,还有膏方200多个,食疗方200多个,这些都整理出来了。我当时的想法是,阿胶为什么叫阿胶,它有哪些作用,要把它弄清楚,告诉消费者。
     那段时间,我的心情一度很复杂、很矛盾。一方面,我为整理这些材料得到的结果而感到兴奋,而另一方面,我却清清楚楚的看到了我工作当中的不足。到现在为止,我们到底继承了阿胶的什么价值?说来惭愧,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补血功能,然而,幸运的是,我终于找到了事业发展的方向,那就是将阿胶回归到滋补养生这一主体上来。
     清朝的中医大家叶天士讲过,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是滋补最好的一个产品。包括元代著名的元曲都曾经记载阿胶的盛行与价值:“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线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还有明代的何良俊(音)一首诗当中提到:“万病皆由气血生,将相不合非敌攻,一盏阿胶常左右,扶元固本享太平”这些都是对阿胶滋补养生保健价值的评价。
     记者:谈及阿胶,秦玉峰总是一腔自豪,神采飞扬,唐诗元曲信手拈来,但深知阿胶的神奇功效,却不能令它为广大消费者所了解,这些都使秦玉峰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痛苦不堪。     怎样引领阿胶的未来
     记者: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的。阿胶事业的发展也会遇到艰难险阻,如何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怎样引领阿胶事业的未来?
     秦玉峰:公司的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是:单焦点多品牌发展战略。单焦点就是围绕阿胶主业来做,多品牌就是以阿胶为平台,向上下游延伸,上游是第一产业,乌头驴的养殖业,下游是健康服务业,围绕健康服务,对人进行健康管理、养生保健,把健康送到家庭,送到消费者手中。
     近年来,原料驴皮供应日趋紧张,价格不断提升,是我们遇到的重大挑战。因为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毛驴的役用作用被弱化了,饲养量和存栏量急剧减少,我们开始进行毛驴价值的转化,就是从役用向商品转化,象养牛、养鸡、养猪一样,建立养驴基地。我们发现驴的养殖成本很高,单靠驴皮拉不动这个市场,驴皮占整个驴价值的1/10,大部分都是肉,要靠肉来拉动这个市场!于是公司提出了“以肉谋皮”的原料策略。对驴肉食用价值不少地方都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的传统认知。驴肉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这就是中国最大的特色,我们要靠吃肉吃出一个市场来,吃驴肉的多了,驴肉的价值被认知了,驴肉的营养保健价值被认知了,驴的商品价值被提升了、养驴的积极性就来了,我们的皮就有保障了。在种种困难之下,公司先后投资近2亿元分别在山东、辽宁、新疆、内蒙等地建立了13个养驴基地。目前。我正在开始考虑驴肉资源的再利用问题,延伸阿胶的价值链条,开发以驴肉为核心的食品加工和餐饮产业。
     另一方面,公司正在实现营销升级,围绕健康服务,对个体及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养生保健,把健康送到家庭,送到消费者手中。实现从产品制造商向健康方案提供者的转型。通过对消费者个性化的健康服务,体现阿胶品类的养生价值。通过健康服务,传递阿胶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养生价值,把中医药养生保健的优秀文化通过阿胶这个载体传承下去。
     记者:中药,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深处走来。作为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科学体系,中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重拾民族瑰宝,使传统中药搭上现代化国际化的时代列车是中药企业的历史重任。东阿阿胶是少数几个传统中药现代化走得比较成功的企业之一,您怎么理解中药的现代化?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之旅应如何行进?
     秦玉峰:现代中药产品研发必须要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比如中药剂型,传统的膏、丹、丸、散等不适应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使用习惯。所以,我们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技术,现代工艺和剂型,使中药的体积剂量变小、使用携带方便、包装更时尚、口味更怡人。
     其次是中药功效现代临床验证,也包括用国际公认的临床研究方法验证。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给传统的东西以新的内涵。比如复方阿胶浆,我们用指纹图谱技术从原料抓起,对临床进行了再验证,使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稳定性、重复性、质量要求和安全性与国际接轨。
     保留传统的中药精髓,使传统中药和现代科学技术密切结合并实现新的突破,现代中药才能从传统的中药中脱胎而出,这是中药现代化的过程。而现代化的管理,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
     记者:您作为东阿阿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如何将阿胶文化做大做强?
     秦玉峰:中医药具有深厚的文化和科学内涵,特别是阿胶2500多年来的医学、药学、养生保健、治未病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文化是最丰富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源之一。作为阿胶行业和阿胶品类的领导者的东阿阿胶,有责任传承和弘扬阿胶的传统文化和制作技艺,而对阿胶的文化资源和品牌资源不断进行丰富和传播,无疑也有利于中医药和阿胶行业的发展。
     我在这里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投资亿元建设的阿胶文化养生苑,一期工程即将竣工,波光粼粼的洛神湖畔,草木葱茏的小鱼山旁,一座“古城”拔地而起:斗拱飞檐的古城门向西巍峨耸立,中国阿胶博物馆、阿胶养生坊、传统的阿胶胶庄、太医院、阿胶传统工艺制作生产线等建筑,排列有序,错落有致,明、清、民国等时期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往北一望是古色古香的东阿古城门,向东看去是别具一格的济南老城水城门。不少影视界的艺术家们说,这里是理想的拍摄基地。
     2500年前,阿胶在这里诞生。今天,在这里传承,在这里发扬光大。明天,阿胶将在这里重现历史的辉煌,在这里走向世界! 
 (来源:新传媒网/作者:李立 任儒倬 吴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