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友当年登台演出的粤剧造型
  
     四年“申遗”路,“粤曲星腔”被广东省文化厅推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而这也是目前三水唯一一个省级“非遗”项目。
  作为粤曲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唱腔流派,“粤曲星腔”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昨日采访了“粤曲星腔”唯一的省级传承人李月友。她对记者讲述了自己结缘“粤曲星腔”的故事……
  四年“申遗”路,“粤曲星腔”被广东省文化厅推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昨日,记者走进了三水一栋普通的住宅,在这里就居住着“粤曲星腔”的唯一省级传承人李月友。她对记者讲述了这个流派背后凄婉动人的故事……
  “粤曲星腔”受追捧
  在佛山等地,如果问起年龄较大的老人,他们都会记得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叫“小明星”的平喉歌者。她就是“粤曲星腔”的创始人,出生在三水的邓曼薇,由于成名时年龄只有11岁,因而被冠以“小明星”的称号。
  “太师傅在上世纪30年代可算是红极一时的歌者,拥有众多的拥护者。”李月友说道。她告诉记者,“小明星”唱歌,感情细腻,低回婉转,据说有“闻之有沁人肺腑之感”,这种唱腔就被称为“星腔”。而“小明星”当年也被尊为“粤曲平喉四大名家”之一。
  平喉唱腔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2004年,香港媒体曾经报道梅艳芳可能要出演《小明星传》中的邓曼薇,就是因为梅艳芳的唱腔与粤曲平喉十分相似,而形象也神似当年的“小明星”。
  昨日,当记者告诉李月友“粤曲星腔”被推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时,她显得很开心。作为“星腔”的唯一省级传承人,她说:师傅和太师傅知道这件事一定会好开心。创始人是三水人,如今“星腔”的传人也在三水,李月友说,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
  其实,在1992年以前,李月友还只是一个粤曲业余爱好者。因多年没有开口唱曲,她把“子喉”花旦唱腔丢了。
  有人建议,她的嗓音特点刚好适合练“星腔”。但两种男、女声迥异的唱法基本上没有共通性,李月友练得艰艰难。
  “夜半歌声”找到诀窍
  偶然,她听到了录音带里传来的“夜半歌声”,竟与童年时听到的一样,这悦耳的唱腔都出自三水“小明星”邓曼薇之口。好像打开了一扇窗户,李月友找到了练习“星腔”的诀窍。
  1997年,她参加在香港主办的纪念“小明星”的研讨会和演唱会时登台演唱,“小明星”生前的唯一入室弟子陈锦红听了两晚后,决定收李月友为徒。在得到陈锦红指点后,李月友的星腔唱法突飞猛进,周围也渐渐聚集起一批忠实的“粉丝”。
  收关门弟子后继有人
  现在的李月友现在仍然奔波在香港与三水的演出舞台上,也收了一个关门弟子邵秀文。
  “个女仔好聪慧,好有心。”她告诉记者,秀文很有天赋,“星腔”后继有人,她没有辜负师傅的栽培。 
  “粤曲星腔”
  薛觉先、红线女等深受其影响
  与行通济等被推选角逐国家级“非遗”
  粤曲是广东粤语地区最大的曲艺曲种,而佛山是粤曲的摇篮。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粤曲终于由古腔粤曲演化为现代粤曲,成为具有特色的地方曲艺品种。
  “小明星”从外国音乐中吸收了某些音调和节奏,又吸收了其他各方面的元素,糅合在自己的唱腔之中,创造了抒情潇洒、流畅飘逸、富有时代气息的“粤曲星腔”,吸引了无数传习者,连粤剧大佬倌薛觉先、何非凡、红线女等亦受到其影响。
  四年前,“粤曲星腔”开始申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入选。
  而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荐中,佛山有陈村花会、八音锣鼓、粤曲星腔、行通济四个项目等被推选,参与角逐。
  创始人:“一曲《秋坟》成绝唱”
  “小明星”身世坎坷香魂早逝
  虽然年少成名,小明星的身世却十分坎坷。“太师傅个性刚烈,无奈一生坎坷,不到三十岁就去世了。”李月友对记者回忆起当年师傅告诉她的关于“小明星”的故事。
  在香港出名后,“小明星”认识了一位大学生,两人相识后迅速坠入爱河。几年后,大学生说要想出国留学,“小明星”欣然出资相助。然而,大学生学成归国后,却带来了一位妻子。
  情路不顺,又恰逢当时时局动荡,人们无心听曲,“小明星”辗转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由于太过劳累,她患上了难治的肺病。
  1942年,她回到广州后带病登台,在广州一间茶楼歌坛登台演唱名曲《秋坟》时,唱至“只有夜来风雨送梨花”一句时,吐血昏迷在台上,第二天便与世长辞,年仅29岁。
  “一曲《秋坟》成绝唱”,后人们用它来怀念他们心中永远的明星。
 (来源:广州日报/作者:曾艳珠、龙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