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琅云
金华道情在义乌亦称“义乌道情”,表演形式为一人采用当地方音,怀抱渔鼓,手持简板,自行伴奏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在义乌的流传,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名家辈出,骆樟林、叶英美和叶英盛等都曾享誉一方。骆樟林当年行艺,需要用轿迎请,在当时,有条件有势力的人物用轿子来抬一个道情艺人前去演出,如果艺人没有足以傲视当世的艺术功力和社会影响力,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叶英美和叶英盛的艺术活动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叶英美的表演,推陈出新,风格独具。1950年至1964年,他作为一个盲艺人曾三次进京,或参加同业聚会,或展示艺术风采,扩大了义乌道情在全国的影响。他所表演的“享共产党的福,住共产党的屋,吃共产党的谷,唱共产党的曲”的唱段,为他赢得“北有韩起祥,南有叶英美”的赞誉。曾任义乌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的叶英盛,创造了靠说唱道情引来更多观众而压倒一场电影的记录。在1985年7月及2005年1月,他也曾两次进京,演出《怀念吴晗》和《狄青比武》,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义乌道情艺术家。
然而,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基于农耕文明的义乌道情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愿意学习和表演这门艺术的年轻人非常罕见,静心观赏义乌道情的人也多半步入老年。义乌道情于2007年12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义乌道情要传承,主要靠发展。一味地表演旧时代形成的节目,难免疏离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推陈出新,它就无法赢得自身在当今的存在理由和价值认可。现在许多人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原汁原味”地进行,不能随便“走样”。某种程度上看,这个标线的确立偏低了一些。所谓“取上得中”、“取中得下”,只有将义乌道情传承保护的基线,确立为“发展”,则“传承”与“保护”,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促进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才是确保义乌道情传承保护的根本途径。 真正发展好义乌道情,当下的工作,首先是传承。具体说来,一是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全面继承。应用各种现代化手段,把义乌道情的传统节目及其曲本和音乐唱腔,进行录音和摄像,予以收集和记录;二是搭建活动平台,培育生存土壤。如配合文化“三下乡”活动,让义乌道情进社区、进厂矿等,进行表演,培育观众。同时使其和老百姓的民俗活动、节庆活动及商贸活动结合起来,扩大宣传的力度;三是培养传承队伍。在此基础上,再抓义乌道情艺术的革新和节目的创新,立足传承,促进发展。
(来源:文化传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