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年画:春牛图  本网资料
 山西临汾年画:春牛图  本网资料
     牛的艺术形象大量出现在民间美术之中,其中以立春民俗中的春牛图最为突出。
     每当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到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时刻,就开始了春忙。为了祈祝丰收,在立春日的节气中出现了迎春、打春的风俗,牛更成为象征五谷丰登的吉祥物。
     描绘迎春的年画最典型的要算天津杨柳青清代盛兴画店刻印的《九九图》,年画中将数九画成九个仙女,又刻印上《九九歌》,但主要部位表现了春官向皇帝报春,正中是一脚赤足一脚穿草鞋的芒神牵引着春牛,皇帝戴风帽坐在红罗伞下,旁有太监侍立,前面有春官跪拜报春;另一旁有手执如意的财神率领进宝力士、童子们手执写着“春王正月,天子万年”的仙幡,喜气洋洋地向皇帝祝贺新春,并为人间赐福。画上的《九九歌》中特别歌唱了春回大地的喜悦:“六九立春万物和,春官报喜跪面前,丙多人旺吃不尽,风调雨顺太平年。”此画虽表现向皇帝报春的盛典,但略去了礼部等有关官员进春的庞大队列和官阙的繁缛环境描写,只是简洁地画出皇帝及几个侍从,芒神、春牛力求真实生动而不处理成呆板的泥塑,画面上却独出心裁,安排了神祗仙女的形象,造型准确、构图严谨,画和刻都颇见功力。杨柳青年画中还有一幅《春牛图》仅突出地画出芒神和春牛,画中将芒神处理成可爱的胖娃娃,他一手拿着春字,肩扛的竹竿上悬挂着一只草鞋,身后卧着壮健的黄牛,画上还装饰以松枝梅花等表现明媚春光的花卉。这幅合娃娃与春牛为一体的画突破了传统的旧样,在构思上相当新颖。
     春牛图常见的另一种形式是描绘皇帝耕田的祭田大典。在封建社会,皇帝为了表示对农业的重视及祈求丰收,每年春季都要举行祭田典礼,届时皇帝亲率三公九卿耕田,耕时扬旗春天乐,甚至给皇帝搭起彩棚以避风雨,皇帝扶犁推耕三下,不过是比划一下做个样子而已。但老百姓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在北方流行《二月二》的年画。关于这种年画在山东民间还有一个故事,大意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但做了皇帝后却杀戮功臣压迫老百姓,因此画工刻印了这幅年画劝他悔悟,告诫他只有依靠老百姓、发展农业才能使江山永固、社稷长存。和这一传说相关的还有幅年画《民子山》,表现朱元璋在贫寒时放牛的故事。这些传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对统治者的看法和期望,作为对春牛图的解释当然是不足为据的。大量真实反映农民辛苦劳作的年画是《男十忙》、《庄家忙》,这些年画中自然也把耕牛放在主要位置,由于民间画工们非常熟悉和了解农民的生活,因而图中所画春种秋收的种种情景都各尽其态,比天子耕田画的要自然真挚得多了。
     民间剪纸的作者大都是农村妇女,她们几乎与牛朝夕相伴,剪出来的牛也分外带有感情色彩,真切地抒发着对耕牛的赞美。河南灵宝位于函谷关附近,在正月下旬,当地流行贴金牛和老子骑牛形象的剪纸,有一首歌谣是“新春正月二十三,老子骑牛散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这里的神牛成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具有辟邪保平安的作用。
     画牛到五代两宋时期发展成专门题材,涌现出厉归真、朱羲、朱莹、祁序等专门画牛的名家。此时,画牛多以牧童放牧为题材,从中表现带有诗意的境界。关于画牛,在宋代也流传着一则有趣的故事, 某收藏家藏有《斗牛图》名作,在展卷观赏之际,有农夫前来交租,见此画卷竟哑然失笑,引起收藏者的不快,追问其所以,农夫说:“我虽不懂绘画,但对牛却朝夕接触深为了解。牛相斗时,其尾必下垂夹于两腿之间,此画中相斗之牛的尾巴皆向上扬起,岂非大谬!”从中可见宋代对绘画的真实性要求是非常重视的。现存宋代画牛的作品有多幅,其中李迪所作《风雨归牧图》和阎次平的《四季牧牛图卷》最为出色。
     现代画家中精于画牛者当推李可染。李可染工于山水画,但对牛却有深厚的感情,从上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开始画牛,李可染认为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需要坚忍不拔、任劳任怨的精神,此后他一直在画山水的同时对牛情有独钟,终其一生。他在《五牛图》中题词“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农,而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强,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势轩宏。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倦写之。因名吾庐为师牛堂”,这既是对牛的赞颂,也是画家人格的写照。他把牧童与牛的平凡景象表现得生活气息十足,或在水中自由淋浴,或在田畴中闲步,或休憩于豆棚瓜架之下,或嬉戏于落花缤纷、黄叶飘飘的郊野,幅幅诗意盎然,充满了时代精神。    (摘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己丑贺岁》,作者:薄松年,来源: www.ccdy.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