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剧艺术走出象牙塔,传统文化增强竞争力的改革中,孙毓敏更是一个自觉的弄潮人。日前,她专程来沪举办讲座。已近古稀之年的艺术家精神矍铄,话语间流露出一以贯之的率真与开朗,还有那股不服输的精气神儿,恰似她喜欢穿的红色上装:美丽、生动、热烈。
  难忘恩师“牵马坠镫”
 孙毓敏1940年出生,祖籍上海。她从小家境贫寒,十岁开始学戏,初习武旦,后专攻花旦。她1953年转入北京市戏曲学校,从张君秋学戏,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荀慧生京剧团,同年拜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为师。
  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就能得到荀慧生大师的垂青与栽培,这是孙毓敏的幸运。她每天亲聆教诲,大师还把自己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刚刚排好的《荀灌娘》也让给她演出。孙毓敏至今还记得恩师对她无微不至的呵护,辅导《荀灌娘》时,恩师亲自扮作马童,为她扮演的荀灌娘“牵马坠镫”。
  正是首演《荀灌娘》使孙毓敏一举成了名。此后她长期担任主演,一年演出总在二百场以上。她在《红娘》《霍小玉》等剧目里塑造的红娘、霍小玉等一系列艺术形象也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人们称赞她的表演艳而不俗,柔而不腻,她还因此被誉为舞台上的“活红娘”。
  孙毓敏回忆,当时掌声、喝彩声几乎每天都陪伴着她。虽然戏越唱越红,但她的生活依然非常拮据。为了能和远在新疆的母亲和两个妹妹团圆,她努力节省每一分钱,甚至一次次去卖血,一直卖到第十七次血,才凑足了车钱,把相依为命的母亲和妹妹接到了北京。
  不堪回首“跳楼傻事”
  正当孙毓敏事业、生活出现转机的时候,一场灾难却悄悄降临。1963年,她认识了一位每天都来看她演出的爱国华侨顾铁华,两人经常一起吊嗓子,切磋技艺。这在今天看来是那么寻常的事情,却一下子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文革期间,顾铁华被怀疑为特务,孙毓敏因之也被怀疑为“特嫌”。她先是被叫进领导办公室,命令她划清界限,与顾铁华断绝一切来往。紧接着,1966年6月她又被调离北京,发配河南。到了郑州,她努力工作,但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还是向她压来。最后,她被隔离审查、残酷批斗。
  孙毓敏的性子很烈。1968年,河南要召开全省文艺界批斗大会,把她斗倒、斗臭。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青年人,怎么可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呢?孙毓敏感到了绝望。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性格倔强的她毅然推开了三楼的窗户,跳了下去。用她自己的话说,做出了“跳楼傻事”。
  谁知树枝挡住了孙毓敏的死亡之行。昏迷三天之后,她醒了过来。虽没死成,可她的腰椎断裂,双脚粉碎性骨折,脚跟骨碎成二十几块,右脚心露出了白色的骨头,鲜血淋淋。她想再次跳楼,却一动不能动,连大小便的功能也失去。全身浮肿的她躺在病床上,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心境凄凉……
  不屈不挠练习下跪
  在家人的鼓励下,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孙毓敏坚强地活了下来,终于等到了平反昭雪的那一天。
  那一天,瘫痪在床的她又有了重返舞台的强烈渴望。“我要站起来!”孙毓敏以惊人的毅力开始了与残疾的病体不屈不挠的抗争。
  医生不是说她永远不能站起来了吗?她把露着骨头的脚踩到针毡一般感觉的地板上,立即昏厥了过去,但是她不放弃,不向命运低头!先后五次开刀,坚持针灸按摩,她一次又一次地站,半步半步地往前挪,一点一点地走,一层台阶又一层台阶地爬,终于爬上了一千层台阶……
  荀派戏多演下层人民,舞台上需要经常下跪,《红娘》里有跪,《金玉奴》里有跪,《红楼二尤》《玉堂春》里都有跪,可是孙毓敏却跪不下去。面对权威医生泼来的冷水,她咬着牙练习下跪,忍着痛不断给自己加压,终于在1978年重返首都舞台。那一天,她饰演的“活红娘”始终在台上笑,连她自己也分不清哪些笑是红娘的,哪些笑是她自己的。
  就这样,历尽艰辛的孙毓敏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排演了大量荀派戏,还创作编演了不少新剧目。她成了全国戏剧梅花奖、首届梅兰芳金奖、亚洲杰出艺人奖的获得者。
  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把“小红娘”演得机灵活现、把“玉堂春”演得柔情似水的艺术家居然是一个残疾人!
  戏曲学校连升三级
  1991年,在孙毓敏五十岁出头的时候,她受命出任北京戏曲学校校长,成为北京戏校继郝寿臣、马连良、荀慧生、尚小云之后又一位当家人。面对当时教学的困境,孙毓敏积极展开文化市场的调查,励志图新,辛勤耕耘。
  她积极开拓教学领域,硬件软件一起抓。在她的努力下,设施先进豪华的排演场落成了,还拿到了国家教委颁发的重点学校金牌。她的讲课深入浅出,常用对比方法对梅、尚、程、荀四大派别的特点加以区分,时而讲解,时而表演,妙趣横生。她说,教育后代就要“学中干,干中学”,就要“有创造性意识”。
  她提出的“戏曲少而精,艺术广而博”这一富有哲理的教学理念,已结出了累累硕果。在中央领导和北京市委的支持下,她带头启动了“海峡两岸五戏校京剧大赛”和“双休日少儿京剧百场演出”活动,还以“四小须生下江南”为开端,一改过去关门办学的做法,使戏曲教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十几年来,北京戏校先是增挂了北京艺术学校的牌子,后又与北京师大联合办起了表演艺术学院。再后又升格为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校连升三级,孙毓敏却两次在工作中晕倒,三次到医院抢救。北京市委领导龙新民曾感慨道:“没有这样一位勤奋敬业的好校长,北京戏校能有今天是不可能的。”
  厨房应该搬进餐厅
  从2005年开始,孙毓敏已四次率领师生赴法国、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希腊等欧洲国家演出京剧。在法国演出时,50名师生33天里举办了27场演出、14场示范讲座,反响热烈,场场加座,场场谢幕六七次。
  孙毓敏说,法国之行让她悟出一个道理:京剧艺术的魅力,不光是表演出来的,也是讲出来的。只有讲得明白,听的人才有兴趣,才会愿意接触京剧艺术。于是,她马不停蹄地下社区进校园办讲座,为民族传统艺术走向年轻人、走向大众探索一条新路。
  孙毓敏表示,面对年轻人,老一辈有义务为他们梳理传统文化,普及京剧艺术。她希望京剧能像《红楼梦》《水浒》一样深入人心,让年轻人从中获得文化的乐趣,汲取精神的力量。“只要我们少一点急功近利的浮躁,多一点推进普及的耐心,那么京剧尽管有过涓涓细流的阶段,终会奔流不息,永远前进。”
  孙毓敏认为,京剧如今不景气的原因在于普及工作的缺失。要帮助观众理解京剧写意的特点,让观众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现代人是怎样摇身一变成为剧中人的,就要学会打破以往单纯舞台演出的形式,把重点放在培养观众、介绍京剧上。用她的话说,就如同把厨房搬到餐厅里去,让观众看到菜是怎么做出来的。
  希望活出两倍价值
  在文化部日前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孙毓敏与梅葆玖、谭元寿等一起入选。对此,这位在全国已经培养了60多名荀派弟子的艺术家既感到兴奋,又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继完成荀派艺术的全部音配像工作后,孙毓敏还致力于荀派艺术的宣传和普及,专门制作了剧本集、伴奏带、曲谱集、唱腔集等,还忙里偷闲写出了《孙毓敏谈艺录》等著作。
  为了保持旺盛的创作精力,总是忙于工作的孙毓敏每天坚持形体锻炼,并保证7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当很多与她同龄的人慨叹人生无常、岁月无情时,这位脚弓变形、脚趾移位、人生坎坷的艺术家却说,心底无私天地宽。
  为了传承五千年的文明薪火,孙毓敏无怨无悔地告诉人们:“我们不会背叛戏曲,我们不会一蹶不振。我们还会努力,我们还在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她笑着宣告:“我已活了两辈子。我更希望能活出两倍的价值来。”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