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皮影戏已唱800多年
     影影绰绰,如梦似幻。因为一个“影”字,皮影戏出现了很多的传说。关于皮影戏的起源,有传说可以上推至殷商时代,因为山西老年皮影艺人都供奉黄龙真人,而黄龙是殷纣故事中的人物。而汉武帝因为思念李夫人而请方士以幻术招魂的故事,也被传说为皮影戏的起源。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有记载:“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还有传说皮影戏出现于唐玄宗时,因为唐玄宗擅长和喜爱戏剧和美术,而皮影戏和这两样都沾边。可以确定的是,在北宋之前,皮影戏在京城已经流行。
     三代都以皮影戏表演为业的徐二男说,文史学家一般认为,皮影戏在北宋和南宋交替时有了分界,一些皮影艺人去了北方,而有的则随宋都南迁至杭州而移居到了江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南宋临安有专门的“绘革社”,也就是对皮影道具不重雕刻而重彩绘,这也正是南方皮影和北方皮影的区别所在。
     海宁临近杭州,皮影戏很快传入了海宁境内并开始盛行。选用优质的水牛皮或羊皮,加工后使皮料透明如膜,用刀具刻凿出人形的身、首、四肢等部分,再描绘染色,着色时根据不同的人物和服装施以不同的色彩。为使颜色效果持久,还要在完工后的皮影上刷一层清漆。最后,用小钉子把各片连缀起来,就可以用木杆操纵着表演了。海宁皮影戏的说白用海宁方言,唱腔则运用了我国明代四大声腔中的“海盐腔”和“弋阳腔”,并夹杂着地方戏曲以及山歌调、采茶调等民间小调。
     千年好戏从京城唱到乡村
     在娱乐项目和资源匮乏的从前,和越剧、京剧一样,皮影戏在海宁地区十分盛行。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要请来皮影戏班,唱上几出好戏。海宁皮影戏也因此有了“蚕花戏、暖房戏、周岁戏、平安戏”等保留节目。皮影艺人走村串户,挑着箱子,扛着木架子,在农家的晒谷场上搭起门台,摆上方桌,用架子支起块幕布,上手的皮影艺人在幕后一边操纵着皮影,一边说唱,打下手的艺人则在一旁用锣、鼓、板等打击乐器营造出演戏所特有的热闹气氛。
     “演戏是件很有讲究的事,东家叫我们去演出的时候,经常不点剧目,全凭我们自己演。所以我们私下要打听好许多事,先要了解东家为什么要请戏班:如果是因为刚经历过火灾请戏班压惊,那么我们就要演水戏,这叫‘讨口彩',比如《水漫金山》、《水战杨绕》等;如果是小孩过生日,那就演《养子得宝》、《儿孙福》……”
     家住海宁周王庙镇石井村的徐二男家三代从事皮影戏表演,徐二男8岁跟着父亲外出学习打下手,12岁开始参与表演,18岁独立担纲演戏。“那时候村里经常有皮影戏表演,钱由各家出,饭菜也是轮流解决,我们把这样的演出叫作‘众家戏'。”徐家班当年有一大箱的皮影人物――1500多个身子和180多个头像,擅长的剧目有300多出,“北方的皮影戏多是神话,南方的皮影戏则以历史故事和传说为主。”《春梅记》、《十美图》、《二度梅》……都是他们当年经常表演的剧目。
     晋升为“国宝”仍然不热闹
     皮影戏的盛行在1958年时逐渐停止了,停止的原因是皮影戏表演中有时会出现菩萨等影像,不时会因涉嫌“封建迷信”而被没收道具,令皮影艺人们开始担心自己的表演内容会不会“犯规”而逐渐心冷。对于徐二男而言,由于家中兄弟姐妹多,单靠皮影戏表演已经不能承担生活所需了,当他担任起村合作社社长等职务后就更没有时间和心情再弄皮影戏了,而“文革”期间,那一箱装满皮影人像道具的宝贝被没收烧毁后,更无从谈起皮影戏表演了。
     1989年,徐二男接到海宁文化馆的通知,获悉浙江省要恢复皮影戏。没有了皮影人物的徐二男去海宁斜桥镇剪纸艺人黄钱松家里租借了相关道具后,陆续又开始接受邀请表演起皮影戏。2001年1月,在海宁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获得了文艺表演的营业许可证,先后去杭州宋城、桐乡乌镇等地驻台表演。2003年春节,他还受邀前往新西兰的国际元宵节上表演,在那里连续表演9天的经历让他对海宁皮影戏重新树立了信心。回来后,他受邀在海宁盐官景区驻台表演。2006年1月,海宁皮影戏和硖石灯彩率先我市其他民间文艺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也在当年先后成为嘉兴市级和浙江省的皮影传承代表人,2008年2月成为国家级传承代表。
     “海宁文化部门为皮影戏做了很多努力,皮影戏才有了今天的地位。但是最让我担心的是它的传承。”徐二男忧心忡忡地整理着由14岁的孙女帮助绘画上色的200多个皮影头像,“以前倒是有过一些人来拜师学艺,但都学到一半就走了。”让他略感欣慰的是,在海宁斜桥中心小学内,已经有老师带着孩子在暑假里练习皮影戏表演了。“如果有人愿意学,我即使生病也愿意好好教他们。”
 (来源:中国艺术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