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客人 | 注册特产屋 | 登录特产屋
手机版  二维码  | 领先的旅游特产门户网站 齐全的中国各省市县特产、国外特产,登记查询销售求购特产
东北特产:
辽宁特产 吉林特产 黑龙江特产 内蒙古特产
华南特产:
广东特产 广西特产 海南特产 台湾特产 香港特产 澳门特产
华北特产:
北京特产 天津特产 山东特产 河北特产 山西特产
西南特产:
四川特产 重庆特产 云南特产 贵州特产 西藏特产
华东特产:
上海特产 江苏特产 浙江特产 安徽特产 福建特产
西北特产:
陕西特产 甘肃特产 宁夏特产 青海特产 新疆特产
华中特产:
河南特产 江西特产 湖北特产 湖南特产
国外特产
亚洲特产 欧洲特产 非洲特产 北美洲特产 南美洲特产 大洋洲特产 南极特产
特产大全网 特产大全网
特色文化
www.tcdqw.com
用户名:
密   码:
          


特产大全网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tcdqw 就是域名,记住下次登录哦!
   特色文化 — 特产  —  特产 —  特产   

10382.洪建华:竹刻成就我完美人生


推荐人:-特产屋   分类:     
相关查询:     特产店地图     特产店地图        旅游     旅游

   
    洪建华,安徽省黄山市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竹刻专业委员会主任;黄山市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师;全国优秀青年工艺美术家。2007年6月被安徽省文化厅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刻传承人”。同年7月被世界炎黄文化联合发展促进会聘请为“特邀理事”。2007年10月获中国创造品牌艺术家。其竹雕作品曾获国内外各项大奖,竹刻《圣人泛舟》笔筒被王世襄名家收藏;《竹林七贤》笔筒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个人经历被国内各大媒本报道。 
     记者:洪先生您好,徵州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心之所往。能看到这些精美的雕刻艺术实是人生之大幸。请问您所从事的竹雕与木雕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它有哪些独特之处? 
     洪建华(以下简称洪):竹雕是独立于木雕之外的艺术,在竹、木、牙三雕中居于首位。中国文人历来以竹子象征虚心劲节、刚正挺立的高尚品格。竹刻艺术特点可用“简朴高雅”来概括。所谓的“简朴”是指它的材料和处理手法都非常朴素、简洁。 
     “高”指她的艺术价值都高于一般工艺品,包含着创作竹刻艺术品的难度之高。“雅”则指竹刻艺术最富书卷气,最受文人喜爱。竹刻能超出一般工艺品而列入艺术之林,这与明中叶以后常有文化修养较高的艺术家涉足这一领域密切相关,它由工匠刻制转用向文人刻制。为此竹刻的题材,追求的情趣,刻制的技法方面起了质的变化,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气质情趣迥然别具一格。 
     记者:能否谈谈竹雕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它的演变,特别是它的艺术手法及规模等等较之以往有何不同?竹雕艺术的成就最高的时期是在何时? 
     洪:竹刻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初始的洪荒时代。文献记载当北方的先民在兽骨上刻写符号记事之前,南方的先民已在竹子上雕刻记事了。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便普遍使用竹制的用具了,在竹器上镌刻图纹和文字也渐渐风行。当时盛行漆器,漆器的内胎,有的就是用竹子制作的。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一只用斑竹制的笔筒,称之“裘钟”,虽然上面没有雕饰,但说明早在晋代就已经出现用竹子制作的笔筒了。 
     唐宋两代,竹制工艺的制作技艺也走向了成熟。竹刻工艺中浮雕、圆雕、线刻、毛刻、皮刻(留青)等丰富的技术方法已为唐人所掌握。但总体来看,唐宋两朝竹刻艺人积累了丰富的雕刻技法和经验,但尚未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传世的竹刻实物不多,知名刻工艺高名晦,见于文献记载的更是凤毛麟角。 
     明清是竹刻艺术成就最高的时期。在明代,江南各地刻竹名手大多集往上海嘉定和南京金陵两地。清代则是竹雕刻法大备时期。清代竹人的竹刻技法,则趋向更加能表现书画之笔墨情趣的浅刻。在明、清两朝竹雕盛行时期,竹刻艺术家父子相传、翁婿相继、师徒相授,可谓盛况空前。 
     民国时期,国家外忧内乱,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深的艺术品转变到日用品的浮雕上,靠此为生者纷纷转业,使这一门艺术逐渐失传,到后来最能体现竹刻功力和技艺水平的深浮雕更是无人所刻,竹刻艺术一度濒临绝迹。 
     解放后各种传统工艺得到发展,自王世襄先生《竹刻艺术》(1980年与1992年相继出版)出版后,国内掀起一阵阵竹刻热,徽州竹刻也慢慢地得到了复兴,由1992年的十几人直到今天的上千人,不仅有许多小型作坊而且竹刻工艺厂有二十几家,逐步地形成规模,使徽州竹刻在海内外重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记者:一件竹雕工艺品从原料到成为一件艺术品所要经历的工艺流程繁杂吗?一件完美的竹雕作品从选材到完工大约要多长时间? 
     洪:整个过程相当繁杂,以竹刻笔筒为例。要使一件精美的竹刻笔筒成型,其制作的过程和工序大致可分为选材、防腐处理、浮雕图案绘制、制作粗坯、细部雕刻、打蜡等约十个步骤。单竹刻的技法就有竹刻分面雕刻和立体圆雕二大类,几十种刻法,它们既各具特色,相互之间又融会贯通。一件竹刻作品中,往往要同时用到多种雕刻技法。所以,一件作品所需要的时间一般的要二三个月,好的则要达一年之久。 
     记者:在徽文化被大力宏扬的今天,这一艺术的生存现状又是怎样的呢?你认为它的前景乐观吗? 
     洪:如今,放眼整个徽州地区,虽然从事竹雕的人数较之以往有大幅度的增加,但真正将其当作高雅的人文艺术来研究开发的却寥寥可数。大多数人只是简单地追求数量和利益,将其当作谋生的饭碗,获利的工具,而不是去真正当作艺术来对待,甚至利用机械批量生产,结果做出来的产品档次和价位都非常低,反过来也影响了竹刻艺术的声誉。在我们这个行当,传统的学徒期是二年,而且这二年是只干活不拿钱的,于是许多人自己的制作工艺尚不成熟,就急于带徒,赚取学徒们的劳动力。整个的只追求商业利润,这是很悲哀的现象。表面的繁荣其实蕴藏着人文艺术的衰落。 
     在我看来,真正的艺术品是有生命气息的,每一件竹雕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质,需要从业者有艺术的天分和执著的追求。从事竹雕是个寂寞的事业,一件完美的作品至少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磨成,要融注雕刻者的心血,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能耐心能钻研于其中,家长们也大多目光短浅,只重眼前,捞个现实的利益,这就必然从根本上阻碍了竹雕艺术的长久发展。所以,作为一项高雅的艺术,它的传承和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必须要有人才的培养意识,有打造艺术精品的意识,而这在目前至少是不乐观的。 
     记者:我很好奇您是怎样走上这条艺术之路的,能对您的从艺生涯给我们广大读者作一个大致的介绍吗? 
     洪:好的!我从事竹艺雕刻20年了。我们读书的时候,条件非常不好,学校没有住宿的,每天上学都要走十几里路,几乎没时间读书。初中毕业后,我便跟随舅舅做过木工,但除了刻些花鸟虫鱼的活,我并不喜欢做这个行当。17岁时我木匠不做了,开始喜欢在竹子上刻刻划划。一次在屯溪老街的三友书店看到一本叫《竹刻》的书,作者王世襄。我当时就买下了它,从此与它形影不离。每天都照书上讲的去持刀,去操作。越刻越上劲。一天不摸竹子,手痒,真可谓竹不离手刀不离身。 
     后来,为了谋生,我来到了徽州区木雕家具工艺厂。在这里,以竹为媒,我认识了我的爱人。一年后,我们一起办了个工作室,那时我刻得特别的苦,但我的作品却渐渐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近年来,我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级的金奖、银奖得了十几个。2006年6月份我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全国青年优秀工艺美术家称号。在两会期间受邀到全国政协礼堂“珍宝馆”办过个展,参加过“扬帆奥运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精品巡展”等活动。2006年9月29日,在京城百工坊大师茶话会上,故宫博物院梁金生主任为我颁发《竹林七贤》笔筒收藏证书,这是故宫上世纪50年代以来收藏的第一件现代竹刻艺术品。我能有今天的荣誉,《竹刻》是我的引路人。 
     记者:《竹刻》影响了您的一生,今天您和其作者王世襄先生有过接触吗? 
     洪:有过。王世襄老先生曾是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竹刻》《高山竹谱》《锦灰堆》等30多本专著。2006年年末,当王老先生得知自己的一本小书竟改变了一个年轻人的命运时,他破例在家中接待了我。夸赞我刻得很不错,并要求我多学点东西以外的东西,提高文学方面的修养。而一般不轻易给人写题字的王老还为我题写了“竹溪堂”三个字。 
     记者:为什么这些年没考虑要出去发展呢? 
     洪:有过这个想法,但我仔细考虑过了,徽州是我的根。如果我离开了,可能就像没根的竹子会萎掉的。其实早先我就婉拒了北京的一个老板请我过去加盟他的公司的盛情,尽管月薪开到了五万元。但是我若真的去了,就少不了临摹名家的作品,受人家约束,没了自己的思路。我想我现在所从事的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而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利。 
     记者:作为徽州三雕中的一种,它与其它几种雕刻间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您认为它们在艺术上有共通之处吗? 
     洪:是的,总体说来,徽州三雕在技法与内容上都有着相通之处。在长年的艺术实践中,我还有意识地钻研了石雕、砖雕、木雕、玉雕等技法,比较了它们和竹雕相同和不同的方面。并汲取其技法之长,融入到竹雕之中,才使我的思想有了光照,刀法才越来越精湛。事实上,徽州三雕是共性的东西,它们的刀功、线条、构图、结构等技艺承载古徽州丰厚的历史、文化的信息。是家乡的竹雕、石雕、砖雕、木雕给了我无穷的智慧和启示,是徽州深厚的文化给了我艺术的成长! 
     记者:今天您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功的呢? 
     洪:我很清醒,天时地利人和,我全占了。今天的成绩是许多人关心、支持的结果,包括素昧平生的王宝?z、梁金生、刘静等老师。我知道只有国力强大、藏富于民、社会和谐,这些艺术品才能焕发生机,才能得到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记者:能否谈谈对这一艺术门类未来发展的构想呢? 
     洪:由小打小闹到初具规模,由天性喜欢到自觉深入更高的层面。工作室由夫妻店成了徽州洪建华竹刻研究中心,现已注册品牌“竹溪堂”,人员有30多。但我还是希望这一门艺术有越来越多的人能真正地喜爱它,为它的进一步振兴和发展而付诸自己的努力。 
     这么多年,我一直有想扩大规模的想法,但资金及人才都是问题,好的作品我舍不得卖掉,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建一座竹雕展馆,将竹雕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成为一个采风、学习徽州竹雕艺术的很好场所。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查看推荐人:-特产屋的其它特产


我要留言    留言人: 更多评价
印象:
内容:
  验证码*  (* 请在左框中填写小图中字母或数字)
 

 
 
 
 
淘宝推荐相关特产销售
 
 
本网站所属权:特产大全网 Email地址: 444853730@qq.com 官方QQ: 444853730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特产大全网  渝ICP备08100157号
Copyright. ©2008 tcdqw.com, All Specialty in the site.All Rights Reserved
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