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情歌-歌词    
     苗族 土家族 民歌
        大山的木叶烂成对,
        只因小郎不会吹,
        几时吹得木叶叫哎,
        只用木叶不用媒。
 
        高坡上种荞哪用灰,
        哥妹相爱哪用媒,
        要得灰来荞要倒,
        要得媒来惹是非
 
                 《木叶情歌》背后的故事
             ——访酉阳县民歌艺术家唐腾华老师
 
                     酉阳报记者吴大全
 
     唐腾华,男,土家族。1942年生,重庆市酉阳人。长期在剧团从事演员、乐员、编创工作。国家三级演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重庆分会会员,酉阳自治县文学创作协会秘书长,曾获四川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基金奖。
 
     “大山的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
 
     几时吹得木叶叫,只用木叶不用媒。
 
     高坡上种荞哪用灰,哥妹相爱哪用媒。
 
     用得灰来荞要倒,用得媒来惹是非……”
 
     这首名为《木叶情歌》的土家族民歌,在我县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大人小孩开口就能唱上一段,还载歌载舞,声情并茂。而该首歌曲推出的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人如何推出的呢?日前,笔者专访了《木叶情歌》的搜集整理者——唐腾华先生。
 
     《木叶情歌》发现之旅
 
     在渝鄂湘边界处,千百年一直耸立着八面山,流淌着酉水河。在八面山腰、酉水河畔到处传唱着很多的民歌,这里是土家民族民间歌曲的摇篮。《木叶情歌》就是这里世代流传的歌曲之一。
 
     唐老师说,上个世纪80年代,全县掀起民族文化研究热潮。当时中央民院的袁炳昌教授来到酉阳,在时任黔江民委主任陈川和酉阳民委主任王心权陪同下,唐老师带着三人深入乡镇进行民族文化调研。
 
     在临近湖南边界的可大乡调研时,唐老师一行发现了一位虽上了年纪却能说会唱的老人家。老人家名叫田大翠,龙山人,嫁与当时可大乡乡长为妻。上了年纪的老人,唱歌都趋于“念唱”风格。不过当唐老师指定一段她唱过的调子请她再度演唱时,一行人都兴奋起来。“歌词质朴大胆,曲调清新自然。充分表现了土家儿女自由恋爱的生活情境。”唐老师说,这首歌通过比拟,准确地表达了我们民族儿女对爱情的追求,这就是我县民间歌曲的特点,也是民族文化魅力无穷的原因和艺术永恒的主题。
 
     唐老师回忆到,据当地人说,田大翠从龙山来可大乡赶场,就是因为与当地乡长对上了这首歌,才嫁到这个地方的。在当时,他们的姻缘被传为美谈。
 
     《木叶情歌》的包装之旅
 
     将歌曲采集回来后,唐老师凭借着深厚的音乐素养,对田大翠“念唱风格”的《木叶情歌》曲子进行韵律化的整理、改编。在我县成立十周年之际,经过改编后的《木叶情歌》凭借极高的民族风味和艺术价值,被编成土家族摆手舞曲子。从此之后,经过传唱,才为广大市民知晓、熟悉和咏唱。
 
     然而直到目前,我们所唱的《木叶情歌》是很久以前的版本。唐老师告诉笔者,这首歌其实有了更好更完美的“升级”版本。
 
     前几年,唐老师在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杨清海的授意下,决定加上一段歌词,将整首歌打造得更为完美。
 
     既要在现有歌词的基础上,将整首歌曲变得更完整,又不会破坏歌曲原有的风味,将新的歌词完美融合进去,唐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学术研究,必须严谨。在几经琢磨后,唐老师创作出了四句歌词,并将歌词拿给重庆大学罗章教授请教,罗章教授又将新增歌词转给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诗亚教授。张诗亚教授在拿到歌词后和原来歌曲一对照,连说“写得好、写得好”,新增的歌词才最终定了下来。
 
     新增的四句歌词是:哥摘木叶吹呀吹,妹唱山歌回呀回。吹得葵花向阳开,唱得蜜蜂绕花飞。唐老师说,加上这段这才是《木叶情歌》的完整版本。
 
     唐老师的心愿
 
     唐老师年过六旬,精神却非常好,感情丰富。在采访时,光描述还嫌不到位,唐老师将他搜集整理的相关民歌碟片播放给笔者看,还不时地亲口演唱起来。
 
     谈到心愿时,唐老师说了两点,其实是一个。就是将他所搜集整理的两首民歌打造成我县的一张名片:《木叶情歌》和《送郎调(三)》。
 
     唐老师告诉笔者,前几年中央电视台记者沈小华来我县采访。当见识到了《木叶情歌》的魅力后,沈记者当即向唐老师表示,只要我县能拿出10万元制作费用,他愿意亲自来我县拍摄外景,负责包装这首歌,挑选出歌坛新秀或者名家演唱,将这首歌打造成我县响亮的名片。唐老师自己自然无力承担这笔费用,此文不了了之。
 
     唐老师说:“我不为名,也不为利。只希望有关部门能随便省出给‘祖海’或者‘郁钧剑’等其他人的高额出场费,转用于打造我县的名片就满足了。”他的心愿就是:将我县的《木叶情歌》包装成酉阳版的《小河淌水》,将《送郎调(三)》包装成酉阳版的《走西口》。
 
     唐老师介绍道,我县传唱于民间的经典歌曲还有很多,《送郎调(三)》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些民歌浸透着土家族、苗族民众的心血,是发自劳动人民肺腑的声音。她们凝结了我县各族儿女的智慧和才能,准确生动的音乐形象直接表现着深厚质朴的情感,结构短小,返璞归真,是那些所谓的流行歌曲所不能比拟的,是我们极其珍贵的民族文化财富。
 
     《送郎调(三)》原有四句歌词,唐老师在其基础之上加上了八句。深刻且生动地体现了我县土家苗汉民族妇女艰辛、坚韧、尽孝、勤劳和多情的一面。唱来不由得不为之动容,顶针格回环咏叹,情动于衷,艺术性较《走西口》有过之而无不及。文章结尾,录其歌词如下,以飨读者。
 
     送郎送到五里牌,天上雷公打下来。
     
     天上雷公莫打我,再送五里就回来。
 
     雷公打我我不怪,只求雷公听从来:
 
     只求雷公体谅我,家中的事样样我担待。
 
     送郎送到十里牌,眼泪花花把头埋。
 
     眼泪花花送郎走,只望我郎早早转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