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丝绸在丝绸之路上素有盛誉。和田地区现有成片桑田近3万亩,桑树超过6000万株,年产蚕茧3500吨;始建于1953年的和田丝绸厂,现已成为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丝绸印染联合企业,年巢丝生产能力超过了2000绪、生丝生产能力达400吨以上,生产各类丝绸15个品种、70多个花色200多万米,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古代和田,是丝绸之路南路的交通枢纽,是重要的丝绸集散地,是西域三大丝都之一。公元前二、三世纪和田的丝绸贸易就已兴旺,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贸易更加繁荣,唐代进入鼎盛时期。据记载南北朝时期一批过境商人,一次就运输丝绸4300多匹。大批的中国丝绸主要经丝绸之路南路运往中亚、中东直到地中海沿岸国家。"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不绝于时月"。和田在丝绸交易上的历史地位久享盛名。唐代和田地产的"施绸"多销往中原,为中原王朝的王公大卿所抢购。
  传说于阗(即今和田)原来没有蚕桑,当地人将丝绸视为珍宝。于阗为获得蚕桑之种,就派使者去索求,东国将蚕桑视为国家秘密不肯授予,严令关防,不准将蚕桑种子运出关防。于阗只好以隆重的礼节到东国求亲。东国答应了这个请求。于阗王派使者去迎娶王妃,临行,叮嘱使臣说"你要告诉东国的公主,于阗没有蚕桑,织不出丝绸。请她来时带些蚕桑种子来,以便将来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使她将来有丝绸衣服穿。"
     公主听了使臣的话,将蚕桑种子放在帽絮之中。到了关防,关防的官吏仔细搜查了迎亲队伍,只是公主头上的帽子不敢搜查。于是就将蚕桑种子带来了于阗。
  到了来年的阳春三月,开始种桑养蚕。王妃还刻石为记,不准杀害蚕子,要待蚕娥破蚕而出,才能治蚕抽丝。谁敢违背,神灵也不护佑。为纪念蚕桑传入于阗,还在初次养蚕之地修了一座鹿射僧伽蓝。
  据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和日本西域学家羽溪了谛考证,首位嫁给于阗王的中国公主是东汉末年刘氏王室之女。于阗王娶了中国公主的第二年,曾派了庞大的使团去东汉朝贡。朝贡使团到洛阳时,曹丕已夺其王位,但曹丕仍以厚礼接待了于阗使团。这一历史史料与《大唐西域传》所记载的传说相印证,或许确有由公主传入蚕桑之事。也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蚕桑是由中原次递传入于阗的,只因于阗"气序和畅",适合栽桑养蚕,所以蚕桑业比西域其他地方发达。
  随着蚕桑业的发展,和田的丝绸业发展迅速。1953年在和田建立了第一座现代化缫丝厂,1963缫丝与织绸厂合并,改称和田丝绸厂。目前,和田丝绸纺织业呈迅猛发展的趋势。
 
     和田"艾提莱斯"花绸
  凡外地来和田的人,几乎都说和田维吾尔姑娘长得漂亮,细细的弯眉,明亮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匀称的身材,再穿上"艾提莱斯"绸制作的连衣裙,越发显得婀娜多姿,风姿绰约。
  艾提莱斯是和田的特产。和田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丝绸之乡,蚕桑总产达到全自治区产量的70%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生茧、生丝除部分外销以外,基本都在本地织成艾提莱斯绸。历史上曾记载,公元10世纪于阗国王曾带大批和田织作的"胡锦"、"西锦"到中原进行商贸交易。在中原十分抢手。艾提来斯绸不仅为和田维吾尔族妇女所珍爱,而且整个新疆维吾尔族妇女都喜欢穿艾提来斯绸制成的衣服,即使在中亚几个国家特别是在乌兹别克斯坦也相当流行。
  艾提来斯绸质地柔软,轻盈飘逸,尤其适于夏装。布料一般宽幅仅40厘米,图案呈长条形,有的呈二方连,错落有致的排列;有的为三方连,交错排列。艾提来斯绸色泽十分艳丽,与沙漠边缘单调的环境色彩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维吾尔族人民对现实和未来生活的热恋和追求。
  和田大部分县都盛产艾提来斯绸。但最集中是在洛浦县的吉亚乡。吉亚乡紧靠玉龙喀什河,是蚕桑产区,也被认为是艾提莱斯的中心产地。这个乡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织艾提来斯绸,不少家庭当男方娶亲或女方择婚时,往往要打听对方会不会织艾提来斯绸,技艺怎么样。近几年,虽然机器制作出来的绸子产量占绝对优势,而且也能织出艾提来斯绸的效果,但无论直观、质地、手感都难于和手工织出的艾提来斯绸相媲美。民间的艾提来斯绸工匠沿用传统工艺流程,一丝不苟,因此在市场上有很高的信誉。 
  和田艾提来斯绸充满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