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鲎(学名:Tachpleus tridentatus),体似瓢形,深褐色,由头胸部、腹部和尾剑三部分组成,全体覆以硬甲,背面圆突,腹面凹陷。中国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被称为“活化石”。中国鲎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由于环境破坏、人类偷捕等原因,成为了濒危物种。中国鲎生长周期长,需要近13年时间才能繁殖,保护形势严峻。
 
  中国鲎,体似瓢形,深褐色,全长可达70cm,宽约30cm,雌性成体一般体重都在2kg以上。
   由头胸部、腹部和尾剑三部分组成,全体覆以硬甲,背面圆突,腹面凹陷。头胸甲自前缘至左右两侧呈半圆形雄性个体前缘两侧各有一凹陷处。
     头胸部背甲广阔略呈马蹄形,自其前缘至左右两侧缘成半圆形,两侧向后突出成刺。背面突起较高(雄者稍扁平),中央有一纵脊,其前端有单眼1对,两侧各有纵脊1条,其上各有复眼1对,腹面凹陷,有口,有附肢6对,前面2对为头部的附肢,第1对短小,由3节组成,是为螯肢;第2对长大,由6节组成,称为脚须,幼体及雌体的末端2节均呈钳状,雄体的末端呈弯钩状,为抱接器;另4对称为胸肢,位于口两侧,基节常有倒刺,用以帮助摄食,又称颚肢,前3对末2节亦呈钳状,而后1对适于在沙土上挖洞及爬行。腹部略呈六角形,雄者两侧缘有6对可活动的倒刺,前3对较大,但雌者的第4、第5、第6对缘刺已退化成很短;腹面有条板状附肢6对,第1对左右相连盖住生殖孔,故称生殖厣,其余各对的外肢节内侧都有150-200页薄板状的书鳃,其内有血管网,可进行气体交换,另在头胸部有1对四叶的基节腺,用以排泄。腹部末端有一条呈三角棱锥形的尾剑,于上棱角及下侧两棱角基部均有锯齿状小刺,尾剑长度与背甲大致相等。
  除第六对附肢外,雌体其他附肢末端皆为钳状。而雄性的第2、3对步足为强壮的钩爪,用以夹雌持雌体。第六对步足末端基部长有5各扁平、可活动的突起物,用以在泥沙中钻穴爬行。第2至第六对附肢基部皆有咀嚼面,围绕口部。腹甲背部有细刺,雌性两侧有3对细刺,雄性则有6对。腹甲生有附肢6对,其外肢都呈板状。第一对附肢左右连合成扁平的叶壮体,盖住生殖孔。肛门开口于腹部与剑尾的关节处。
  尾刺能自由运动,当背部贴地时常用此尾使身体翻转。头胸甲隆起线的中央突起外侧各有一个复眼。头胸甲与体后部背甲交接处有关节,可使腹部向前屈曲
     分布范围
  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很狭窄,在中国的分布地域主要是在广西、海南、广东、香港、澳门、福建、台湾、浙江等沿海省份,其中福建平潭是著名的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