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绣就“布老虎”创新传奇
  刚走进煤炭博物馆,一只只五彩缤纷、精巧可爱的布老虎深深地吸引了前来参观的人们。只见一位阿姨正在穿针引线,一只可爱的布老虎很快就穿上一件“五彩霞衣”。
  
 精巧可爱的布老虎
  
     “我绣的这个花叫鸡冠花,绣在老虎身上预示着吉祥,小孩子枕上可以避邪。”朴实的张亚婷微笑着对记者说。今年60岁的张亚婷,是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自幼心灵手巧的她,从小受祖传工艺布扎的熏陶练就了一手缝制“布老虎”的好手艺。她的布老虎艺术品是在民间传统布艺的基础上吸取刺绣、剪纸和绘画等艺术要素,集众家之长于一身,做工精巧、造型生动、色彩明亮、人见人爱,曾多次在北京、上海等地展出,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并多次获奖,成为当地颇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绣布老虎,绣布老虎费时间,还需要耐心。现在还是每天都绣。绣了近40年,就是想延续老人的手艺。”张亚婷一边绣一边摸着手中的布老虎说。
  谁来做皮影戏的继承人
  孙悟空、猪八戒、柳树精……皮影在艺人的操作下,伴着维妙维肖的音乐和唱腔,靠灯光的透射,活灵活现地登上屏幕。霎时间,各种神情各异、憨态可掬的人物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观众眼前。
  孝义皮影戏是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目前从事者却寥寥数人,水平最高的则数孝义市的皮影老艺人武海棠先生了。今年71岁的武老是孝义皮影“二义园”的第七代传人,人称“一口道破天下事,双手舞动百万兵”,家传的皮腔灯影陪伴他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他们家还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皮腔皮影民间表演团体。武老不单是皮影操作能手,更是演奏高手,他肚里装满了孝义皮腔、孝义碗碗腔音乐、纸窗戏、纱窗戏等绝活,可谓孝义皮影的“万事通”。
  
 武海棠和外孙女侯亚婷表演《孙悟空大战柳树精》(程刚 摄)
  
     “现在孝义基本都没人学皮影了,因为赚不到钱。不过我最开心的事还是跟姥爷一起同台表演《孙悟空大战柳树精》,虽然我已经学了三年,但姥爷的皮影造诣别具一格,永远有我学不完的东西。”武老的外孙女倚在武老身旁笑呵呵地说。
  “赚不赚钱已经无所谓了,我今年都71岁,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尽快把皮影这门手艺传下去。”武老的话语中带着焦急和忧虑。
  武老告诉记者,他现在已经招收了十六个小弟子,从选原材料、雕刻刀法到唱腔练习,都手把手、一丝不苟地教他们。同时,武老已经将把他所掌握的皮影剧目用文字都记录下来,为的就是可以把老祖先的手艺代代相传。
  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些孩子围聚在皮影戏展台前,有的孩子忍不住跑到台前,轻轻地摸一下;有的孩子则全神贯注,注视着皮影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有的孩子甚至跑到后台,想看看皮影艺人如何表演。
  一根面拉出百年人生
  “天下面食,尽在山西”。在“面食之乡”,人们最常提到的就有“一根面”。在今天的展场,让人们着实领略到了面食师傅的高超技艺。一位面食师傅,揪住面的一端,不断用力向外抛,在他手臂的一挥一扬间,面条粗细均匀、光滑细嫩、连而不断。一时间,龙飞凤舞、上下翻飞。恰似白龙过江绵绵不绝,又似凤游九天眼花缭乱,让我们看得瞠目结舌。“一根到底,顺顺滑滑”,这根长寿面寓意人们平安吉祥、人生百年。
  
 一根面拉出百年人生(程刚 摄)
  
     独轮刀削面、推窝窝等表演,一团面,被面食师傅舞弄得花样翻新,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面食师傅王张龙告诉记者,为了将山西的面食不断发扬光大,他们平时除了到一些学校的面食班进行培训外,每天还在山西会馆的大厅进行表演,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山西面食、走进山西面食、品尝山西面食。
  造型古朴、玲珑生动、色彩缤纷的闻喜花糕不仅代表了三晋面塑最高水平,也代表了中国面塑最高水平;临汾的“土疙瘩”手工布鞋让人们再次回归淳朴……
  在今天的展场上,有太多让人叹服的山西文化,如果您有兴趣,不妨去转转,让我们共同领略山西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
 (来源:山西新闻网/摄影: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