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苏春发一直坚持培养独弦琴传人。截至目前,已经培养出了200多名学生。他说:“我希望他们能和我一样热爱京族文化并传承下去。” 
     在广西东兴市的京族三岛――中国惟一的京族聚集地,一些与苏春发一样的京族人正在努力地保护和发展着他们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 
     世代逐海而居的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惟一以海洋渔业经济为主的少数民族。京族文化独具特色,有500多年历史的“哈节”入选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京族的另外两大文化瑰宝――独弦琴与喃字,特别是喃字正面临着失传的威胁。 
     京族的独弦琴有着400多年的历史,京族群众平常过节、喜庆丰收,都喜欢用独弦琴来伴奏唱哈(歌)。苏春发5岁就开始跟随他的叔叔学习演奏独弦琴,虽然他今年只有40多岁,但已是这个岛上年纪最大的独弦琴传人。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苏春发自费组织起了独弦琴培训班,将他家的一楼大厅作为上课地点,教村里的小孩子和年轻人弹琴。他还在自家的房顶上安装了3个高音喇叭,闲时就弹琴给全村人听,好让他们不忘京族的音乐。 
     喃字是京族人在15世纪参照汉字创制的本民族文字。直到50年前,京族人仍在歌本和宗教典籍中使用喃字。但随着时代变迁,使用喃字的人越来越少,只有七八十岁的个别老人能懂得其书写、读音及用意。 
     与苏春发一样,68岁的苏维芳也是土生土长的京族人。小时候,他的外公经常教他识、读、抄用喃字写的京族史诗。后来,苏维芳又在大学学习中文,并做过翻译,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功底。 
     2002年退休后,苏维芳花了两年时间,走访了80多位民间艺人和学者,用录音机收集京族传统民歌,并将其整理成喃字资料。 
     目前,苏维芳已收集京族民歌2450多首、近20万字,并出版了《京族喃字史歌集》等著作。 
     值得欣慰的是,与苏维芳一起整理喃字的还有一名京族年轻人苏凯。上大学时,苏凯参与过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项目。毕业后,苏凯回到东兴市工作。闲暇时,他就与苏维芳一起走访岛上的老人,整理喃字。 
     作为东兴市委宣传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苏凯还经常陪同全国各地的记者到京族三岛采访。他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为京族文化的传播作贡献。” 
     更多的希望则被寄托在孩子们身上。林秀贵是京族三岛上全国惟一一所京族学校的校长,他目前正在制定一个“京族文化传承计划”。这个计划包括师资培训、双语教学、独弦琴培训、竹杠舞教学、编写推广乡土教材、举办校园文化节等内容。 
     在硬件方面,林秀贵还规划建设民族文化宣传长廊、京族雕塑、民族教育展示厅等,目的是让孩子们走近京族文化,让京族文化走进校园,营造一种传承京族文化的氛围。 
     苏凯介绍,去年,当地政府已开始介入京族“哈节”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工作。他认为,对于文化培育和建设,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资金和立项支持,比如建设民族文化博物馆、在学校开展系列民族教育、开办独弦琴培训班、出版古籍书刊等。 
     全国人大代表、京族人苏明芳建议,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不小,对于相对富裕起来的少数民族地区,今后的扶持重点可向文化方面侧重。
 相关链接:京族哈节
 (来源:新华网/作者:向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