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是湖南省最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流行于湘南东部17个县市及赣南西部和广东的坪石、岐门、乐昌、桂头、犁市、韶关等地。因它曾以长沙、湘潭为活动中心,故又称长沙湘戏。湘剧融合有昆腔、高腔、弹腔及杂曲小调等多种声腔,明初至嘉靖年间,传入湖南的昆腔和弋阳腔与当地方言及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湘剧。
     衡阳湘剧剧目繁多,有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113个,散折戏465个,《封神榜》、《岳飞传》、《目连传》、《金印记》、《投笔记》、《白兔记》、《拜月记》、《四进士》、《奇双会》等均是其中的代表性剧目。
     湘剧脚色行当分工细致,包括大靠把、二靠把、唱工、小生、大花脸、二花脸、紫脸、三花脸、正旦、做工旦等12行,小生又有文巾、罗帽、雉尾、蟒靠之分,且有穷、文、富、武四种做派。湘剧表演充分吸收昆曲的艺术因素,载歌载舞,灵动活泼,有一批以造型和功架著称的剧目。生行表演中拖鞋前行的“趿鞋路”、金鸡独立的“船路”、踉跄而走的“醉路”及旦行中的“大脚婆路”等都带有鲜明的剧种特色。湘剧有曲牌三百余支,以南曲为主,弹腔除南、北路外,尚有反南路、反北路、平板、安庆调、七槌半等。演唱时以唢呐、笛子等伴奏,湘剧伴奏有文武场面之分,文场以二弦、月琴、笛、唢呐等管弦乐器配合唱腔,武场则以鼓板、大钹、大小锣等打击乐器烘托表演。
     经过数百年的艺术实践,衡阳湘剧已成为湖南的一个独立戏曲剧种。谭保成是衡阳湘剧谭派表演艺术的奠基人,他的表演深受昆曲艺术影响,雄健雅致,别具一格。1952年10月,他主演的《醉打山门》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梅兰芳等著名表演艺术家的高度评价。
     昆曲造就了衡阳湘剧,衡阳湘剧视昆曲为灵魂,同时又将高雅的昆曲艺术与区域文化结合起来,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这种将外来高雅艺术地方化、乡土化的实践在戏曲史乃至艺术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湘剧与观众的关系越来越淡薄,加上资金缺乏、人才流失等问题,湘剧的生存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值得有关方面加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