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有着中华帝都.华夏龙都之美誉,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楚丘(今濮阳),楚丘一度成为卫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邑商旅不绝,相当繁华。思想的活跃,精神的解放,文化的发展,宫廷乐师于“桑间濮上”创造的乐曲“郑卫之音”,风靡华夏。
  如今,濮阳人创意的裹凉皮,也许是得益于精神的解放的结果吧
   在濮阳,一年四季都有人吃凉皮,但吃凉皮的最佳时间还是夏季。筋道的凉皮配上酸爽冰凉的汤汁、香甜的芝麻酱,就能驱赶夏季的燥热烦闷。相传有人因为不能吃凉,就买来凉皮自己在家卷着吃,后来被人看见了,纷纷询问,裹凉皮也就渐渐流行起来。
  经过多年的加工,裹凉皮已经不是单单把凉皮卷起来了事。裹凉皮最重要的一种原料是碎花生,把花生炸熟,碾碎,加入盐等调味品搅拌均匀方可使用。合格的碎花生要脆,要碎,要香,要有味。做裹凉皮不仅有独特的配料,裹凉皮用的原料―――凉皮也经过了再三的改良,才能把各种材料包裹在内。
  裹凉皮要的就是一个巧字,一个裹好的凉皮要面皮剔透,能隐约看见所裹之物;面皮还要完整,不能破开,不能漏洒汤汁;黄瓜丝、碎花生等物要涂抹均匀,味道调制得当,咬下去咸淡一致。这样的凉皮才好吃,也才算合格。
  对于很多在外乡求学或工作的濮阳人来讲,回到家乡的时候,总是想去街上吃一个凉爽可口的裹凉皮。用他们的话说,“这才是正宗的凉皮”,“别的地方的都没这个味儿”。
  裹凉皮不仅是濮阳人心心念念的一道美食,很多外地人来到濮阳,在吃过裹凉皮后也很难再忘记这个味道,“很香、很辣、很过瘾!”
  裹凉皮成为濮阳的符号;一张小小的裹凉皮,让在外的游子提起家乡时多了一些谈资、几许回味、种种念想。家乡的味道就是裹凉皮的味道,对家乡的思念具体成了对裹凉皮的思念
  裹凉皮的缘起于当地的第一兵器制造工厂,属于国营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工厂因国家政策由青海省湟中县整体搬迁至濮阳市,除了搬来的机械设备,随同来的还有一批青海籍的工人。后来,一机厂破产,一些工人选择了回去,更多的是选择留在濮阳。留下的人将青海特有的酿皮当做维持生计的买卖,将做好的酿皮用车拉着沿街叫卖。据一机厂的老人讲,最多的时候,每天出去的车子有上百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