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客人 | 注册特产屋 | 登录特产屋
手机版  二维码  | 领先的旅游特产门户网站 齐全的中国各省市县特产、国外特产,登记查询销售求购特产
东北特产:
辽宁特产 吉林特产 黑龙江特产 内蒙古特产
华南特产:
广东特产 广西特产 海南特产 台湾特产 香港特产 澳门特产
华北特产:
北京特产 天津特产 山东特产 河北特产 山西特产
西南特产:
四川特产 重庆特产 云南特产 贵州特产 西藏特产
华东特产:
上海特产 江苏特产 浙江特产 安徽特产 福建特产
西北特产:
陕西特产 甘肃特产 宁夏特产 青海特产 新疆特产
华中特产:
河南特产 江西特产 湖北特产 湖南特产
国外特产
亚洲特产 欧洲特产 非洲特产 北美洲特产 南美洲特产 大洋洲特产 南极特产
特产大全网 特产大全网
特色文化
www.tcdqw.com
用户名:
密   码:
          


特产大全网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tcdqw 就是域名,记住下次登录哦!
   特色文化 — 特产  —  特产 —  特产   

10645.寻迹历史 问道非遗:记2009文化之旅


推荐人:-特产屋   分类:     
相关查询:     特产店地图     特产店地图        旅游     旅游

   
      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本报记者跟随由BMW(宝马)集团和中国非遗中心主办的2009文化之旅,历经9天,2200多公里的行程,探访了四川、甘肃、青海三省的部分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本期特选取了其中4个点,并采访4位文化之旅成员,望能将途中所见所感以飨读者。
   ――编者  
    满墙年画到绵竹
 
 
                                       绵竹年画   地震后,知道绵竹年画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慕名前来购买年画,绵竹年画正在步入产业化发展的新天地。
   6月11日上午,我们驱车前往全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的绵竹。这个在去年地震中遭受重创的地方,经过一年的重建,已看不到疮痍。沿途绿树、青竹,白墙、灰瓦、龙脊、翘檐组成的新房,充满川西民居色彩,错落在道路两旁。
   沿着公路一直走,很快便到了绵竹南派年画基地:孝德镇射箭台村。射箭台村新建的民居非常有特色,家家的墙上都画着各式各样的年画。有趋吉辟邪的“赵公镇宅”,象征快乐的“童乐图”,寓意丰收的“莲莲有鱼”等等,仿佛一条年画画廊……
   我们在村口的一座小院停了下来。小院门顶挂着一方“绵竹民间年画坊”的木匾,门上贴着两张传统的老门神年画,一副对联“根植绵竹千家农户亦锄亦笔,载誉中华万卷锦绣越土越洋”,读来令人顿生豪迈之气。
   原来这座小院便是绵竹年画南派传人陈兴才的年画工作室。陈兴才是绵竹年画传人中最老的民间艺人,十多岁时师从父亲学习年画制作的他,许是长期受笔墨丹青晕染,虽已89岁高龄,仍然面色红润、耳聪目明。
   陈兴才老人每天都要到画坊工作。和儿子、孙子的工作室比起来,他的工作室是最小的,一张硕大的工作台便填满了整个空间。桌上摆满各种颜料小碟,还有粗细不一的毛笔。两面墙挂着他的各类作品以及大大小小的荣誉奖状。老人说,客人来了看得上就买,看不上无所谓,他锁了门就回家。
   相较老人全心扑在年画创作上,儿子陈云禄和孙子陈刚更注重年画市场的开拓。在陈兴禄的工作室,我们看见一个小型展示柜里,陈列着年画T恤、靠垫、梳子和绣屏等各种产品。“爷爷的年画主要是传统的老门神。我的年画,不只是一张纸,现在可以印在包上,做成礼品、装饰品。”29岁的陈刚说。
   据绵竹年画博物馆的胡天葵馆长介绍,绵竹年画的衍生产品推出后市场非常认可。目前在全国年画产地中,绵竹的年画品种是最多的。而像陈兴才老人一家的画坊,射箭台村还有十几家,共200多人从事年画产业,一年至少可创收1000多万元。特别是地震以后,知道绵竹年画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慕名前来购买年画,绵竹年画正在步入产业化发展的新天地。    最小的羌绣“传承人”
 
 
 羌  绣
  
   小欣月很聪明,能背好几首唐诗,还会穿针引线绣上几针。有记者问她:你喜不喜欢刺绣啊?喜欢。她一本正经地回答道。
   6月12日,我们到达汶川县羌锋村,这个被誉为“西羌第一村”的寨子,离最近的公路得走上半个多小时。寨子里有700多羌人。地震时,11人遇难,95%以上的房子受损严重。
   我们进村时,很多人家在盖新房,新房子用的是钢筋水泥,不过外表仍然保持羌族风格。村长高国友领着我们去看寨子里最高的建筑:羌碉。这座羌碉有800多年的历史,原先高28米,地震时垮了5米多。1997年,费孝通在该羌碉上题的“西羌第一村”五个大字,如今只有“羌”字可见。
   在羌碉下的一间老屋里,十几位羌族妇女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闲聊。羌锋村的女人没有不会羌绣的。农闲时,这就是她们的生活状态。针飞线走,谈笑风生之际,围腰、云云鞋、方帕、荷包等绣品便一件件出炉了。“阿姨,这个给你。”正当我目不暇接的时候,一个漂亮的女娃儿递过来一个羌绣小挂件。
   女娃儿名叫尹欣月,今年3岁。她的母亲汪海燕告诉我们,去年5?12地震时,正在睡觉的小欣月被压在倒塌的房子下,是她和乡亲们不顾一切,用手刨了一个多小时,才把孩子救了出来。头部受伤的小欣月,一开始眼神呆滞,缄口不语,令家人十分担心。后来在医疗队的治疗下,及时消除伤口感染,才保住了性命。
   今天,若不是头上还留着一道疤,谁也不敢相信这个天真活泼的女娃儿是从地震废墟中扒出来的生还者。小欣月很聪明,能背好几首唐诗,还会穿针引线绣上几针。有记者问她:你喜不喜欢刺绣啊?喜欢。她撂下针线活,抬起头来,一本正经地回答道。
   据说小欣月的羌绣,是一位志愿者向当地妇女学完之后,回过头来再教给孩子们的。志愿者的行为令人肃然起敬,不过我想即使没有志愿者,小欣月长大后也不会丢了羌绣这门手艺,不仅因为她的妈妈、姥姥乃至更远的祖先就是一直这么绣下来的,更因为羌绣的独特风格正在为更多的人们所喜爱。
     神秘的白马藏人
 
 白马藏族在表演藏戏
   “我们当然希望生活能跟城里人一样好,但也希望保留住我们的文化和根,这听起来似乎很矛盾,但现在政府越来越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一个机会。”
   提起美丽的九寨沟无人不晓,但是却鲜少有人知道,在风景如画的四川西北九寨沟县、平武县和甘肃东南的文县一带,至今还生活着一支原始古朴的少数族群――白马藏人。
   白马藏人有着与藏族完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宗教信仰、民族服饰和风俗习惯。虽然今天仍把他们归属于藏族,但是多数专家都认为白马藏人应该是古代氐人的遗裔。
   他们在此生活了1000多年,与古代藏族、羌族逐渐融合而形成,因居住在白马河流域一带,尊崇白马神而被称为白马藏人。
   白马藏人最负盛名的舞蹈是面具舞。面具舞在九寨沟称作“?V舞”,在白马方言中指吉祥面具舞。在甘肃文县,则称为“池歌昼”或“鬼面子”。都是源于白马人崇尚“万物有灵”的原始时期,是氐羌文化和藏文化的融合体,带有一定的祭祀性。
   6月16日,当我们一行来到九寨沟县勿角乡英各村时,64岁的班文玉老人,领着村里的十几个人,给我们跳了一段古老而神秘的?V舞。整个舞蹈场面古朴庄重,既富有神秘气氛,又充满娱乐色彩。只见班文玉老人头戴狮头面具,打头领舞。(白马藏人认为狮子是兽中之王,形象威武,在兽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余舞者面具依次为牛头、虎头、龙头、豹头、蛇头、鸡头、俩小鬼和俩大鬼。
   班文玉老人说,面具舞一般是每年春节期间才跳的,意在为村民驱鬼除恶、驱邪消灾、避难免罪。其舞蹈组合的第一套动作叫“纽”,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活动和神灵面前表演,包括祭祀祖神和祀山,第二套动作叫“尕”,一般在场坝里表演;第三套动作称“央”,是一套祝福的舞蹈,多用于走村串户,礼拜长辈,互道祝愿。
   据甘肃文县铁楼乡的班宝林介绍,以往从年初一开始,毗邻的四川平武、九寨沟的白马人,会翻过几个山头到文县聚齐之后,去村村寨寨串门。边走边对唱白马人古老的情歌,跳着古老的舞蹈。但现在很多的祭拜仪式与活动都被省略了,四川的白马人也很少过来了,铁楼乡其他山寨的白马人也是如此。
   “我们当然希望生活能跟城里人一样好,但也希望保留住我们的文化和根,这听起来似乎很矛盾,但现在政府越来越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一个机会。”不到30岁的白马人班宝林表示。
     热贡!热贡!
 
 热贡唐卡
  
   “学唐卡的人,首先不能贪财,其次要心静。这样坚持十年以上,才有可能成为大师。”著名唐卡艺术家、国家级传承人西合道说。
   6月18日,到青海省同仁县,一睹闻名已久的热贡艺术,真可谓大开眼界。
   所谓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主要指居住在县内的藏族人绘制的各种佛教艺术品,包括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堆绣的制作过程。23岁的更太加,坐在洒满阳光的窗户下,把绘好佛像的纸片,按照身体部位和图案,剪成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然后将五颜六色的彩缎粘在纸片上,最后再用烙铁压平压实。
   更太加说,堆绣的工序有图案设计、剪裁、堆贴、绣制,个别图案部分上色。最难的是设计,也就是画图。他从11岁开始学,学了3年才能自己画。如今,他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块钱。另外,他的哥哥也是做堆绣的。家里光他们兄弟俩,一年收入近20万元。
   在同仁县,像更太加这样从事热贡艺术创作的人非常多。据黄南藏族自治州非遗中心主任王绍元介绍,同仁县从事热贡艺术创作的人员超过5000多人。以吾屯下庄村为例,90%以上的村民从事热贡艺术创作,年人均收入在1.3万至1.5万元左右。
   如今,热贡艺术品除了在当地销售外,还销往西藏、甘肃、北京、上海等地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国,不仅在佛教盛行地区流行,也深受世界各地艺术爱好者的欢迎。像西合道、娘本这样的大师级唐卡艺术家,其作品在收藏市场上更是奇货可居。
   这样的繁荣,对于传承了数个世纪的热贡艺术来说,看起来是件好事。不过,现年63岁的西合道不无担心,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商品意识的不断冲击,热贡艺术精品越来越少,充斥着市场的赝品、复制品和粗制滥造的现象越来越多。
   “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质量。怎么样提高质量?流派、手法、颜料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对来跟我学唐卡的人说,首先不要贪财,其次要心静。这样坚持十年以上,才有可能成为大师。”西合道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查看推荐人:-特产屋的其它特产


我要留言    留言人: 更多评价
印象:
内容:
  验证码*  (* 请在左框中填写小图中字母或数字)
 

 
 
 
 
淘宝推荐相关特产销售
 
 
本网站所属权:特产大全网 Email地址: 444853730@qq.com 官方QQ: 444853730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特产大全网  渝ICP备08100157号
Copyright. ©2008 tcdqw.com, All Specialty in the site.All Rights Reserved
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