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傩文化融合了毛南族口头文学、民间山歌、舞蹈、音乐、戏剧、傩面具雕刻等内容,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傩歌、傩舞、傩戏、傩乐和傩故事等艺术表现形式。
     傩文化的核心部分――傩戏,穿插于“肥套”(毛南族报答“万岁娘娘”赐子之恩的还愿仪式)中,借鬼神之名驱鬼逐疫、祈福求子。此外,在一年一度的毛南族“分龙节”上,傩戏的演出也是重头戏。傩戏中,傩师们头戴傩面具,身穿戏服,打绑腿,穿麻鞋,持打神鞭,走叉步、丁字步、猫步,动作夸张、滑稽,时而脚跟着地,时而足尖用力,时而腾空旋转,时而躬身打坐,既有原始舞蹈的粗犷、豪放,又有现代舞蹈的轻盈、刚劲与矫健……
     然而由于传承渠道的单一和其道具制作工艺的复杂,傩文化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况。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局副局长谭炳贤介绍,毛南族傩文化的传承主要靠历代傩师招收传人,但毛南族地区目前仅有4个民间傩班,资深艺精的老傩师不足10人,平均年龄60多岁,最长者已79岁,能勉强表演全套十几种傩舞蹈的仅有1位老傩师,能按古曲吹奏传统唢呐、会演两种瑶王角色的老傩师,全县仅各存1人,掌握全套傩打击乐的仅3人,能雕刻全部36种木面的仅2人。
     76岁的傩面具制作老艺人方振国说,制作傩面具工艺复杂,刻制一个就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而全套的傩面具有36个,又没有地方出售,年轻人根本没有动力去学,因为很担心这项工艺失传,他把制作技术传给了自己的二儿子,但其已经外出务工多年。
     与傩文化一样能代表毛南族特色的,是花竹帽。毛南族历史上,花竹帽是青年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的首选嫁妆,是荣誉与祝福的象征,更是勤劳和真爱的激励。然而这一“族宝”同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花竹帽是用竹子作材料手工编制的一种外形类似斗笠的帽子,工艺复杂,其编制是毛南族民间传统竹编手工工艺,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与图片说明,仅凭各村老工艺匠人在直系或嫡系亲属间口头传授与示范编制。在有30多万人口的环江县,75岁高龄的毛南族老人谭顺美是目前花竹帽编织工艺唯一的传人。
     谭顺美编织花竹帽50多年,是本家族编织花竹帽的第四代传人。他告诉记者,花竹帽编织取材十分讲究:必须于夏至后立秋前选取修直匀称的筋竹、墨竹作编织篾材,全手工分篾,分篾细如发丝,辅以天然染料染色编织而成。正是由于工艺复杂,很少有年轻人靠兴趣认真学习,所以这门靠师傅带徒弟、一代传一代的手艺很难再传下去。
     为了抢救性保护毛南族这两大“族宝”,环江县成立了傩文化保护专门机构,组织了3次毛南族傩文化保护专项调查与普查,建立了傩文化保护资料数据库,县财政每年拨款20万元作毛南族傩文化专项保护经费;为让毛南族编织技艺后继有人,2000年开始环江县每年拨款数万元,用于花竹帽工艺调查、资料整理及工艺传承培训工作。
     谭炳贤说,毛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处于口传身授状态,加上多数青年追随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民间艺术逐渐失去兴趣,因此下一步政府还需从投入、传承方式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综合考虑来加大抢救保护力度。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